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画画时喜欢把四边都填满,其实在中国画中,填满了反而不好。为啥呢?
在中国画的世界里,边角虽然不是画面的核心部分,但是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整幅画的和谐与美感。
中国画的边角处理,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面内之安排...然尤须注意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之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
这意味着,边角的处理不仅仅是画面内部的布局,更是与画外世界的一种对话和联系。
首先说说“边”。
在国画的世界里,画纸的四边线条不宜直,如果一定要直,就要使之断续,或者在直线中加入其他线条穿插其间或是进行一些点缀,这样既能保持线条的流畅,又能打破单调呆板,增添几分生动活泼的气息,让画面活起来。就像生活中的路,直直的一条固然快捷,但弯弯曲曲的小径却能带给人更多惊喜和乐趣。
比如在夏圭的《西湖柳艇图》中,画面中的云和水形成的空白将柳岸分割成“之”字的外形,让“势”在其中往来回转,曲径通幽。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了直线的生硬,还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
夏圭《西湖柳艇图》
再来说说“角”。
中国画讲究“四角不宜全封”,想象一下,如果四个角都堵得严严实实,那画面得多压抑啊!所以,高手们往往会巧妙地留出一两个角,让画外的风景和画内的意境“勾肩搭背”,互相借景,这样一来,画就有了呼吸的空间,灵动了许多。这就好比房间里的窗户,一扇开着的窗能让新鲜空气流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潘天寿大师就曾说过:“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面内之安排……然尤须注意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之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
他的《晴霞图轴》就是边角处理的典型例子。画边封得最严实处是右下部的石岸,却仍留有空白,实中之小虚;右边封得严实,左边就要通气,因此在画的左边留下一块空白。
这样的处理,既保持了画面的完整性,又增加了画面的透气性,使得画面生动而不失平衡。
潘天寿《晴霞图轴》
除了画上具体事物进行封角,也可用题款、印章封角。如已用画了内容封角,在上再钤以印章,则为重复封角,作用是一样的。
边角处理的基本要求就是:既要使画中物象与画外之景物产生联系,又要使画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或者是封闭性,其目的在于整体完整,元气内敛,开张有度。
所以,中国画的边角不仅仅是画面的边缘,它们是艺术家施展魔法的神秘角落,能够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你对中国画的边角处理有了新的认识,也希望能激发你去探索更多生活中的小美好。因为,美好的事物往往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