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前半生可怜,后半生可恨:囤积军料和棉花,以百倍价格出售

大胖聊文史 2024-12-03 20:57:07

1937年,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37岁张幼仪挖掘到战时需求,开始囤积军服染料。等价钱涨到100倍,且再也没办法从德国进货时,她才卖掉。

赚到一大笔钱后,她又用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投资棉花和黄金,依旧是赚得盆满钵满。

这个时候的张幼仪,再也不是“民国弃妇”,而是一名成功的女商人。

1922年,22岁张幼仪被徐志摩抛弃后,她努力学习、拼搏事业,一步一步让自己强大起来。

她生下次子彼得后,带着孩子在德国定居。不过,她并没有在家带孩子,而是请保姆朵拉带孩子,自己则攻读育儿学,并学习德语。

令人痛心的是,3年后,彼得感染寄生虫,因无钱医治而去世。经历生死后,张幼仪把一切都看得很淡,甚至还放下了对徐志摩的怨恨。

她收拾好悲伤的心情,继续读书。她认为,只有完成学业,有个谋生的技能,回国才能更容易地找到工作。

1926年,张幼仪被八弟接回上海。后来,她在东吴大学教德语。

张幼仪在德国主修的是幼儿教育,这个专业在东吴大学用不上。但是,她凭着一口标准而流利的德语,成为该校一名德语系的女教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她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喜欢,她的课也几乎没有学生缺席。

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假期里,张幼仪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扶摇直上。

当时,她的四哥张嘉璈,是中国银行的总裁。

在四哥的支持下,她成为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在她的带领下,银行起死回生,她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女银行家”。

由于她的能力有目共睹,就连一直都嫌弃她的前夫徐志摩,也十分佩服她的经营能力和独到的眼光,竟然入股她开办的“云裳服装公司”。

成立了服装公司后,张幼仪变得异常忙碌。每天从上海女子银行下班后,就来到云裳服装公司,处理订单和参与服装设计的工作。

这样的生活,既锻炼了她的管理能力,又提升了她的商业嗅觉,也让她迎来了一场暴富的机会。

1934年,她的二哥张君劢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受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八面威风。

3年后,抗战全面爆发。张幼仪利用二哥给的信息差、之前赚的钱和徐家给的分手费,还有自己的胆识和硬气,囤积了一大批军服染料。

果然,随着战事的推进,军服染料的需求量增加,甚至连原产地德国都买不到。

这时,张幼仪再以高于市场价100倍的价格出手,卖给抗日将士,轻松赚取丰厚的利润。

之后,张幼仪又嗅到商机,开始囤积棉花。当时,华北被日军占领后,全国棉花紧缺。没有棉花,将士们如何过冬?如何抗战?

在棉花上大赚一笔之后,张幼仪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投机,开始囤积黄金,导致纸币大量贬值。

当时,中国外汇不足,黄金和白银成了交易货币。因为战争原因,老百姓手里的纸钱不值钱,又没有黄金来买东西,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然而,此时的张幼仪,已经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对她来说,利益高于一切,其他都不重要。

晚年,她告诉侄孙女张邦梅:“在漫长的战乱时期,我的运气很好,生活没受干扰,还赚了许多钱。在服装行里,只有她赚到了钱,别人都没有赚到。”

在战乱年代,张幼仪投资的军服染料、棉花和黄金,个个都赚了不少的钱。实话实说,她的确是个有胆识、有主见的奇女子。

她的成功,虽然离不开婆家和娘家的支持,但更多还是靠她自己,因为别人只是提点她,一切执行、落实到位的事情,还是要她亲自做的。

不过,无论如何,在民族大义上,她终究是不合格的,她没有家国情怀。

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商人都忙着捐钱捐物,她却利用手里的钱,大发战争财。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

其实,徐志摩本人、包括他爱过的林徽因、陆小曼,他们都是爱国主义者,心里都装着家国大义。

也许,徐志摩非要和张幼仪离婚,不是嫌弃对方长得土、没文化,而是因为两人的三观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样的婚姻,哪怕没有第三者插足,迟早也会离婚的。

0 阅读:3
大胖聊文史

大胖聊文史

阅读好书,改变生活,丰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