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去世:不要遵从小数定律

嘉有商学宾 2024-04-03 07:31:12

据美国多家媒体报道,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于2024年3月27日去世,享年90岁。

丹尼尔·卡尼曼是一位以色列裔美籍心理学家,他的突出贡献在于“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被誉为“行为经济学之父”。2002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于2011年出版的《思考,快与慢》一书广受欢迎,这本书总结了他在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数十年的研究。

该书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总结了人类大脑的思考机制和心理选择机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在思考和选择的过程中,会有哪些非理性但很隐蔽的行为,克服或者规避这些下意识的行为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的思考和选择。书中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双系统理论”,即人类思维存在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判断与决策、道德与人类合作、社会认知等诸多研究领域之中。学界之外,许多政策的制定都与该理论有关。

嘉宾商学摘录了《思考,快与慢》中的精华内容,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也以此纪念这位著名心理学家。以下,Enjoy~

1、大脑中存在两套系统,即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2、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观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常常难以避免。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作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3、当系统1的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系统2便会接手难题。系统2会避免依照感觉行事,识别认知错觉。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只有系统2才能执行,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方可抑制系统1产生的直觉和冲动。

4、系统2分为两种思维:算法负责慢思考和要求很高的计算活动;理性负责消除成见。

5、简单地说,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

6、没有哪件事情是水到渠成的,你会发现始终如一地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一直耗费精力。

7、神经系统消耗的葡萄糖比身体其它部位消耗的都要多,而且需要付出脑力活动的成本显然要比葡萄糖高。

8、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显然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

9、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服于诱惑。当人们忙于认知活动时,更有可能作出自私的抉择,会用带有性别歧视的字眼,并在社交场合作出肤浅的评判。认知负担会造成自我控制减弱,系统2在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会更大。

10、系统1带给你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你的信念,而且是你作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然而系统1也是你直觉中很多系统性错误的根源。系统1让人产生熟悉感,系统2依靠系统1产生的这种熟悉感来作出正误判断,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11、处于认知放松状态时,你有可能心情不错,因此会喜欢你亲眼所见的事物,相信你亲耳所闻的消息,相信你的直觉,感到当时的状态是舒适而熟悉的。此时,你的想法也有可能相对随意、肤浅。当你感到紧张时,你更有可能警惕、多疑,会对手头上的事情投入更多精力,感觉局促,较少犯错,但你的直觉和创造相较平时会下降。

12、如果某个判断是基于认知放松或认知紧张作出的,那就一定会造成错觉。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权威机构和营销商都深谙这个事实。然而,心理学家发现,你不必完整地重复某件事情或某个想法,即使只说一部分,人们也可能相信你的话。

13、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就言简意赅吧,能用简单句的时候就别用复杂句。

除了应该保持消息简洁外,还应使其易于记忆。如果可以的话,将你的想法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人们会更容易相信你的话。

14、当我们对答案不确定时,系统1就根据过往经历去赌一个答案。

15、这正说明人们根据已有信息勾勒出的故事的连贯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后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

16、“投篮顺手”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认知错觉。

17、记住,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不愿付出努力。如果可能的话,消息的接收方会离所有需要付出精力的事物远远的,包括名字复杂的信息源。

18、不出所料,人们对更详细、更丰富的描述作出的概率判断更高,这一点有违逻辑。预言家总会给其客户设下陷阱:对情节加以详述会使其更可信,却更不可能成为现实。

19、当人们按要求预测时,他们总会将预测替换为对所描述问题的估测,而且没有意识到他们回答的问题并不是那个被问到的问题。

20、直觉性预测需要校正是由于它并不具有回归性,因此是带有偏见的。

21、然而,我们并不都是理性的,我们中的一些人也许还需要歪曲判断作为保护来掩盖自己的无能为力。如果选择接受极端的预测来蒙蔽自己,你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纵容。

