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可能用的不是同一种中药,告诉你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

言身的记事本 2024-12-26 18:02:48

中药的名字可真是五花八门!一味药有好几个名字,这种现象叫“同物异名”。比如“虎杖”这味药,它的别名多得数不过来:什么“蒤”“大虫杖”“酸杖”“土地榆”“蛇总管”,光名字就有四十多个。其实,这些名字都是因为命名方式不一样,才造成这么多花样。

但问题也来了,虽然名字多,可跟中药种类相比,还是不够用。于是就出现了“同名异物”的情况——一个名字可能指好几种不同的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还特意提到这事,比如“一名二物”“一名三物”,意思就是一个名字背后可能藏着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的药物。后来,这种现象不但没少,反而更严重了。像《中药大辞典》里,“过山龙”和“土黄连”这种名字,竟然对应着二十多种不同的植物。

从古到今,本草学家们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想搞清楚中药的名字和实际药材之间的关系。他们查资料、看药材、画药图,尽量把这些搞清楚。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像李时珍就指出,过去的很多本草书里也有不少错误,比如把黄精当成钩吻,把旋花当成山姜,甚至同样的草药画了两幅图都不一样。

到后来,有些新版书里还是会混淆,比如把“木通”和“通脱木”搞在一起,把“谷白皮”当成“米皮糠”。再比如1977年版的《药典》里,也有八厘麻、冬葵子这些名字用错的地方。总之,要理清中药的名字和实际药材的对应关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中药的研究和使用。比如,有些药材的古代名称和现代叫法完全不一样,搞不清楚就会出问题。像古时候的“辰砂”是天然的优质朱砂,现在多是人工合成的硫化汞;古代的“珍珠母”是洁净的珍珠,现在则是贝壳的珍珠层。还有,“通草”古代指“白木通”,现在的“通草”其实是“通脱木”。这些变化如果不搞清楚,用药时很容易出错。

地方上用药也有很多差别,像“金钱草”这味药,在四川叫“大金钱草”,是报春花科的;在广东用的是豆科的“广东金钱草”,而江苏用的又是唇形科的“连钱草”。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可能药效都会差很远。

另外,有时候因为药材收购的问题或者不法分子造假,也会导致用错药。比如“冬葵子”本来应该是“冬葵”的种子,但现在市场上卖的却是“苘麻”的种子;还有“关木通”被当成“木通”用,结果引发了不少问题。

所以,不管是做中药的化学研究、药理试验、炮制工艺,还是临床治疗,我们用的药材都一定要鉴定清楚,否则可能影响药效,甚至带来安全问题。

0 阅读:10
言身的记事本

言身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