对于新中国的前30年,有人认为是存在争议,笔者认为不能说是争议,因为争议,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辩证地全面的进行充分的辩论,最后一定会得出一个共同认可的结论。而现在网络上对新中国的前30年,只能说是存在两种立场的认识。其中一小撮人是采取拼命否定的态度,他们不讲事实,不讲道理,也不讲逻辑,他们就是要抹黑。而另一方,则主持公道,坚持正义的人士,他们主要是对那些恣意抹黑者进行反驳或批驳,二者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共识,所以,不能叫争议。
那些恣意抹黑者,其实跟那些人是永远也无法沟通的,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讲道理。对那些人可以用得上这句话,就是在那些人看来,对问题的看法就是“说它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尽管他们理屈词穷,他们决不会承认他们是错的。这样的例子,在网络平台上比比皆是。平时写过不少反驳文章,但是对那些人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两天刷屏又看到一个叫“夕阳余晖为霞满天”的一个网民的一则微头条,他就是硬要睁着眼睛说瞎话,自以为是,死不承认事实真相。他的这则微头条的主要意思就是说生产队时期和分田单干是同样使用化肥,分田单干粮食产量高,生产队时期产量低,由此得出结论,分田单干比生产队集体组织效果要“好”。看了他的这则微头条,忍不住在他的评论区发了一个评论,本来我是不喜欢在人家文章后面发评论的,因为太浪费我的时间。但是,看了这个人的文字,觉得不吐不快,所以,发了一个评论。我的评论是这样说的:“你说你是农民的话,我看你就是一个十足的冒牌货。七十年代使用的是什么化肥?地方小化肥厂生产的氨水,少量的碳酸氢铵,其他什么磷肥、钾肥、尿素根本就没有。”
他看到我的评论后,立马回复了一条,他说:“不管什么也是化肥。七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县都产碳氨了,不是化肥么?”
我接着再回复他,我说:“那是化肥,不错,但你知道那个地方小化肥厂生产的氨水有多大肥力吗?能与后来生产的化肥相比吗?你还知道你们县也是70年代中后期啊?”后来他无言以对,知道自己理屈词穷,不做声了。
在评论区与这个人的这番争论,就是因为他的那一则短文引起的。为了清楚事情原委,还是把他的这则微头条曝光一下吧。他的这则微头条是这样写的:
今天看了一段视频,视频主播反驳那些说60、70年代吃不饱的人是只说结果,不讲原因。其中说了一个理由是那个年代因为没有使用化肥,用的都是农家肥。对这个理由,我认为是不成立的,也不认可。
70年代初,农民种田已经使用化肥和农药了,产量还是不高这是事实。80年代包产到户后,还是那些田,还是那样使用化肥和农药,为什么就能吃上饱饭了?原因就是种田产量高低与我自己息息相关,自己的事竭尽全力去做,效率高了许多。生产队我出工得了工分,好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好大家好,要坏大家坏。这才是吃不饱饭的重要原因。
他的这则微头条意思非常清楚,他意思就是分田单干前后用的都是同样的化肥农药,而分田单干以后吃饱了,所以,分田单干才是吃饱饭的“重要原因”。这就是他的粗暴简单的逻辑。
历史才前进40多年,他就这样编造谎言,混淆是非,忽悠年轻人了。好在现在从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还健在,他们都是真实历史的见证人,都知道分田单干前后农村种地的情况。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在编造谎言。
谁都知道,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一个方面,但也不完全是主要因素。你积极性再高,如果没有水、肥、种等各种因素,你说你即使再怎么积极性,你看你能获得好收成不?而这个强调的就纯粹是人的因素一个方面,这本身就是一种胡扯。
他的这则微头条,是企图以化肥农药一个方面来论证他观点的正确,我们也就从他说的这个问题来回顾历史真实吧。
只要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是知道的,化学肥料是近代化学工业的产物,最早起源于欧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从起步到发展经历了200年历史,化肥的出现,不仅大大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出,还缩短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欧洲生产出化肥以后,使过去需要通过休耕和轮作以培养肥地力的生产模式得以改变,同样一块地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由此,欧洲人口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但化肥来到中国要晚得多。