22、你的直觉会产生极端预测,而你也很容易对这种极端信心满满。

23、我们的直觉性预测的确令人鼓舞,但这个预测可能离现实太远了,还是让我们再看看手中的信息资料,让预测回归到平均状态吧。

24、我们人类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25、聪明不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

26、避免思维懒惰的人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他们更理性,我们要区分智力和理性。高智商并不能消除成见,要想消除成见,需要理性。肤浅或惰性思考是一个反思缺陷,是一个理性错误。

27、当人们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玷污,往往也会引发他们清洗自己身体的想法,这种冲动被称为麦克白效应。

28、重复能引发放松状态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这成为曝光效应。这种只要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现象,一个刺激的重复曝光最终会成为一个安全信号,而安全的就是好的。

29、放松或紧张之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难以将它们理清。虽然这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人在备受鼓舞时,就能克服一些导致真理错觉的外在因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2都会采纳系统1的建议,并继续运作。

30、有系统2参与时,我们几乎会相信所有事情。因为系统1不仅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而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的确,已有证据显示,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

31、企业高管需要花大量时间主持会议,独立判断原则(及解除错误关联)可以直接应用到这些工作中。一条简单的规则就能发挥作用:在开始讨论某个问题之前,先让与会的每一位成员各自写下简短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很好地利用了小组里不同知识和见解的价值。而开放性讨论这一常规做法总会注重那些发言早而又强势的人的意见,使得其他人一味附和他们的观点。

32、喜爱某个人就会喜爱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相反讨厌也是,这种倾向叫做光环效应。由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33、光环效应通过夸大评估的一致性来保持简单和连贯的特点:好人只做好事,坏人全都很坏。一致性使我们的想法有些固执,感觉模糊不定。

34、故事所关注的应该是其中有意义的时间和值得珍藏的时刻,而不是时间的流逝。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唱会被忽略。

35、在讨论之前大家先独自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观点的相互干扰,这样更有利于集思广益。很多人并不想了解更多信息,因为那样可能会破坏整个故事情节,他们更愿意相信眼见即为事实。

36、比起细水长流的幸福来说,人们更偏好享受短暂却强烈的快乐。这种偏见是由结合了峰终定律的过程忽视造成的。相反,另一种偏见使我们更为害怕短期,强烈的疼痛,而对于长时间但比较轻微的疼痛却更容易接受。过程忽视还使我们容易接受长期但轻微的不愉快。

37、思维的发散性可以使懒惰的系统2摆脱很多繁重的工作,快速找到难题的答案。“启发式问题”相对于“目标问题”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并作出回答。你对海豚和金融骗子的感觉,你现在的心情,你对自己看好的竞选人政治能力的印象,或者总统现在的立场等,都会立即呈现在你的脑海中。启发式问题给每个有难度的目标问题都准备了一个现成的答案。

38、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吸引力是一种基本判断,不管你是否想这样做,这种评价都是不由自主进行的,也会对你产生影响。一旦加入情感因素,结论对论证的主导作用便会更大程度地凸显出来。情感启发法认为,人们的好恶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

39、系统1在了解事实之前就根据零散的证据拼凑了一个饱满的形象。如果相信小数定律,急于下结论的机制就会运作起来,通常它会构建一个言之成理的说法使你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对偶发事件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必然是错误的,不要遵从小数定律。

40、锚定效应:人们在对一未知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调整就是刻意去寻找离开锚定数字的理由。

41、锚定就是一种暗示,暗示即一种启动效应,它会有选择地找出相应的证据。系统1理解句子的方式就是尽量相信其内容的真实性,它对相应想法的选择性激活会产生一系列的系统性误差,这些误差会使我们更容易受骗,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想法。

42、锚定效应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锚定值显然是任意的,它也许和可能有信息价值的锚定值一样有效。产生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比我们自己预想的更容易受影响。

43、系统2从记忆中提取的数据进行加工,并由系统1进行自主的、无意识的运行,因此很容易受锚定效应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使某些信息更容易让人回想起来。

