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年,汉桓帝刘志下令,以不同的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
这个行为,在后世就被叫做‘卖官鬻爵’。
随着汉桓帝这道圣旨下发,从这一天开始,汉桓帝以后再史书上的骂名,就注定再也洗不掉了。以至于后来诸葛亮的一句‘未尝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被大家一直牢记到现在。
实际上,如果单看汉桓帝在位时期的执政行为,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汉桓帝,其实并不算是一个昏君,至少不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他在位时期,铲除外戚,压制士族,制裁宦官,重新形成权力平衡。
而在对外战争方面,汉桓帝更是解决了困扰东汉多年的羌族问题。北方刚刚崛起的鲜卑,也被汉桓帝彻底打了下去。西边的西域,更是被汉桓帝牢牢控制,稳定了国家主权。
如果单从政绩来看,历史上真实的汉桓帝,其实并不算差,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好皇帝。但结果,就因为他卖官鬻爵这件事,他所有的功劳和成绩,基本上都被抹杀了。因为在后世人的眼里,卖官鬻爵这个行为,实在是太恶劣了!这几乎就是政治腐败到极致的象征!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汉桓帝,为啥会忽然搞了这么一手呢?作为一个皇帝,他拥有整个东汉的所有财富,为啥还要用国家的官职爵位去换钱?他真的是为了一己私欲,祸害了整个东汉的国家机制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实际上,汉桓帝买卖官职,真不是为了他自己享乐。真实情况是,当时东汉的财政体系,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整个国家几乎都快崩溃了。而当时的东汉高层,又找不到其他任何有效的搞钱手段,能够补上这个窟窿。
所以,为了给国家堵窟窿,汉桓帝这才不得不买卖官职爵位,用这种形式来搞钱!
想要真正说明白,汉桓帝为啥要买卖官职爵位,这事我们其实得从东汉经济的崩溃说起。
因为历史原因,东汉从开国那天开始,就基本继承了西汉的一切经济制度。而在东汉前期,这套制度也确实比较好用。所以,在经过了刘秀、刘庄、刘炟三位皇帝的休养生息之后,东汉的国力,最后在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在位时期,达到了顶点。
但也就是在汉和帝时代,在东汉处于历史顶点的时候,一个隐藏的经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了。
这个问题,叫做‘庄园经济’。
东汉历史上的庄园经济,和欧洲那边的庄园经济,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简单来说,因为东汉和西汉一样,承认土地私有制。而且,因为汉朝比较早,大家对于土地兼并的认识没有那么深,所以国家基本没什么抑制土地兼并的手段。
所以后来,一个很奇葩的情况就出现了:到了后期,因为土地兼并,一个县的绝大多数土地,可能只是归少数几个家族所有。就比如说西汉末年的新野县,这个县里很大一部分耕地,都是邓家和阴家的。
而后来刘秀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家族的支持。
在西汉末年的时候,这种土地极为集中的情况,其实就已经出现过一次了。不过,因为后来两汉之交的那场乱战,到处都在打仗。这些战争,让很多土地成了无主荒地,将很多土地都打乱重分了,这才暂时缓解了问题。
但是等到东汉开国之后,经过近百年的和平发展之后,很多地方上的大族富户,又在不断购买当地的土地。最后,他们就再次掌握了这个县的大部分土地。而且,在购买土地的同时,他们还可以和其他豪强置换土地,将自己的土地集中起来。
最后的结果,就是某一个区域内,几乎所有的土地,全都是这个家族的!
当这个结果出现之后,东汉的庄园经济,就出现了。
东汉的庄园经济,指的就是一个家族占据了一个区域绝大多数的土地之后,当地所有的百姓,要么离开这个区域,去其他地方购买土地;要么转为佃农,给这个家族打工,沦为这个家族的附庸。
再之后,这个家族内部,就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这个庄园内部,最基础的生活,可以通过‘男耕女织’的模式来维持。而大一点的庄园,内部还会衍生出其他的手工业或者制造业。绝大多数的生活产品,这个庄园内部,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和外面进行贸易。
客观来说,这种庄园经济,其实也有一些优点。比如说,当地百姓进入庄园之后,大家抱团生活,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赶上天灾或者疾病,大家可以依托庄园的土地,成为利益共同体,然后相互帮助。
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种庄园成型之后,带来的问题可就多了。
最先爆出来的雷,就是货币和商品的流通问题。
因为这个庄园内部,可以产出绝大多数的商品。所以接下来,除了极少数情况之外,这个家族是很少和外部进行贸易的。产出的粮食,直接自己存起来,基本不拿到市场上去卖。
偶尔产出一些东西,拿出去卖之后,换回来的钱,也不会进行消费,而是会由家族直接存起来!
