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伤惨重,俄美停战谈判期间,俄军突然发动大规模进攻!
2月18日,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俄罗斯和美国代表团坐在谈判桌前,进行着本应为乌克兰带来希望的停战谈判。
不过在这充满外交气息的谈判桌上,俄罗斯的炮火并未停歇,反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势。
俄美停战谈判期间,俄军确实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导致乌军死伤惨重。
俄军进攻的规模与战果
在2025年2月17日至18日,俄军在多个方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包括苏贾、康斯坦丁诺夫卡、红军城等地区。
俄军占领了斯维尔德利科沃的大部分地区,并在洛克尼亚河东岸扩大了桥头堡,进一步巩固了阵地。
此外,俄军在库尔斯克方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控制了乌拉克村,并向其他战略要地推进。
短短几天里,俄军顺利的掌控了乌克兰的乌拉克村,接着快速的朝东推进,连续拿下了唐内茨克以及库尔斯克的关键地区。
最为让人惊奇的是?俄军将乌军追击到了君士坦丁堡,顺利的截断了乌克兰军队的退路,把当地的好多条街道都给围困了起来。
在俄军一直发动进攻的时候,俄罗斯的战略推进成果真的不能被忽视,西部集团军顺利打败了乌克兰的6个旅,并且把顿涅茨克地区的杨波洛夫卡村,以及哈尔科夫州的菲格列夫卡村给解放了。
乌军的损失
乌军在俄军的进攻中损失惨重。据报道,仅在库尔斯克方向,乌军就损失了约220名军人和14辆装甲车。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乌克兰军队的损失堪称惨重,特别是在库尔斯克战场,乌军的伤亡已然达到220多名,还损失了14辆装甲车,及诸多的武器装备,其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在整个库尔斯克战役那段时间里,乌克兰的军事损失非常大,有6153名士兵的在这场战斗中牺牲。
除此之外,在其他战区仅一天时间便有将近千名士兵不幸阵亡,期间还包括中部集团军战区的295名士兵此外,俄军在其他战场也取得了重大战果,例如在哈尔科夫州和顿涅茨克地区击败了乌军的多个旅,解放了多个村庄。
停战谈判的背景
谈判的背景本应是缓解战火,达成和平协议的良好机会,俄方由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和总统助理乌沙科夫领衔。美方则派出总统国安助理华尔兹国务卿鲁比奥,和中东特使威特科夫。
俄军的进攻发生在俄美停战谈判期间。2月18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举行会谈,旨在达成停战协议。
然而,谈判期间俄军并未停止军事行动,反而加大了攻势。不过正当这些政客试图在纸面上画出和平蓝图时,俄军却毫不客气的加大了军事压力。
国际社会的反应
这个时候,国际社会的反应没有给乌克兰送来哪怕一丁点实际的援助。
尽管俄美正在进行停战谈判,但欧盟国家并未同意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这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的孤立无援状态。
与此同时,美国已宣布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这可能导致乌克兰在未来的冲突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欧盟内部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的提议遭到了德国、意大利、波兰和西班牙的坚决拒绝。
欧洲的态度已然明确,他们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兵力卷入这场越来越复杂的冲突中。
美国已宣告停止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方面的援助,并且清楚地表明了不会派遣兵力这一决定,这一决定明显给乌克兰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就好像国际社会之前给予的支持,在那一瞬间便消散的无影无踪,乌克兰面临的困难正在不断加重,在战场那边乌克兰的消耗一直往上走。
未来局势的展望
俄军的进攻表明,尽管停战谈判正在进行,但俄罗斯并未放弃军事优势。分析认为,俄罗斯可能试图通过军事压力迫使乌克兰接受更有利于俄方的停战条件。
从俄罗斯角度而言,谈判与进攻好似两条并行的路径,在谈判桌上俄方代表频频保证和平,不过他们的炮火一直未曾停止。
俄罗斯政府以行动彰显出一个确凿的事实,和平唯有基于俄罗斯的军事胜利才能得以确立,此战略,着实给乌克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俄军在停战谈判期间发动大规模进攻,不仅加剧了战场上的紧张局势,也可能对谈判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乌克兰在缺乏国际支持的情况下,面临更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在国际上他得到的支持却很快变弱了,处在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里的乌克兰,到底该怎么把自己的地位稳住呢?
在这场没有战火的国际较量中,乌克兰能不能摆脱被孤立的命运,现在还说不准,但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如果乌克兰继续坚持对抗,或许会遭受更严重的损失。
与此同时,也让国际社会瞧见了停战谈判背后繁杂的权力较量,乌克兰的未来恐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明,战场上的困境和国际支持的减少,将乌克兰推向了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
美国和欧盟的态度清晰,无疑乌克兰很难期待外界的援助,自己的命运只能由自己掌握,也许在某一时刻乌克兰得好好想想,是不是愿意拿更多的士兵以及民众做代价,来持续这场前景不明的战争,否则唯有尽早同意停战,才能在日益严峻的局势下为国家争取一线生机。
回顾这几日的局势,我们需要自问,倘若这场停战谈判能够以更为理智的态度展开,是否就能够规避如今这般惨烈的结局呢?
倘若乌克兰能够在国际社会上还存有热度的时候,灵活的去调整策略,是不是就能够挽救这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状态的战局?
这些问题定然会在往后的日子里持续被人们追问。
(部分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