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赫尔曼·威廉·戈林的头衔是“帝国元帅”,它高于普通的陆军元帅,在二战时的德国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地位。与之类似的是,二战时芬兰还有一位“芬兰元帅”,虽然后者相对鲜为人知,但这位芬兰元帅可比前者的含金量高多了。
1951年1月28日,芬兰元帅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在瑞士洛桑逝世,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为其举办国葬。震撼的一幕发生了:几乎整座城市的人都自发涌上街头,围在道路两旁为元帅送行。直至今日,芬兰的大部分城市都有他的雕像或是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或建筑。那么,曼纳海姆究竟做了什么,使得芬兰人民如此拥戴;他又是为何不能在祖国善终,客死于他国呢?我们不妨从头讲起。
1867年6月4日,曼纳海姆出生于一个落魄的贵族家庭中。虽然从少年时代开始,他的发际线就比较感人,但好在他身材魁梧相貌英俊,在同龄人中如鹤立鸡群,一早就博得赏识,被挑选到沙俄首都圣彼得堡侍奉皇室。曼纳海姆的前半生相当精彩:他曾混进探险和考察队里,冒用探险家的身份跑到咱西北边疆一带偷偷摸摸从事间谍活动,被蒙在鼓里的当地官员热情款待;一战时又凭战功获得中将军衔。
人生过半,曼纳海姆满载而归,但此时的他离“伟大”还不沾边。他是个十分古典的人,芬兰处于沙皇政权的统治下,他仿佛觉得这也没啥,还甘心为沙俄效力;“二月革命”爆发后,憎恨革命的他旋即辞掉所有职务并返回芬兰,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主持主持大局,不但尽可能消除了德国在芬兰的影响,还获得了协约国的青睐。不久,法国宣布承认芬兰独立。然而,1919年7月,随着在首任总统选举中落败,曼纳海姆暂时离开了政坛。
这段时期,芬兰国内局势非常乱:首先,长期依附于强大的政权,突然收回主权令芬兰人有些无所适从;其次,周边国际局势紧张,国小力衰的芬兰处境略显尴尬;另外,政治的洗牌也一定程度上给芬兰带来了权力真空,各种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派和仇视红色势力的大有人在。国内乱局拖得越久便越有可能招来外国势力的干涉,因此,许多人对所谓的民主并不抱有多少期待,他们反倒是盼望着一位足够强有力的权势人物出面,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迅速稳固局势。1920年,一大批芬兰军政界大佬组建联盟,邀请曼纳海姆出山;为了国家利益,他们甚至支持后者做“军事独裁者”。
正如刚刚所说,曼纳海姆是个十分古典的贵族,眼下这种处境就像是历史提供给他一个极其珍贵的机遇,让他有机会成为像凯撒、屋大维·奥古斯都、拿破仑、彼得大帝那样卓越的统帅。况且对一位军人而言,荣誉更是第一位的。然而在芬兰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上,曼纳海姆十分十分十分可贵地主动约束了自己权欲,他拒绝了对方的提议,此举直接挽救了芬兰刚刚萌发的民主制度,避免了历史的倒车。
1931年,曼纳海姆正式复出并接管了军权。在任内改组军队,结合国内外局势重新部署防御,对芬兰军队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的一些决策也引起了诸多反对势力的猛烈抨击,甚至连一部分支持者也表示质疑。
其一,曼纳海姆主张在苏芬边境的卡累利阿修建一条防线以备不测,反对者认为,眼下国家并不富裕,军队更是弱得可怜,与其把这些钱白白扔到修建防线上,倒不如拿它购买先进武器以装备军队。曼纳海姆心意已决,说啥也听不进去批评。最终,一条长约105公里的防线落成,它便是著名的“曼纳海姆防线”。这条防线在后来的苏芬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稍后再提。
其二,1938年,苏联方面提出要用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换芬兰的维堡。维堡是芬兰第二大城市,虽说摩尔曼斯克也是附近一带数得着的港城,但被别人用银子换金子,芬兰方面还是心疼。曼纳海姆则劝说政府同意对方的提议——参考隔壁的波罗的海三国,苏联给出的态度已经足够诚意了。曼纳海姆认为当下芬兰国力薄弱,尚急需发展,恐怕承受不起一场战争;这一波交换吃点亏,但换来的却是巨大的战略发展空间。不过他的建议并没有采纳,这也直接引来的苏军的入侵。
1939年11月,苏军发动进攻,50万大军带着1500辆坦克和1500架飞机浩浩荡荡向前推进。相比之下,芬兰全军满打满算也只有不到20万人,武器装备就更别提了。然而,正是依仗着曼纳海姆防线,芬军借助地利和精妙的战术,化整为零地同敌人展开斡旋。最终名将崔可夫手下的两个满编师被打崩,苏军牺牲2.75万人,另有1300人被俘;相比之下,芬军仅付出了约2600人的伤亡,简直赚翻了。这场战争令莫斯科蒙羞,虽然随后铁木辛哥元帅直接带领百万雄师卷土重来,直接逼芬兰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了约10%的国土,但苏联的国际形象受到严重折损,颇具得不偿失的意味。
