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哀帝在位期间曾经自己改过国号,但后来又改了回来

史海撷英 2023-07-01 10:13:57

汉哀帝刘欣统治时期,立国200余年的汉朝,遭遇严重的统治合法性危机,而造成此一重大危机的关键人物,正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在位54年间,凭借着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两代人留下的丰厚“家底”大展宏图:对外,北击匈奴,南灭百越,东并卫满,西通西域、西南夷,使汉朝的版图得到极大地扩充;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实行盐铁官营、币制改革,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汉武帝取得的成就非凡,因而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但是,在汉武帝一系列“丰功伟绩”的背后,则是累累白骨、赤地千里的惨重代价。按照正史的记载,历次对外战争、频繁的天灾人祸以及汉武帝对民间敲骨吸髓式的压榨,到他统治的晚年,帝国人口数减半,许多地方更是十室九空。在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看来,汉武帝的作为已跟秦始皇没有区别,“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而他之所以能免于沦为亡国之君,纯属幸运而已。

对于汉武帝的作为,一向以“替苍生立命”的儒生们颇有微词,但由于这位暴君残忍好杀、拒谏饰非,因而没有人敢于公开站出来批逆龙鳞。直到汉武帝驾崩后,紧张的政治空气有所缓解,儒生们才利用朝廷公开向天下征求意见的机会,开始大力抨击汉武帝穷兵黩武、戕害生民的政策,进而对汉朝统治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第一个公开质疑汉朝统治合法性的儒生,是大儒董仲舒的弟子睦孟。据史料记载,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帝国境内发生一系列灾异现象,时任符节令的睦孟乘机以谶纬之说劝告朝廷,声称刘家气数已尽,皇帝应该把帝位让与贤人。虽然睦孟的奏疏给自己召来杀身之祸,但儒生们对帝国合法性的质疑声却并未就此消失,而是大有蔓延开来的势头。

刘病已

汉昭帝驾崩后,执掌朝政的大将军霍光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仅过了27天时间,便以“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的罪名将其废黜,改而拥立汉昭帝的侄孙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汉宣帝即位后效仿汉武帝的执政风格,因此激起更多的儒生加入到批评朝廷、质疑刘家合法性的行列中,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儒夏侯胜、盖宽饶、谷永等人。

汉宣帝执政后重拾“武帝路线”,由此激起更多的儒生加入到批评朝廷、质疑刘家合法性的行列中,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儒夏侯胜、盖宽饶、谷永等人。这些人纷纷上书朝廷,警告皇帝不可“忤逆天意,倒行逆施”,否则天意会抛弃汉室,另择有德之君。虽然宣帝拼命地压制这些“悖逆”的言论,但质疑汉朝统治合法性的声音却变得愈发强烈,终于大到连皇帝都产生怀疑的程度。

夏侯胜等人属于御用儒生,他们的批评意见已经足够尖锐,至于体制外的质疑、反对声音,则更加激烈和露骨。比如,齐地方士甘忠可创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披着黄老之术的外衣,声称汉家气数已尽,天帝派真人赤精子传授给他法术,并让他取代汉朝以统治天下。“初,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忠可以教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中垒校尉刘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众,下狱治服,未断病死。贺良等坐挟学忠可书以不敬论,后贺良等复私以相教。”虽然甘忠可终因“罔上惑众”罪被处死,但他的这套说辞却在民间广为传播,甚至在政界拥有大批信徒。

等到汉哀帝即位后,由于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现象愈演愈烈,加之朝廷对民间的苛剥日甚,使得百姓的生活难以为继,民心思变的现象越发明显。按照谏大夫鲍宣的说法,当时的情形是“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在这种情形下,质疑帝国合法性的声音再度席卷而来,而且其力度要远超从前。

当体制内外质疑汉朝统治合法性的声音汇集成一股强劲的潮流时,汉哀帝的身体也是每况日下,等到他统治的晚期,皇帝终于失去继续执政的自信心。此时,甘忠可的信徒黄门待诏夏贺良、司隶校尉解光、长安令郭昌及宠臣李寻等人向汉哀帝建议,既然汉朝的国运已经衰落,那么皇帝应当通过改变国号、年号的方式再度接受“天命”, 唯此才可以延年益寿、平息国家的灾祸。

刘欣

哀帝“病急乱投医”,竟然就真的听信夏贺良、解光等人的建议,“数召见,陈说‘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并于建平二年(前5年)颁布诏书,宣布自己不再称汉朝皇帝,而是“陈圣刘太平皇帝”,并且更改年号为“太初”,以示改元更始,再续天命,史称“再受命”。简言之,汉哀帝为解决统治合法性危机,在避免将皇位让与外姓的前提下,通过“自我革命”的方式,将汉朝改名为“陈圣刘太平”帝国。

然而,“再受命”后一个多月,汉哀帝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呈日益加重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夏贺良提出撤换丞相和御史大夫,让解光、李寻辅政的建议,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此时,汉哀帝已经有所醒悟,认为自行宣布刘家气数已尽,无异于“政治自杀”。在这种情况下,哀帝宣布废除先前的诏书,并以“反道惑众”、“倾覆国家,诬罔主上”的罪名,将夏贺良等人处死。“哀帝初立,司隶校尉解光亦以明经通灾异得幸,白贺良等所挟忠可书。事下奉车都尉刘歆,歆以为不合《五经》,不可施行。而李寻亦好之。光曰:‘前歆父向奏忠可下狱,歆安肯通此道?’时,郭昌为长安令,劝寻宜助贺良等。寻遂白贺良等皆待诏黄门,数诏见,陈说:‘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将出,灾火且起,涤荡民人。”哀帝久寝疾,几其有益,遂从贺良等议。于是诏制丞相御史:‘盖闻《尚书》“五曰考终命”,言大运一终,更纪天元人元,考文正理,推历定纪,数如甲子也。朕以眇身入继太祖,承皇天,总百僚,子元元,未有应天心之效。即位出入三年,灾变数降,日月失度,星辰错谬,高下贸易,大异连仍,盗贼并起。朕甚俱焉,战战兢兢,唯恐陵夷。惟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后月余,上疾自若。贺良等复欲妄变政事,大臣争以为不可许。贺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宜退丞相御史,以解光、李寻辅政。上以其言亡验,遂下贺良等吏,而下诏曰:‘朕获保宗庙,为政不德,变异屡仍,恐惧战栗,未知所繇。待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信道不笃,过听其言,几为百姓获福。卒无嘉应,久旱为灾。以问贺良等,对当复改制度,皆背经谊,违圣制,不合时宜。夫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六月甲子诏书,非赦令,它皆蠲除之。贺良等反道惑众,奸态当穷竟。’皆下狱,光禄勋平当、光禄大夫毛莫如与御史中丞、廷尉杂治,当贺良等执左道,乱朝政,倾覆国家,诬罔主上,不道。贺良等皆伏诛。寻及解光减死一等,徙敦煌郡。”

然而汉哀帝的补救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挽救帝国,刘家气数已尽的观点已成为读书人的共识,而这种共识被以儒生出身的权臣王莽所利用,成为他数年后篡汉建新的理论基础,及新的合法性来源。从这点来分析,汉哀帝的“再受命”举动,不啻于提前给汉朝挖好了“坟墓”。

6 阅读:1560

评论列表

山大留学生

山大留学生

8
2023-07-04 08:32

汉哀帝再软弱,收拾王家还是很简单的,他死了之后刘家真没人了

牛栏大学

牛栏大学

2
2023-07-06 01:05

乱国多是读书人

人文热点

人文热点

2
2023-07-04 10:04

胡说八道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