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4年,隋朝文帝逝世,随后在一系列权力斗争中,杨广成功击败了包括废太子杨勇、汉王杨谅在内的竞争对手,最终登上皇位,被尊称为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三年,被后世称为“隋炀帝的大业时代”,争议不断。那么,这位皇帝的诸般作为,究竟是为后世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还是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杨广即位初期(604年),便下令修建东都洛阳,以长安为标准,在惊人的十个月里,调集二百万人修成了这座坚城。洛阳作为杨广的重要政治中心,为其后续的全国巡视奠定了基础。然而,繁荣的表象掩盖了民力的巨大消耗,甚至王世充在后来的数月围困中,也因洛阳城坚固而抵挡住了李世民的攻势,足见其规模之庞大。与此同时,杨广还征发百万民工开通通济渠,这是后来的隋唐大运河的开端。
杨广的南征北战,在表面上看似乎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战绩,例如在大业元年下令大将军刘方征服林邑(今越南北部),甚至在契丹区域的交战中取得胜利。然而,隐藏其后的,是这个皇帝好大喜功、挥霍无度的本性。巡游江都期间,杨广带着宠妃和庞大的随行队伍,四处巡娱,奢靡无度。每回巡游,地方官员都得在五百里范围内提供大量食物,疲惫不堪的百姓苦不堪言。
更大的灾难来自于杨广的外交政策。他频频大赏突厥可汗,而那些敢于劝阻的忠臣如高熲、贺若弼下场凄惨,被直接处死并牵连无数。大业三年问世的《大业律》宣告了杨广的法律时代开始,却因其穷奢极欲,使得这部法律成为了讽刺。杨广的治国策略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享受与扩疆野心,而非国家的长久发展。
隋炀帝在位十余年间,三次征伐高句丽,招致了无数次的惨败。612年发动的第一次战争,动用了一百一十三万大军,却败于辽东城,隋军遗尸遍野。次年,他不顾国内民怨沸腾,再次进攻高句丽,这次甚至连督运粮草的杨玄感都起兵反隋。失败如影随形,反倒让隋炀帝在江都日益沉溺于酒色荒淫,作威作福毫无节制。战事的连连失利,最终锁定了隋朝灭亡的命运。
科举制度虽然出现在隋炀帝时期,但更应该归功于隋文帝的开创。文帝时期的科举只是选官的一手段,杨广的执政时间并没有对科举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因此隋炀帝承受科举开创的功劳并不合适。在杨广的统治下,百姓无法通过科举真正得到仕途的提升,门阀贵族的垄断依旧显著。
至于大运河的修建,它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南北交通,可其初衷并非为了民生,而是满足杨广自身的政治和军事需求。运河的开通历经东汉、吴国、晋朝、南北朝等数次修建,而杨广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修整,并且质量较为粗糙。几十年间,大运河多次淤塞,甚至在唐宋时期还需多次疏浚。
战争的失败、劳民伤财的工程建设,还有频繁的暴政,使得隋炀帝治理下的隋朝不断走向崩溃。虽然灭南陈、修大运河、征高句丽等崛起的壮丽目标,在一些粉丝眼中依然值得称道,但杨广最终还是给唐朝留下了一个混乱的局面,一个近乎绝望的国家。
在杨广死后,仅仅四月,隋朝二世而亡。东突厥在北方大举入侵,匈奴、契丹、吐谷浑、高句丽和吐蕃等四面入侵,柳宗元在《段太尉逸事状》中称“君处一方,以敌天下”,便是此时的真实写照。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而这一切正是杨广急功近利,挥霍无度,疏于治理的必然结果。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对他评价两难。杨广虽有高瞻远瞩之处,但他的行为导致了隋朝的亡国。他留下的烂摊子,值得严肃审视和深刻反思。正如李世民所要面对的,是杨广留下的一个四面环敌、中原萧条的大乱局面,而唐朝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得以将其收拾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