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
案例A:妻子遗嘱将婚前房赠与弟弟,丈夫因未及时登记居住权,险些被新房主驱逐;
案例B:离婚协议约定女方暂住房屋,男方转卖后女方被迫搬离;
案例C:老人赠房给子女但未保留居住权,子女卖房后老人无家可归。
争议焦点:
房产过户后,原居住人如何保障权利?
未登记的“居住承诺”是否有效?
法律分析:居住权的3大核心规则️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第366-371条,居住权是合法占有、使用他人房屋的用益物权,需书面约定+登记生效。
法院裁判要点:
遗嘱设立居住权:需明确约定并登记,否则不得对抗买受人(参考李先生案例);
离婚协议约定居住:需转化为居住权登记,否则仅债权效力;
老人赠房保留居住:未登记则子女可自由处置房产。
✅解决方案:3步锁定居住权步骤1:确认居住权来源(1)设立方式
(2)证据清单
遗嘱原件(需公证)或居住权合同;
房产证、身份证明;
居住事实证明(物业费、水电费缴纳记录)。
(1)登记流程
材料准备:身份证、房产证、居住权合同或遗嘱、法院判决书等;
申请窗口:不动产登记中心“居住权登记”专窗;
办理时效:一般3-5个工作日,登记后发放《居住权证明》。
(2)费用参考
(1)维权路径
(2)法律救济时效
确认居住权: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主张损害赔偿:自知权利受损起3年内。
❓延伸问答Q1:居住权可以设定期限吗?比如只让住5年?
A:可以!《民法典》第367条允许约定居住期限(如“至再婚”“至子女成年”),未约定则默认至居住权人去世。
Q2:设立居住权后,房主还能卖房吗?
A:可以卖房,但需告知买家已登记居住权。新房主不得驱赶居住权人,否则承担法律责任。
关键行动清单书面约定+登记:无论遗嘱或合同,必须办理居住权登记;
定期检查房产状态:通过政务平台查询房产是否被抵押、出售;
⚖️ 遇侵权立即取证:保留沟通记录、报警回执等,及时法律救济。
小贴士:
老年人可通过居住权实现“以房养老”,避免房产被子女提前处置;
购买二手房时,务必查询不动产登记簿,确认无居住权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