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为何却有家长把孩子“陪”了抑郁症

南松平湖一柱 2024-09-28 16:14:44

有位家长说,她参加了一个家长培训班,专家说“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专家旁征博引,用大量实例证明这个观点。

家长听后感觉很有道理,从此以后,只要孩子在家,她就什么事都不做了,所有时间都陪伴在孩子左右。孩子看电视,他就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孩子看书、做作业,她就拉把椅子坐在旁边专职陪孩子,当然,家长记着专家说的话——绝不玩手机,就一心一意陪孩子,连书都不看,就陪在孩子身边,两眼盯着孩子身上……

可是,一学期过去了,孩子成绩没有提升不说,连性格都变了,变得沉默寡言,虽然家长天天陪在孩子身边,但孩子却很少和她说话,老师反馈说,孩子在学校也变得孤独、孤僻起来,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天天郁郁寡欢。家长于是找专家咨询,专家听了家长的叙述说,孩子这是想患抑郁症的前奏啊……

这下,家长懵了,我天天陪孩子,孩子怎么还会孤独、抑郁了呢?是现在的专家“看”错了,还是前面的专家讲错了?

在这里,两个专家都没有错,却是我们这位家长对陪伴的理解错了。她的这种陪伴还是陪伴吗?说轻了,就像是考场上的监考者,说重了,像监狱里的教官啊!

现实中,这样的家长还不少,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做全职陪读妈妈,陪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高中,可最后,孩子高考却一塌糊涂,严重者,孩子根本撑不到高考,就抑郁了,这是为什么呢?

陪伴的本意是“随同做伴”,是指一个人做事,另一个人随同一起,为其提供支持帮助。也就是说,陪伴是两人“一伙”“一心”。而前面那位家长,实际上把陪伴变成了监督,借陪伴之名,行监督之实,把家庭变成了考场,把孩子当成考生,自己当成监考员,让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频一蹙,都处在家长的严密监控之下,使孩子失去自主、自由,身体得不到放松,内心倍受煎熬,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时间久了,孩子精神抑郁甚至崩溃就成为必然……

所以,家长陪伴孩子,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站在孩子身边,用身体陪伴,更不能把陪伴变成监督。真正的陪伴,是家长身和心都要和孩子一起、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心心相印,心灵上保持呼应,给孩子以自由、给孩子以独立,孩子自己能行的时候,家长仿佛不存在,而在孩子“需要你”的第一时间出现,这样的陪伴,才是智慧的陪伴。

智慧家长,都这样陪陪伴孩子:

第一,尽可能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

第二,孩子在家,家长在家。孩子回家后,要有独立的空间,独处的时间,让在学校紧张一天的孩子在身心上得以自由,得到放松、放飞。当然,孩子这时虽然不在家长眼前,但家长却仍是不要玩手机、看电视、更不能打牌、打麻将,应该做好家长应该做的事情、特别是有益的事情,比如,能在家中完成的一些单位工作、看看书、读读报、写写文章等,但家长在做这些事情时一定保持清醒的头脑——记得自己这时不是自己在家,不要做事专心致志忘了孩子,家长一定要记着,自己是在“陪”孩子,要把孩子时刻放在心中,在孩子需要时,随叫随到,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对孩子的行为、作为给予客观的评价,积极的鼓励,真诚的赞赏。

第三,孩子的成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的陪伴也是一个慢功,家长要真心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真心陪伴孩子,就要在心理年龄上要和孩子一样大,说孩子喜欢的话,做孩子感兴趣的事,把“说教”扔进垃圾筐,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第四,孩子上学后,不要把学习当成孩子成长的全部。其实,学习——知识学习、考试成绩,只是孩子成长的副产品,孩子只要心态阳光,心理向上,培养起自我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好、考高分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所以,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相信学校,相信教师,相信孩子在学校就会学好。回家好,要让孩子有回家的感觉,感受到家的温暖,从家中、家长那里汲取学习的力量,而非是回家后,让孩子感到仍是学校学习的继续,家长是只是教师的助手,仍在学习的环境中,身心得不到放松而疲惫。因此,回家后,只要孩子不说、不谈学习,在家中家长尽量不要主动谈及学习,甚至不谈学习。

家长一定要明白,学习、作业学校教师有要求,每个孩子都冰雪聪明,都有上进心,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知道作业要完成,考个好分数是好事,在家长面前能昂起头。所以,家长不要求,他们为自己学,家长若把学习当成孩子成长的全部,过度关注,孩子就变成了给家长学,学习就成为了负担,学习内驱力尽失,孩子还怎么会学好呢?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智慧家长从来都不是“以身陪身”,而是“以心伴心”,唯有父母与孩子心心相印,孩子才能快乐成长,天天向上!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

1 阅读:190

南松平湖一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