如果只是一两个家族这么做,问题倒也不算太大。但如果所有家族都这么做,最后就会导致市面上的商品总量骤减,流通的货币总量骤降。
因为东汉使用的是金属货币,大家基本上都是用铜做钱。所以到了东汉中期之后,渐渐的,市面上流通的钱开始越来越少。就算国家玩了命的造钱,也赶不上那些大家族囤积铜钱的速度。
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一个很可怕的结果出现,那就是严重的‘通货紧缩’!
以上这些,涉及到了一些复杂的经济学概念。现代大家理解起来都不太容易,更别提东汉时期的百姓了。反正从东汉中期开始,大趋势就是市面上的钱和商品,都越来越少。各个农耕庄园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
再之后,东汉国家就开始头疼了。
最先让东汉政府反应过来的,是税收的减少。
东汉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实只有两个大头。一个叫田税,另一个叫人头税。田税就是按土地计算,只要这块土地存在,不管土地属于谁,田主都得交税。人头税则是按人数计算,每一个东汉百姓,都得按时间上缴税款。
但是当庄园模式出现之后,这两个收入,都开始有了明显的下降。因为那些地方豪强,有的是办法可以瞒报土地数量,可以漏报人口数量。
这个问题在东汉前期,或者说一直到汉和帝去世之前,都不太明显。一来东汉前期政府力度比较大,每一代皇帝,都会搞大规模的土地和人口普查。一旦遇到瞒报,就是一个死字。二来前期东汉总人口增加比较快,人口增加了,人头税自然也就增加。
所以前期的东汉,国家整体收入,一直在稳步上升,至少可以做到不下降。
但是当东汉过了极盛期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而接下来,在看明白东汉经济的运行漏洞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理解后面的那些雷了。
第一个雷,就是通货紧缩雷。
因为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导致市面上的商品和货币越来越少,国家收税越来越难。到了汉桓帝时代,这个趋势更是变得特别明显!
第二个雷,则是天灾雷。
从汉和帝去世开始,接下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东汉常年发生天灾,几乎每年都会地震!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那位女君邓绥掌权。
不得不说,这位被武则天视作偶像的东汉太后,确实很厉害。她掌权时期,尽管天灾频发,但却完美的完成安抚和赈灾工作,没有让东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但即便如此,这场持续二十年的天灾,也让东汉之前上百年攒下的家底,彻底空了!到了邓绥执政后期,东汉的国库,已经基本被彻底搬空。所有的钱和资源,已经全部拿去赈灾了。
除此之外,这场长时间的天灾,还带走了东汉政府手里的土地。
简单来说,东汉当年继承了西汉的制度,有一个‘假民公田’的福利。也就是说,国家手里会有一部分公田,可以租给那些失去土地的百姓耕种。这样一来,那些因为土地兼并而失去土地的百姓,就不会因为没有活路而造反。
但问题是,在邓绥执政时期,为了赈济灾民,邓绥把大量的国家公田,全部租给了那些失去土地的百姓。而且,为了让百姓更容易一点,当时东汉还推行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而等到天灾期结束之后,接下来在位的汉安帝,又没意识到这个雷的存在,没有把这些土地收回来!