拒绝权力的诱惑使曼纳海姆迈出了通向伟大的第一步,而一场苏芬战争又证明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和战略眼光,完成了迈向伟大的第二步,那么他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直接让他成为了伟大的领袖人物。
原来,苏芬战争爆发前,德国方面曾与芬兰做过短暂接触。希特勒自知苏联是个可怕的敌人,要团结一切力量去对付,于是便私下与曼纳海姆搭上了话。前者想要跟芬兰结盟,一块出兵攻打苏联,曼纳海姆却十分清醒地提出:若能得到援助,收复被强占的国土,那么芬兰将不胜感激,不过,当下芬兰只图“保卫自己”。这话简单而言就是要让芬兰尽量免遭战争荼毒,保持中立,然而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便高调宣称“德国已同芬兰结盟”。此举引起了苏联误会,即便后来芬兰政府否定了德国的说辞并宣布保持中立,但苏军还是对芬兰展开了打击。
显然,芬兰这个国家在苏德战争中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它就像是一条线,把苏联和德国两个当时的豪强串在了一起。希特勒十分敬重曼纳海姆,不遗余力地拉拢他,甚至承诺将芬兰境内的全部德军交予他统帅。事实上,曼纳海姆十分憎恨苏维埃政权,这份仇视一点也不比丘吉尔差,但他考虑更多的是国家利益:如果仅凭一己私欲作出一些决定,去跟希特勒做权权交易,那么一方面跟苏联全面开战势必会导致两国彻底结仇;另一方面,正所谓拿人手软,芬兰也很容易沦为德国的附庸。因此,不同于隔壁波兰的毕苏斯基,头脑清醒的曼纳海姆始终保持着理智。
这其中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插曲。
1942年6月,适逢曼纳海姆七十五大寿,希特勒以祝寿为由来拍马屁。或许希特勒是当真敬佩曼纳海姆,但后者很清楚对方是个什么角色,始终没给好脸色。为了折腾希特勒,曼纳海姆特地找了个偏远的地方“招待”;希特勒下火车后,十分讨好地小跑着过来找曼纳海姆握手,后者却没搭理他,而是跟他的手下说:“军官不该这样做,因为只有士兵才会;(对军官而言)这样做有失身份!”随后的生日宴上,曼纳海姆当着希特勒的面掏出一支超大号的雪茄,自顾自地吞云吐雾——要知道,希特勒十分讨厌别人在自己面前抽烟。饭菜本身就更不用说了,打眼看去,那些菜品就让人没食欲。结果,希特勒只呆了几个小时,就尴尬地告辞了。
1944年,曼纳海姆接任芬兰总统,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停战,撇开芬兰和轴心国的关系。为此,他不惜满足苏联的部分贪欲,主动削减军队,支付战争赔款。这一系列作为直接引起了苏联领袖斯大林的尊重,最终,有仇必报的苏联决定以温和方式对待“敌人”芬兰,斯大林本人也不禁表示:“你们(指芬兰人)亏欠你们的元帅实在是太多了!”
曼纳海姆的一系列操作直接避免了芬兰在战后的悲惨命运,不仅如此,1944年9月,芬军还同德军交上了火——从某种意义而言,芬兰也赶上了同盟国的末班车。不过,战后苏芬关系还是难免地出现了紧张,为避免局势恶化,曼纳海姆决定“自我流放”,离开芬兰前往瑞士。此举使得其声望抵达了顶峰,连国内一贯跟他唱反调的势力也感叹他的伟大、崇高和无私。曼纳海姆的晚年很不舒坦,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饱受病痛折磨,甚至在逝世时,其回忆录也才写了一半。
1951年1月28日,伟大的芬兰领袖曼纳海姆逝世,那一天,赫尔辛基的市民倾城出动,目送他们民族的保卫者、祖国忠诚的儿子远去。毫不夸张地说,曼纳海姆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打破了芬兰在民主和独裁间挣扎的循环,维护了国家主权与尊严,帮助国家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另外,曼纳海姆显然不是“圣人”,他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对红色政权的憎恨。然而在国家利益面前,他又能够主动自我约束甚至自我牺牲,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一个不完美的人能在任何时候都尽力地表现得完美,从品格而言,曼纳海姆丝毫不逊于同时期的任何一位出色的领袖。
就好比日本天皇问候中国人民,你们欠汪精卫太多了
小编 洗白曼纳海姆 芬兰参战了 长期与德军合作围攻列宁格勒 梅列茨科夫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后期一直在和芬兰作战。
一个小国就必须有小国的觉悟,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然就是第二个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