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借想吃饺子之名,扣动扳机,对准美女妻子胡海兰的后脑勺

晨曦与海的对话 2025-02-12 09:32:29

1935年,张灵甫回家后对妻子说:“我想吃饺子。”妻子听后赶忙去割韭菜,岂料就在妻子弯腰割韭菜时,张灵甫却悄悄从背后掏出手枪,对着她的后脑勺扣动了扳机,终结了妻子生命。

当初张灵甫还没有毕业的时候,父亲张鸿恩就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姑娘是邻村的姑娘刑凤英,由于孝顺使然,张灵甫也接受了这门亲事。

后来张灵甫当兵之后,他虽偶尔回家探亲,但对包办妻子很是冷淡,两个人的婚姻名存实亡。

1933年张灵甫在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交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女方名叫胡海兰,是一位四川籍的年轻女学生,长得青春靓丽,非常漂亮。

婚后两人琴瑟和鸣,不久之后,女儿张清芳就出生了,后来因为战事需要,张灵甫不得不离开家,离开妻子和女儿。

一次,张灵甫的同事回家探亲回来,张灵甫便问他,回去的时候可曾看见我的太太?这位同事信口开河,对张灵甫一本正经的说:“看见啦,在电影院门口,你太太穿着旗袍,还有一位小伙子,西装革履的俩人可亲热了。”

张灵甫是一个遇事很认真的人,听说妻子“不贞”,他立马向胡宗南请了假回到家中。

当他见到吴海兰面对自己神色无常的时候,并没有询问是否真的有那回事,于是就谎称自己想吃韭菜馅的饺子,让吴海兰做给他吃。

吴海兰见丈夫好不容易回来一次,于是就走去菜地割韭菜,可是没想到,她刚蹲下去就被自己的丈夫一枪毙命。

另一种说法是“窃取军事文件说”,认为当年张灵甫杀妻不是因为妻子有外遇。

曾经长期在张灵甫手下任职的刘光宇与张灵甫后来的妻子王玉龄回忆,当时张灵甫发现吴海兰擅自拿走了张灵甫的军事文件,却说不出理由。

当时胡宗南的部队一直在川陕一带与红军激战,当地也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活动,张灵甫疑神疑鬼,担心妻子可能沾了共产党的边,但在事情没搞清楚之前又不便声张,于是就暗地里向妻子盘查。

不料吴海兰对此保持沉默,惹得他气急败坏,越发怀疑妻子背着他做了不可告人之事,于是拔枪杀妻,吴海兰死在了丈夫的枪下。

因为事涉通共之嫌,事发后张灵甫怕传出去有口难辩,便推说是感情纠葛。

究竟哪种说法才是真相?不得而知。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张灵甫对吴海兰的怀疑并没有寻获确凿的证据。

案发之后,张灵甫并没有马上回到军队,仍然若无其事的住在了西安堂兄的家里,直到有人在《西安日报》上投书揭发张灵甫的杀妻事件,于是他决定先回部队避避风头,再做打算。

后来吴海兰的哥哥吴正友知道后,把张灵甫告到了法院,但是却没有下文。

后来在西安妇女协会张学良的爱人于凤至的帮助下,宋美龄也知道了此事,这件事也闹到了南京。

正在与宋美龄一起鼓吹“新生活运动”的蒋介石一听,勃然大怒。自己的学生无故杀妻,那还了得?于是,立刻吩咐将张灵甫送南京军事法庭查办。

张灵甫本应被判处死刑,由于当时身患重病,侥幸逃过,后被拘押于老虎桥模范监狱。

但是在狱中时间不长就迎来了全面抗战,作为蒋的嫡系爱将张灵甫被顺势释放,令他戴罪立功,赴前线抗日。

赴前线之前,张灵甫任职于西安南镇74军51师王耀武的手下,经人介绍,他与西安高家的千金小姐高艳玉相识结婚,第三任太太高艳玉给他生了二子一女。

有一天晚上,高艳玉在床上举着蜡烛看书,没想到意外引发火灾,导致两个儿子丧生火场,高艳玉和女儿死里逃生,这让张灵甫怒不可遏,当即和高艳玉离了婚。

抗战胜利之后,张灵甫和17岁的长沙校花王玉龄结婚了。

当时王玉龄刚满17岁,已经出落成为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貌美如花,气质优雅,许多家境优越的公子前来提亲,都被王玉龄婉拒了。