所以后来,等到后面几位皇帝,比如说汉顺帝在位的时候。再想把这些公田收回来,就基本不可能了。因为当时百姓们耕种这些土地,已经有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时间,这块土地已经成了,他们生存的根本。如果强行收回,就一定会搞出一大波流民,接下来他们可能就会造反。
就这样,因为这场天灾,东汉失去了前期积累的国库财富,以及手里的公田。而在这之后,东汉就没法再用公田,去平衡土地兼并。当年汉武帝时代开始推行的‘假民公田’政策,也就没法用了。
第三个雷,则是编制雷。
在后来的历史上,很多人骂汉桓帝是昏君的时候,总会用这样一个佐证:汉桓帝在位时期,宫里用了大量的宫女。对于宫女的数量,大家则是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说当时有一两千宫女,也有人说当时有六千多宫女。
然后,很多人就说,这是汉桓帝荒淫无度的象征!汉桓帝一个霸占了这么多女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还有一些野史认为,汉桓帝宫里藏了这么多宫女,就是为了天天开‘无遮大会’。
而且,还有人把汉桓帝时代的宫女数量,拿去和西汉初年相比。当年西汉初期的时候,吕后执政时期,宫里面也就一百多个宫女。怎么到了汉桓帝这里,宫里就得养六千多宫女呢?这不是荒淫无度这是什么?
对此,我们只能说,这是典型的历史无解。
如果在汉桓帝时代之前,宫里一直都是几百个宫女。然后汉桓帝登基之后,忽然扩编到几千人,那确实是他荒淫无度。但问题是,这六千宫女的编制,都是他扩张的吗?
答案显然不是!
从汉初的几十个宫女,到了汉桓帝时代的几千宫女,这是几百年历史发展的结果。尤其是到了东汉,因为东汉多次出现太后执政,而太后执政,又更倾向于用宫女办事,这样会更方便。所以后来,东汉后宫的宫女编制,才会扩张到数千人。
而从汉桓帝的角度考虑,想要养这数千宫女,肯定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既然如此,那为何不裁撤宫女?缩减编制呢?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汉桓帝,他在刚刚掌权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
汉桓帝刚刚干掉梁冀之后,他其实也曾经想过,各种缩减编制,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但很快,他发现自己没法裁员!因为每一个宫女,都有她存在的必要性,都有一定的工作需要她做。一旦裁撤掉,这个工作就没人做了。
这个问题,其实后世历代王朝,也都会出现!编制这个东西,增加上去容易,减下来基本不可能。每一个编制的背后,都会牵扯到很多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就算是皇帝,也不能随意裁员。
就比如说这些宫女,有些宫女,当年曾经是邓太后或者梁太后身边的亲信,知道不少秘密。如果贸然裁撤她们,她们出宫之后,根本没有活路。所以一旦被裁员,离开皇宫之后,谁知道她们会怎么诋毁皇宫?
连最好欺负的宫女,都这么难裁员!那么其他岗位,自然更不用说了。
所以,在汉桓帝时代,吃财政饭的人过多,也是一个大雷。当时东汉政府承担了过多的编制,想裁又裁不掉,这个雷暂时根本就解决不了。
而第四个雷,则是边疆战事。
在东汉极盛时期,东汉彻底打垮了北匈奴,迫使匈奴投降。而除了匈奴之外,其他几个邻居,比如羌族、鲜卑、乌桓,也全部被东汉打服,老老实实的做了小弟。
但是等到东汉过了极盛期之后,尤其是东汉经历了那场二十年的天灾之后,这些小弟,几乎全部开始蠢蠢欲动,骚扰汉朝的边境。
这其中,闹得最狠的,就是西边的西羌。
据史书记载,从东汉中期开始,西羌每年都会大规模袭扰东汉边疆。而为了挡住西羌的袭扰,东汉不得不在西线维持大量的常备军队。而且,为了和西羌打仗,每年东汉更是需要支出海量的军费!
