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睿研消费 编辑|MAX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立讯精密早在去年10月就随着三季报披露的同时就发布了对全年的业绩预告。在这份预告中,立讯精密2024年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上限约为 127.13 亿元和下限为 114.85 亿元,同比增长 24.82% 和12.76%。

立讯精密近十年股价走势图
立讯精密对全年业绩的信心可见一斑。但从股价走势中可以看到,立讯2020年以后就进入了一个震荡区间。立讯因其“果链(苹果产业链)链主”的行业地位被视为中国消费电子行业中最出色的公司之一。
业绩预告发布后,立讯一度出现了一个15%的跌幅,近期重拾升势。伴随DeepSeek热,立讯精密受益苹果AI概念的预期让它有机会走出突破行情。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立讯的基本情况。
立讯精密成立于 2004 年 5 月 24 日,2010 年 9 月 15 日在深交所上市。总部位于广东东莞,旗下超 100 家子公司,分布在中国广东、江西等多地,以及越南、印度等国家,在上海、东莞、美国等多地设有研发中心。作为精密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业务聚焦于消费电子、汽车和通信等产业。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Wind)
经营业绩
根据立讯精密发布的2024年相关财报,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 1771.77 亿元,同比上升 13.67% ,归母净利润 90.75 亿元,同比上升 23.06% ,扣非净利润 81.17 亿元,同比上升 15.43%。其中 2024 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 735.79 亿元,同比上升 27.07%;单季度归母净利润 36.79 亿元,同比上升 21.88%;单季度扣非净利润 31.58 亿元,同比上升 9.71% 。
业绩预告预计 2024 年全年净利润为114.85 亿元到127.13 亿元,同比增长 12.76%-24.82%。
三大业务板块表现都不错
消费电子业务:消费电子业务一直是立讯精密的核心业务和业绩基本盘,其中为苹果提供的代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过75%。
根据2024年半报该业务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 82.58%,达到 855.48 亿元。其增长动力主要源于 AI 赋能以及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稳步恢复,还有苹果在 AI 领域的布局。在声学产品、AR/VR、家居 / 办公智能设备等领域,立讯精密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Wind)
不过,市场一直对立讯的“苹果依赖”争议不停。我们可以看到,2019 - 2023 年立讯第一大客户贡献的销售收入占比从 55.43%提高到75.24%。同期,公司的毛利率水平也从18%连续降至当前的不到12%。
苹果全球收入超过2.7万亿人民币,其中硬件占比80%、即超2.1万亿,立讯所获收入份额尚不足10%(今年财报乐观估计1800亿收入来自苹果)。
显然,立讯采取了牺牲毛利换取订单份额的方式深度捆绑果链,很多人因此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营收大幅增长的自主性,且存在客户集中风险”。
我们对此持相反看法。(请看本文后半部分立讯老板王来春与苹果高层互动)
通讯业务板块:2024年半报显示该业务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 7.21%,达到 74.65 亿元,同比增长 21.65%。
这一增长得益于公司在数据中心高速互联领域的突破,以及与大客户的合作。随着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对高速互联设备的需求持续攀升,立讯精密实现了通讯业务的稳步增长。据 QYResearch 调研团队报告显示,预计 2029 年全球高速直连铜 (DAC) 电缆市场规模将达到 17 亿美元,未来几年的年复合增长率 CAGR 为 12.3%,这对立讯精密通讯业务的未来发展是个积极信号。

数据来源:2024年半年报公告
汽车业务板块表现亮眼:2024年半报显示该业务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4.59% ,营业收入为 47.56 亿元,同比增长 48.30%。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以及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是汽车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立讯精密近年来在汽车板块动作频频,如 2022 年入股奇瑞造车,2024 年宣布拟收购德国老牌汽车线束企业莱尼公司 50.1% 股权及其全资子公司 Leoni K 的 100% 股权等,通过这些举措不断完善汽车业务布局,提升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
目前,立讯精密已经成为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汽车产品包括汽车线束、连接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

睿研制图:立讯业务与苹果对比,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为苹果大手笔投入研发
费用分析:在费用方面,2024 三季度发生销售费用 7.53 亿元,管理费用 43.03 亿元、研发费用 69.97 亿元以及财务费用 1.7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4.26%、26.87%、13.88%、-4.32%。
“立讯为苹果的资本支出和研发投入分别超过200亿和100亿元人民币,推动了智能制造升级。”王来春透露。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Wind)
王来春近年与苹果高层互动相当有规律,互动内容非常有助于理解她和她的公司。
近年来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与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及高管团队的合作交流主要集中在供应链合作、技术升级、环保目标及中国市场战略等方面。以下是双方近年来的关键互动与合作对话整理:
库克在2023年10月访问中国期间,参观了立讯精密位于浙江嘉善的Apple Watch生产线,这是其年内第二次访华的重要行程。
库克强调立讯精密在苹果碳中和计划中的关键作用,称“立讯正在生产一些我们最先进的产品,包括碳中和的Apple Watch系列和iPhone 15 Pro Max”,并提到立讯承诺在2030年实现为苹果生产的碳中和。
王来春陪同库克参观工厂屋顶光伏设施,展示立讯通过清洁能源(如55兆瓦屋顶光伏)减少碳排放的成果。库克表示,苹果对供应商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双方需共同为碳中和目标努力。
库克提到与立讯合作超过十年,对其精密制造能力表示赞赏,称“他们一流的工厂将了不起的精良工艺融入产品制造”。
2024年10月,苹果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与库克共同访华,威廉姆斯专程考察立讯精密苏州iPhone总装工厂,王来春全程陪同。
威廉姆斯指出,过去五年苹果与立讯的业务规模增长5倍,立讯在中国新增近10万个工作岗位,并扩建了9家工厂。他称赞立讯“做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并钦佩王来春的领导力。
智能制造与研发合作:威廉姆斯提到苹果与立讯团队在“产品质量和自动化水平”上的深度合作,例如iPhone 16系列机型的生产。王来春透露,立讯为苹果的资本支出和研发投入分别超过200亿和100亿元人民币,推动了智能制造升级。
员工培训与ESG:王来春感谢苹果通过供应商发展基金为立讯提供员工培训资源,包括自动化技术员、残障员工教育等项目,累计受益员工近2万人。她强调苹果对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的重视帮助立讯提升了管理标准。
王来春多次提到,苹果对产品极致的追求“倒逼立讯团队自我提升”,尤其在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转型中,双方共同应对挑战。例如,立讯从早期供应连接线逐步发展为iPhone、Apple Vision Pro等核心产品的总装服务商。
库克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是苹果“制造中心和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并称与立讯的合作是“共生关系”的典范。王来春则强调,苹果订单为立讯带来了规模化增长和投资信心,例如在中国布局40家工厂。
未来,双方合作将继续聚焦两大方向:
绿色制造:推进2030年碳中和目标,扩大清洁能源应用;
技术升级:深化AI硬件(如Vision Pro)和汽车电子领域的合作,帮助立讯拓展非消费电子业务。
王来春表示,立讯将“依托苹果的全球供应链优势,向汽车和通信领域延伸”,而苹果则通过紧密的供应商关系巩固其生态壁垒。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