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官兵喜爱的我军55式65式军服相继被取消,你知道具体原因吗?

晨曦与海的对话 2025-02-21 17:08:29

我军曾经广受好评的“55式”军服,为什么仅仅10年就全面撤装?

部队在更换了朴素干练的“65式”军服之后,为什么在西南作战时,一些部队要撕掉自己的领章、帽徽呢?

1965年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及公安部队开始换发新式军服。

这套军服的颜色不多,陆军草绿色,海军深灰色,空军上衣草绿,裤子藏蓝色,同时全体官兵一律佩戴红色五星帽徽和红色领章,这就是“65式”军服。

65式军服虽然各军种的颜色不同,后期也做了一些改良,出现了71式、74式以及78式、80式等衍生型号,但整体改动并不大。

在整整20年的时间里,“一颗红星两、两面红旗”成为解放军的标志性特征。

65式军服还创造了三个解放军之最,他是我军装备时间最长、发放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套军服。那么曾经广受好评的55式军服,又为什么会被65式替代呢?

这是因为军衔制,就像55式军服问世是因为军衔制一样,他的淡出,同样也是因为军衔制,正是因为要取消军衔制,所以才进行了这次军服更替。

那么军衔制又为什么会被取消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领导人非常怀念红军时期没有军衔标志的军服。

在1965年6月的杭州会议上,毛泽东这样对罗瑞卿说:“记得1929年打下长汀,收缴了一大批灰布,红四军每人做了一套灰军装,也是像今天一样的红领章、红五星,穿起来好神奇。”

毛泽东说的军服是指1929年3月,红四军解放了闽西重镇长汀之后的一次换装。

当时红军筹到了5万块大洋,还缴获了一大批灰布,利用这些经费和布料,红军在长汀赶制出了4000套军服。

当时军服的样式是由毛、朱和陈毅共同审定的。其中军帽的样式选定了列宁曾经戴过的八角帽,并在帽子正中缀一颗红布五角星作为帽徽,从此八角帽和红五星就成为红军的象征。

毛泽东对这套军服非常有感情,这不仅是因为他亲自参与了军服样式的审核,还因为他穿着这身军服,走完了长征。

后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国民政府下发的八路军军服他从来不穿,反而经常在重要会议上以头戴八角帽的形象出现。他认为不分军衔、官兵一致的军服最能代表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

因此,当1964年8月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和罗瑞卿向他请示是否取消军衔制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取消!那个军衔牌牌我早就想换掉他!”

除了个人情怀之外,军衔制的取消还有一个现实原因,那就是造价。

55式军衔服装的工艺和面料都很考究,尤其是礼服,面料和工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所以成本也居高不下。

55式军服以苏联军服为参考,设计了一副金光闪闪的大肩章,看起来很神奇,这副肩章是用金属丝刺绣而成,它的成本占了整套服装中相当大的一部分。

1955年换装军服时,解放军总人数接近380万,所需的军官制服不但数量多,而且面料成本也不低,当时分布在北京、石家庄、沈阳、长春、南京、武汉、西安、成都等地的各大被服厂开足马力,加班加点,才在1955年底赶制出了全部将校呢子制服。

据统计,当时全军一共制发将校冬常服、将校呢子大衣各44210套。此外,还生产了数10万套肩章、领章和各军兵种勤务符号等等配饰。

随着60年代初,国家经济恶化,品种繁杂的55式军服就更显得成本高昂。

取消军衔制还和中苏关系破裂有直接关系。1955年之后,随着苏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中苏关系进入冰点,当初学习苏联而实行的军衔制在这时就成了修正主义军事思想的代表,军衔制开始受到批评,取消军衔制的舆论环境,也逐渐形成,因此才有了贺龙是否取消军衔制的那次请示。

1965年4月底,在武昌的毛泽东和贺龙、罗瑞卿、杨成武开会,会上三人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套新军服样品,解放帽、绿军装、红帽徽、红领章。

