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已经明了,经过5年努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更好支撑解决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到了66.2%,距离达标仅有不到4个百分点,难度并不大。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虽然百分点不大,也需要乡村转移5500万左右的人口进城才能完成目标。
意味着,假定近5年人口基数稳定,城镇化率达到70%后,城镇常住人口将达10亿,常住农村人口还有4亿左右。看城镇化率,很多人善于与西方比较,他们指出发达工业国城镇化率基本都超过80%,甚至有的更是超过了90%,中国要努力赶上。煌煌大势不可逆,那么进城的乡亲们要早做准备。
农民要做好准备,提升自己的技能。进城了,不再是农民而是市民了,也不可能有救济粮,还是需要自力更生,当然也有很多扶持政策,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学一些技能在未来就业中期望脱颖而出,比如文化程度稍低的乡亲,学习一些实用的职业技能,如电焊、汽车维修、厨艺等,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方向;文化程度稍微高一点的乡亲,可以学与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相关的技能。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发掘新市场新需求,抓住城镇化新机遇。作为农民,哪怕进城了,还是可以考虑从老本行中发掘机会。比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会相应上升,可以考虑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通过直销、网络销售等方式,将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从中获得更高的收益。另外,了解城市的消费趋势,提前布局,也可能从中获取不错的商机。
合理家庭规划,慎重安置家庭资产。进城不仅仅是住房,还有很多需求,做好家庭未来规划十分关键。特别是有了进城的补助后,比如失地补偿、落户补偿、宅基地退出补偿等等,真的要做好资产管理,避免因为刚拿到补偿过度消费,造成未来生活不稳定。有鲜活的例子,比如某地因征地迁徙,拿到补偿款后大肆挥霍,结果没过几年,全家又过上了打工的日子。
进城后积极参加社会保障,保证未来生活。进城乡亲积极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计划,为自身和家庭构建一层安全网,真的非常有必要。还有就是将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现在乡亲们也十分重视孩子教育,还需要强化。另外,进城后的生活与农村还是有很大区别,节奏更快、竞争更激烈,要快速适应。
从个人情感来说,对于大规模城镇化并不十分认同,毕竟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进城农民就业问题,新城镇如果没有企业,怎么就业,打工吗?再比如社会保障,进城老人一个月依然是100多养老金,生活成本增高了,年轻人的压力会更大;还比如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等都是向上虹吸,新城镇的公共服务代价会更大。
不过,相信上层既然作出安排,考量应该是比老百姓更全面。《行动计划》中就罗列很多帮扶、激励和保障措施,比如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为进城落户条件等等,也有探索有偿退出机制的地方。相信结果一定会让进城农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