44、将“理性”和“智力”区分开来,高智商并不能消除成见。

45、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只有真正做到心平气和,你才可能有回报。

46、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可以使夫妻和睦相处,而且很可能在其他的合作中与他人的关系也很融洽。而跟着感觉走(系统1)的人更容易受到可得性偏见的影响。

47、效应层叠是一连串自持事件,它可能开始于对相对次要事件的媒体报道,然后引起公众恐慌和大规模的政府行动。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48、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当证据不充分时,我们应该以基础比率作为判断依据。回归平均值:我们的筛选过程并不是很完美,所以我们会考虑回归性,有些极其优秀的候选人也会让我们失望,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惊讶。

49、在任何情况下,当身边的人都跟自己持有同样的想法时,不论这想法有多么荒唐,人们都能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

50、要提升预测的准确度,最终的结果应由公式给出,专家预测有时不如简单运算准确。只要公式能替代人工判断,我们就应该考虑一下。

51、主观自信,专家可能不知道他们专业技能的局限性。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反馈的质量和速度,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52、人们在预测风险项目的结果时很容易掉进规划谬误的陷阱,根据脱离现实的乐观心态来做决策,而不是对利益得失以及概率的理性分析做决策,高估利益低估损失。避免规划谬误的有效方法是多采纳外部意见。

53、乐观的主要益处是使人有了从受挫中复原的能力,乐观风格包括对成功进行嘉奖和对失败少加责备。但乐观是把双刃剑,如果某个团队只有支持决策的人才有发言权,那么对怀疑的抑制就会造成这个团队的过度自信。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有“事前验尸”:设想实施现有计划后结果惨败,写下惨败的缘由。

54、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有三个认知特征,这三个特征在金融状况评估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被看作是系统1的运行特征。1)评估与一个中性参照点相关,这个参照点有时也被视为“适应水平”。2)一种降低敏感度的原则在感觉维度和财富评估变化评估活动中都是适用的。3)损失厌恶,对盈亏进行比较时,亏损似乎比盈影响更大。

55、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在得失都可能出现的赌局中,损失厌恶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如果你曾换过工作或职位,你就会以自己现在的情况作为参照点,看看新的工作和职位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人们很难接受比原来还糟糕的改变。

56、禀赋效应: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57、人们的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参照点发生改变;改变的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突出。

58、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

59、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60、当结果是正面的时候,决策制定者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他们是风险规避者);当结果都是负面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拒绝确定的事,愿意赌一把(他们会冒险)。

61、当不大可能出现的事情成为关注的焦点时,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就要超过其本身出现的概率应该引起的关注度。

62、人们对可能性较小的各种风险几乎完全是迟钝的。

63、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64、我们为什么不愿改变现状?避免损失的动机和获得收益的动机强度并不对称。你对我做出的让步是我的所得,但它们却是你的损失;损失使你生产的痛苦会比它们带给我的快乐多,因此你对这种让步的价值会比我赋予它的价值更高。

65、人们在收益状态下更倾向于规避损失,在亏损状态下更倾向于承担风险。

66、框架效应:由无关紧要的措辞变化引起的巨大偏好变化。

67、窄框架:分别思考两个简单的决策问题;宽框架:一个有四个选项的综合决策问题。在任何情况下,将多种决策综合考虑都会更有优势,但人们天生喜欢用的是窄框架,我们倾向于在问题刚出现的时候立刻作出决策。

68、在窄框架的情况下,他们被告知做决策时应该“将每一个决策都当做你唯一需要做的决策”,并且要体会这些决策带给自己的情绪反应。宽框架下的做决策的建议,包括“将自己想象为商人”,“你总是这样做事情”,“将它看做众多财政决策中的一个”。

69、抛硬币赢了得200元输了损失100。“我不会接受,因为我觉得获得200美元的满足感无法抵消我损失100美元的痛苦。如果你保证将硬币抛100次的话,我就和你玩这个游戏”。随着抛硬币次数的增多,输的可能性很快就降低了,损失厌恶对其偏好的影响也就减弱了。