对于当时东汉消耗的军费,我们可以从《后汉书段颎传》当中得到答案。在段颎给汉桓帝的上书当中,段颎明确提到:汉安帝在位时期,为了镇压西羌,东汉花了两百四十亿的军费!汉顺帝在位时期,又花了八十亿的军费。
要知道,东汉当时全年国家财政收入,总共也就几十个亿。据史书记载,汉桓帝诛杀梁冀,抄了梁冀的家底之后,一共抄出了大概三十亿左右的财富。而抄没这三十亿之后,汉桓帝最多也就只能给百姓减一半的赋税。
这样算下来,当时汉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应该是五十到六十亿之间。
而西羌这边的战事,就花费了汉朝六七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也就是说,当时全国百姓,全都不吃不喝,拼命干七年之后上缴的税款,刚刚都填西羌的军费窟窿。
这还没算抵御匈奴、鲜卑和乌桓之类的其他游牧民族。如果把整个汉朝边防的费用,都加在一起,那简直就高的吓人了。
总之,通货紧缩、税收减少、财政编制过多、军费庞大,再加上之前连年的天灾!这几个口子,基本上就把东汉的财政,彻底耗干净了!而汉桓帝诛杀梁冀之后,他面对的局面,就是这个困境。
而接下来,理清了这些矛盾之后,我们就可以带入一下汉桓帝的视角,开始尝试解决问题,或者说可以尝试一下开始搞钱了。
想要搞钱,无非是开源节流,先说节流。
这四个口子,哪个最容易解决呢?
通货紧缩,这个肯定解决不了。因为东汉遇到的通货紧缩,不是单纯货币不足导致的,所以单纯造钱没用。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打破地方豪强过于独立的问题,让商品市场更加繁荣。
这个问题,汉桓帝肯定解决不了。因为只要他敢动,就会触碰到那些地方世家豪强的根基,然后东汉各地就开始造反。
税收减少,这个问题可以稍微解决一下。解决的办法,就是加税!但问题是,加税不能随便加。因为所有的加税,最后一定都会落在老百姓头上。一旦加税过多,最后老百姓被逼的走投无路,就只能造反了!
财政编制过多,这个同样解决不了!因为汉桓帝不可能大规模裁员,裁撤政府编制,这样一定会导致国家机器失灵,很容易会出现‘裁员裁到大动脉’的状况。
这样一来,最好解决的,反倒就是西边的西羌了。
于是,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接下来就有了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那段历史:公元159年,汉桓帝诛杀梁冀,并且将梁冀家族抄家。同时,为了争取民心,稳定国家,汉桓帝宣布,接下来一年时间里,全国百姓免去一半的税赋!
至于免税造成的窟窿,那就得用梁冀的家产去填了。
而在诛杀梁冀的同一年,汉桓帝升任段颎为护羌校尉!正式开启了对西羌的战事。此后的两年里,段颎在西线大开杀戒,直接跑到羌族腹地去杀人。
这个结果,无疑从根本上激怒了西羌。所以接下来,尽管段颎正面击败了西羌主力,但残存的西羌部族,还是开始大规模骚扰汉朝边境。当时羌族大规模侵入到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整个凉州全境,处处燃起战火。这些战火,最后甚至波及到了关中地区!
最关键的是,段颎的所作所为,极大的触动了那些军功世家的利益。之前近百年的时间里,东汉的高层军功世家,一直在养寇自重。可是段颎这么干,却等于是抢了他们功劳。所以很快,以凉州刺史郭闳为首的世家派,想要抢段颎的军功。于是他们就构陷段颎,各种给段颎下绊子,最后导致段颎一度被下狱问责。
面对这样的局面,汉桓帝也是骑虎难下。
如果他放弃继续进攻羌族,之前的付出就白费了。而且,一旦他退让,就等于是向那些世家低头,这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后,汉桓帝选择死保段颎。段颎仅仅被关了不久之后,就再次被派到前线,继续带兵了。
人事上的问题,汉桓帝可以死保段颎,继续推行自己的强硬政策。但接下来,打仗的钱该从哪里出呢?那些因为战争失去家园的百姓,又该如何安置呢?这些都需要钱!
看着空空如也的国库,汉桓帝也很头疼。
没办法,那就只能借了。
首先,汉桓帝下诏,全面减免官员们的俸禄,降低国家财政支出,省出一部分钱来给段颎打仗!其次,汉桓帝还下令,去找各地的诸侯王和贵族借钱!汉桓帝要借的也不多,只是借他们这一年一半的田亩租税。
但结果,各地贵族为了抵御汉桓帝的政策,暗地里自然也开始各种使坏,不愿意借钱。毕竟,彻底平定西羌,这会伤害他们很多人的利益,他们自然不愿意支持。
节流省钱不够,借钱又借不到!前线的战争,又一天都停不下来!面对这个巨大的财政窟窿,汉桓帝可以说是欲哭无泪了。
故事看到这里,从现代的视角来看,很多人一定会下意识说:搞钱怎么可能没办法?直接效法当年的汉武帝不就行了?汉武帝当年打匈奴,打到后期一样也没钱了!那汉武帝不是也用了一系列手段,最后搞到了大量的钱吗?所以,汉桓帝直接学当年的汉武帝不行吗?