解放前,虽然中国出现了一个化肥生产厂,但仅仅是一个起步,生产设备、生产配方都远远不够。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不够的情况下,就开展轰轰烈烈的积肥运动,从1957年,1958年开始一直到70年代,都是以农家肥,结合积肥以及培植草籽作为肥料的补充。第一五年计划时期,前苏联援建了吉林、兰州、太原三个化肥厂,仅拥有合成氨15.4万吨、硝酸氨18.8万吨的生产能力。对全国而言,可以是杯水车薪。1958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肥料问题的指示,从1958年到1962年,全国共新建7个大型氮肥厂。到1964年,全国已有11个省市的农村用上了一种新型的铵态氮肥。这都还是小型氮肥厂生产。这些小型氮肥厂所用的成套设备都是自行设计、制造,就地生产,就地供应附近农村。后来,小化肥厂遍地开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引进大化肥生产线之前,就是靠这些小化肥厂满足农业用肥的需求。
从1973年国家批准的“四三方案”起,中国花了大量外汇从美国、荷兰、日本、法国等国引进了13套大型合成氨、尿素生产设备,这些大型化肥生产设备的安装迅速提高了中国氮肥工业水平。
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化肥工业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大、中、小型生产格局。中国的化肥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到1987年全国化肥产量增长到了1703万吨。1990年,中国超过了前苏联成为全球最大的氮肥生产国。2005年,中国磷肥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磷肥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化肥工业的短板。
钾肥,1958年,中国用拉耙子洗涤法实现了中国钾肥零的突破,当年生产了953吨钾肥,成为中国钾肥的起点。但由于关键技术未突破,钾肥产量一直很低,长期以来依靠进口,直到1997年,一种新型的钾肥生产线的技术改造获得成功,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含量在90%以上的钾肥比过去增加了五成。到现在,我国的氯化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钾产量大幅度提高,中国农业用钾由完全进口转变为可长期保持自给率达50%以上。
就这样,农业用肥,尤其是仰仗化肥,已经成为农民种田的普遍习惯。从2004年起,中国连续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发展,其他重要农产品也不断刷新着单产纪录,取决于常年能够保证稳定供应的化肥。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化肥生产的发展脉络。可以说,新中国人口迅速增加、耕地面积甚至不断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却不断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化肥工业的迅速发展,化肥作为农业的“粮食”,为保障中国人的饭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分田单干以后,不光是化肥使用量的逐步增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我国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小麦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实际也是在八十年代,这些都是粮食增产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再加上与人民公社集体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叠加,成为了解决中国人吃饱饭的根本原因。把吃饱饭完全归功于分田单干是说法是非常荒谬的。
同时,我们从国家历年来粮食产量的数据也可以得到证实。全国粮食总产量70年代后期,分田单干前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13万吨增长到1979年的33212万吨,到1989年的40755万吨,以后一直稳定在4万吨以上甚至突破5万吨以上,这完全与我国化肥生产的发展速度相吻合。这就说明了化肥的使用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从全国农村肥料的使用情况来看,60年代以前,主要是靠农家肥料,60年代以后,是以农家肥与土杂肥相结合,70年代开始,部分地区开始使用地方小化肥厂生产的氨水,结合农家肥,80年代开始国家的化肥生产线投入使用,再到后来的化肥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以及可以引进大量的进口化学肥料,比如90年代开始,不仅有大量国产的各种化学肥料,在地方的农资店还可以看到引进的美国、日本、加拿大的化学肥料,如进口的复合肥料。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否认分田单干以后可以逐步大量使用各种化学肥料对粮食增产天时地利的条件,这不仅是无知,更是一种十足的无耻。把吃饱饭的功劳完全归功于分田单干是对事实真相的亵渎,而企图以此抹黑分田单干前的集体生产,都充分暴露了这种人的别有用心。
(本文有关资料数据来自《大国根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