70、部门经理不接受可能损失大量资金或资金翻倍的决策,但总裁希望所有经理冒险,因为总裁很自然采用了宽框架,综合权衡所有赌注,就像抛100次硬币,可以考统计结果来使整体风险降低。

71、人类的大脑和其他动物都包含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总会优先考虑不好的消息。即使是对纯粹象征性的威胁,大脑的反应也很迅速,充满情绪的字眼会引起注意,不好的字眼比好的字眼能更快地引起注意。

72、人们高估了罕见事件的概率,在决策时也会过高权衡罕见事件。过多关注、生动的画面、具体的表达以及明确的提醒,都是引起过高权衡的原因。我们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情境中,否则我们会高估它的可能性,想想其他的选择吧。

73、沉没成本悖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例如不幸福的婚姻、没有希望的项目等。后悔总是伴随着后见之明的偏见而来,任何你能做的、防止后见之明的措施都有可能是有益的。在做长远影响的决策时,不要太过周密,也不要完全凭偶然行事。不应该过于关注自己是否后悔。

74、峰终定律: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过程忽视:过程的持续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75、存在两个自我,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的就是储存记忆,记忆自我可以记录体验,并掌控我们从生活中学到的东西,我们在思考生命时,唯一能采取的观点来自于记忆自我,而决策也正是由这个自我做出的。

但记忆自我往往会夸大痛苦体验,也并非可靠,也有可能是错的,因为它存在过程忽视。就像有些人 完全从记忆自我的角度思考失败的婚姻,离婚就像以刺耳的音符结束的交响乐,事实上它虽然结束时很糟糕,但并不意味着整首交响乐都那么糟糕。

储存记忆是人们旅游的重要目的,这个目的会影响我们旅游的计划和体验,将整个假期都用在构建记忆上。也许你应该放下相机,享受这一刻,即使这一刻并不令你感到难忘。

76、幸福的方法:提高经验自我的质量,不要过于注重记忆自我。过好当下,分配好自己的时间。收入超过一定标准后,反而会削弱人们享受生活中小乐趣的能力。

77、钱这一概念会滋生个人主义:不愿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

78、我们会在记忆里存储与所有这些范畴的事物或人相关的一个或多个“规范的”典型形象。当这些范畴具有社会性时,这些典型形象就被称为 思维定式。有些思维定式的错误是致命的,负面的思维定式可能会产生可怕的后果,但这样的心理学事实无法避免。

79、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对良好表现的嘉奖比对错误的惩罚更有效?糟糕的表现常常会有提高,而好的表现则会变得糟糕,这跟表扬与惩罚都没有关系。

80、运气的成分越多,能从中学到的就越少。我们最大限度的忽略自己的无知。

81、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你就会立刻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

82、我们理解过去所产生的错觉会使我们对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过于自信。

83、那些了解更多的人比了解少的人做出的预测强不了多少,原因是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过于自信。

84、技能习得的两个基本条件:1)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 2)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就可以培养出直觉来了。

85、在毫无章法的环境下,运算法远远优于人工判断有两个原因:运算法比人工判断更可能观察到不怎么有效的线索,还能通过利用这样的线索将正确性保持在适度水平上。

86、理论诱导的盲区:一旦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

87、聚焦错觉会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更加看好本身就能令人兴奋的事物或经历,即使这些事物或经历最终也会失去吸引力。人们忽视了时间,致使维持人们长久的注意力价值的经验很少受到关注,至少比这种经验应得到的关注要少。

88、想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无论这个环境是好还是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慢慢地不去想这个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生活的长期状况(包括半身瘫痪和婚姻)只在部分时间会对人们的状态产生影响,即当人们关注于这些状况的时候。

作者 | 丹尼尔·卡尼曼

来源 | 《思考,快与慢》中信出版社出版

0 阅读:0

嘉有商学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