在张灵甫一位下属的介绍下,张灵甫在理发店第一次见到了王玉龄,他被王玉龄的活泼开朗所吸引,开始追求王玉龄。

尽管两人年龄相差比较大,但张灵甫的真诚还是打动了王玉龄,他把前妻的事情告诉了王玉龄,王玉龄相信他,即便母亲反对,她还是决定嫁给张灵甫。

婚后两个人虽然也是聚少离多,但是张灵甫时刻把爱情放在心上,有时间就会给王玉龄发电报打电话。

1947年张灵甫和王玉龄的孩子出生,然而孩子未满月就传来了张灵甫在孟良崮战死的噩耗,而此时的王玉龄只有19岁,还带着一个2个月大的婴儿。

当初王玉龄在嫁给张灵甫后,曾经问过张灵甫关于吴海兰的事情,张灵甫说吴海兰偷了他的东西,而且死不承认,为此两个人多次争吵,大伤感情。

那时恰逢春节,两人带着孩子回老家时,路过了张灵甫母亲的墓地,吴海兰赌气不去祭奠,张灵甫火气更盛。

回到西安老家后,他继续就此事询问吴海兰,引发了又一次激烈的争吵,吴海兰伶牙俐齿,张灵甫的几次询问都被吴海兰顶了回来,最后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脾气,就结束了吴海兰的性命,可以说张灵甫杀死妻子是他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在这之前,他是蒋介石的心腹中的心腹,受到最好的待遇,有着十分光明的前途,但在这之后,在社会舆论和军队非议的干扰下,他的晋升速度受到阻碍,履历上也有了污点,陷入仕途上的尴尬境地。

从他杀妻子这一件事中可以看出张灵甫性格冲动,心胸狭窄,虚荣心和妒忌心很强,很难容人。性格极易冲动的人,一般难成大事,命运也不会太好。

解放战争期间,第74军改编为第74师,张灵甫任师长,在苏北地区与解放军作战。

蒋介石发动对山东地区的重点进攻后,张灵甫居功心切,率第74师孤军冒进,被解放军包围在孟良崮一带。

因整编第83师师长李天霞等友军增援不利,张灵甫在弹尽粮绝后,第74师被华东野战军全歼于孟良崮,张灵甫也于战斗中身亡

关于张灵甫之死,坊间说法不一,有几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被解放军一名排长当场击毙。

1987年8月25日,曾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任参谋的金子谷,在《文汇报》上发表《记孟良崮战役》一文说:“战役接近尾声时,我6纵穿插部队一个排,冲进张灵甫躲藏的山洞,张灵甫举手投降,排长恨敌心切,端起冲锋枪将他击毙。”

曾在孟良崮战役中担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政委的江渭清也持相同看法。

第二个版本,是投降后被解放军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所杀。刘统的《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有详细描述:“……张灵甫等均被生俘。在押解途中,6纵特务团的干部见到张灵甫,旧恨新仇涌上心头,头脑一热,开枪击毙张灵甫。”

这个“6纵特务团的干部”,很多人都认为是指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但何本人坚决否认这种说法。

第三个版本是自杀身亡。国民党方面一直坚持这种说法,并据此进行宣传。

据说,当时张灵甫见突围无望,便写了两封信,一封给蒋介石,告知欲“自杀成仁”的决心,另一封给妻子王玉龄,嘱其抚养幼子,并安排随从参谋逃出送信。

1947年8月,由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编印的《蒋军七十四师的调查研究》一书也表示:“除张灵甫、蔡仁杰、卢醒等自杀及战斗中击毙7000余名外,其余官兵15000人悉数被俘。”

第四个版本,是死于乱枪之下。这种说法来自于何凤山。他在回忆录中还原了当时的经过。

1947年5月16日下午,何凤山率特务团一营攻到了74师指挥部洞口。劝降无果,即命令向洞内攻击。

过了一会儿,听到洞内有人喊叫:“你们不要打了,张师长已经被你们打死了。”

何凤山立即率人冲进洞内搜索,张灵甫已经被击毙了。随着历史资料、档案的逐渐公布,越来越多的证据否定了“自杀”说。

孟良崮一战,张灵甫若未身亡,被俘后会有怎样的选择、怎样的人生结局……

无论如何,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曾为抗日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华野方面对他进行了厚葬。

遵照上级指示,由6纵副司令皮定均牵头筹划,6纵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亲自主持安葬仪式。

古树下,摆放着一口花400元买来的“豪华棺材”。下葬时,被俘的9个国民党将校要求送别,皮定均同意了,他们走到担架旁边,围成半月形跪下,号啕大哭……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