毛泽东看了这套样品之后非常满意,他说我赞成走回头路,恢复到老红军的样子,只要一颗红心、两面红旗,其他的通通都去了,过去搞的什么校尉那一套我是不感兴趣的。

一个月后,实行了10年的军衔制终于走向终结。

1965年5月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正式决定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同时全军取消毛料服、大檐帽、水兵帽、无檐帽,统一佩戴解放帽、红色领章,帽徽也改为全红五角星,做到三军一致,官兵一致。

1965年6月1日,《解放军报》头版刊发通栏大标题:“全军指战员热烈拥护取消军衔制”。从这一天起,65式军服正式亮相。

65式军服简化了品种,不再分常服、礼服,取消了大檐帽、裙服、武装带、长筒靴等繁杂的品种,淡化了等级观念。干部战士的唯一区别是干部上衣4个兜,战士上衣两个兜。

65式军服的帽徽和红军时期保持一致,是一枚红色五角星。为了生产出鲜亮不褪色的红五星帽徽,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的总后勤部3522工厂,专门组织力量进行科研工作。

经过几十次试制之后,3522工厂拿出了十几种样品,最后从中选定了一种最可靠的工艺。

这种工艺的流程是先生产出铝制五角星,然后在五角星表面喷涂一层氧化膜,最后再喷红色烤漆,这样制作出来的红五星,即使长期佩戴也不会掉漆,能始终保持色泽鲜亮。

五星帽徽的背面是一小块儿葫芦型的铝片,铝片上面有一根中空的横管,佩戴时用细铁丝穿过横管,就可以将五角星固定在军帽上。

65式军服的另一个特征是两枚鲜红的领章,领章呈平行四边形,用红线缝在军服领口。

领章的材质也是工厂在比较了十几种面料之后才最后确定的,最终入选的是耐搓洗,不易褪色,成本较低,红色平绒布。

65式军服刚开始配发时,《解放军报》还专门发表文章提醒官兵,爱护新领章,在清洗时不要揉搓,要顺着平绒布的绒毛轻轻刷洗,防止领章褶皱变形。

不过新下发的领章还是出现了平绒布缩水和清洗后变皱的情况。为此,工厂又专门改进生产工艺,使用聚氯乙烯胶粘裱背面。

改进工艺后的红领章,终于能够做到在反复清洗后依然坚挺平整。红领章的背面印有一些实用信息,包括部队代号,姓名,血型等等,这些信息用长方形红戳标记,再用黑墨水填写。

65式军服简洁朴素,成本低廉,因为几乎没有装饰,反而显得干练威武,至今仍有一些朋友在怀念65式军服时,说穿着这身军服浑身透着一股杀气。

因为装备时间长、范围广,65式一度成为中国军队的形象代表,在国外也有不少人追捧。

不过,个性鲜明的65式军服却在实战中暴露出了问题。

在1979年自卫反击战中,由于红色帽徽和领章过于醒目,不利于隐蔽,导致部队在作战时吃了不少亏。

后来有一些部队索性要求战士们在上战场前,撕掉自己的领章和帽徽。而且因为没有军衔标志,65式军服在实战中带来不少麻烦,前线部队的建制一旦被打乱,没有军衔就很容易陷入混乱,失去指挥体系。

另外,65式军服落后的面料也很不适应当时的战场环境,即使在和平环境下,65式军服也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在对外交流时,身着65式军服的中国军人也经常因为对方无法识别军衔等级而给军人礼节带来尴尬。

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下,解放军迫切需要一套新的、带有军衔标志的服装。

1983年初,恢复军衔制的文件终于正式下发,这份文件确了全军恢复军衔制和进行服装改革的方向。

1984年国庆阅兵时,新的85式军服终于正式亮相;1988年9月14日,解放军恢复军衔制,同年10月1日全军正式换装87式军服。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