答案是,确实不行!
在走投无路之前,汉桓帝绝对想过效仿当年的汉武帝搞钱。但他很快发现,当年汉武帝搞钱的法子,他一个都用不了。
汉武帝时代搞钱,第一招叫做盐铁专营!通过垄断这种生活必需品行业,为国家赚取暴利。
这个办法,汉桓帝搞不了。因为当年东汉开国的时候,刘秀为了发展经济,曾经短暂沿袭了西汉后期的制度,允许盐铁自由买卖。等到后来汉章帝在位时期,其实是曾经想要收回过盐铁的经营权。但结果,刚刚想做这件事之后,汉章帝就去世了。
而等到汉桓帝这里,所有的暴利行业,比如盐铁酒之类的行业,几乎全部都被那些世家大族垄断了。只要汉桓帝敢宣布盐铁国营,就会动他们的根本利益,几乎等同于动他们手里的土地。然后,他们就会闹事造反。
反观当年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时代很多做这些行业的人,都是普通的商人。他们虽然有钱,但是没权没势。所以汉武帝能够直接将这些行业收归国营,用这些行业的暴利支撑战争。
而当年汉武帝的第二招,叫做算缗告缗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向商人们征收高昂的财产税。如果他们敢抵抗,就加倍收取!
可是到了汉桓帝这里,这一招也用不了。因为在汉桓帝时代,有钱人几乎等于地方豪强。如果收高昂的财产税,地方豪强还是会造反!
除此之外,汉武帝当年的第三招,叫做币制改革!当年汉武帝通过铸造五铢钱,几乎洗劫了整个西汉国内。但想要用这种办法,需要有最顶级的经济大才来主持。当年汉武帝有桑弘羊,可是到了汉桓帝这里,汉桓帝身边根本没有这种懂经济的人才。
退一万步讲,就算汉桓帝能找到这样的人才,那些地方豪强,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他改革币制,洗劫自己的财富。
总之,想了一圈之后,汉桓帝发现,自己实在是走投无路,根本搞不到钱了。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卖国家的最后一项资产了。
卖官吧!
公元161年,汉桓帝在下令借钱的同时,正式下令,以不同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
随着这道圣旨下达,自此之后,汉桓帝在史书上的形象,就彻底没救了。
但不得不说,这其实也并不是他的本意。说到底,他也是在替之前的东汉历史背锅而已。
另外,这里多说一句:汉桓帝当时卖这些官职和爵位,其实还是留了一手的。他也知道,权力不能用金钱购买,所以他卖的这些官职和爵位,基本上都是荣誉性质的。比如说羽林郎和缇骑营士,就是皇帝身边的卫兵。而五大夫这个爵位,也并不是特别高,没什么权力。
至于关内侯,当时关中地区的土地,早就被分干净了!所以汉桓帝卖的这个关内侯,更像是一个荣誉头衔,只有封号而没有封地。
当然,即便这样,汉桓帝卖官鬻爵的名声,依然是改变不了的。而且,这个口子开了之后,接下来售卖实权官职,就成了一个必然趋势。虽然汉桓帝在世的时候,卖的一直都是荣誉头衔。但是后来到了他儿子汉灵帝时代,卖的可就包括实权岗位了。甚至就连三公级别的位置,也是可以商量的!
这就是汉桓帝卖官鬻爵的真相。
说到底,汉桓帝就是一个背锅侠而已。但凡他能找到别的办法搞钱,他都不可能用这种办法。而当这种事情出现之后,也就意味着东汉的国家机器,已经腐朽到了极致,国家财政已经基本崩溃。
到了这个时候,东汉的灭亡,真的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