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追求健康生活的时代,“0添加”“0糖”等食品宣传口号铺天盖地,仿佛只要贴上这些标签,食品就瞬间变得健康、安全起来。但你可曾想过,这些看似诱人的宣传背后,竟隐藏着无数的陷阱?
前段时间,某品牌主打“0添加”的酱油就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款酱油一直以“0添加”作为卖点,深受消费者信赖。

然而,一次送检却检测出了有害元素,瞬间引发了大众的质疑。消费者们纷纷拿着酱油外包装质问:不是说好的“0添加”吗?这以后“0添加”酱油还能信吗?
虽然最终品牌方和监管机构联合抽检的结果显示,元素含量安全、配料合规,商标也没问题,但这一事件还是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阴影。
事情并未就此平息。有人仔细查看商标后发现,商标中“0添加”字样里“0”旁边的注册商标“r”位置十分微妙,让人不禁疑惑,这到底是强调“品牌0添加”,还是在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呢?
就因为这个商标问题,该品牌再次被全网批评,被指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倾向。
这一事件引发了一场对商品外包装的大摸底。经研究发现,类似的擦边营销行为在市场上屡见不鲜。
比如有些标注“0添加”的酱油,仔细看下面会有一行小字标明“0添加防腐剂”,可这与消费者所理解的全面“0添加”显然不是一回事。

还有号称“山里来的土鸡蛋”,原来“山里来的土”只是商标,让人搞不清这鸡蛋到底是不是山鸡所下。再如“某某手擀”面,“手擀”成了商标,消费者也无从判断这面到底是手工擀制还是机器加工的。
除了这种利用商标打擦边球的行为,“0糖不添加蔗糖”这类口号更是常见的文字陷阱。看到“0糖”标签,消费者往往会误以为产品中完全不含糖分。
但实际上,配料表中却可能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隐形糖。以果汁类产品为例,其“零糖”通常只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没有额外加糖,可水果本身榨成的果汁就含有糖分,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0糖”。
还有很多商品标注“不添加蔗糖”,但配料表中却添加了麦芽糖浆、果葡糖浆或玉米糖浆等其他糖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确实没有添加蔗糖,可这显然是在误导消费者。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擦边营销手段,消费者在购物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不仅要看包装正面,还要仔细翻看反面是否有备注小字,买个东西堪比柯南探案。
那么,对于商家这些阴招,国家难道就不管管吗?其实,国家一直都想整治这类现象,只是之前缺乏相关明确的法律法规,处理起来难以触及根本。
如今,国家终于亮出了“尚方宝剑”。最近,国家修改了食品安全标准,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真实、透明的食品标签,让大家清楚了解吃进肚子里的每一口食物和饮料。
新标准明确规定,对于食品添加剂类、不允许添加以及食品中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不准用“无”“不含”“零”等词语来宣传,同时也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等同义词。

这也就意味着,以后我们大概率看不到“0添加”“0糖”这类容易误导消费者的标签了。
在营养成分表方面,强制标示项目也有所增加。从之前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新增了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
这一改变意义重大,非常符合当下体重管理的趋势。在以往的国家标准中,对饱和脂肪酸和糖并没有强制单独列出,商家便借此耍心眼,将糖归到碳水化合物大类,饱和脂肪酸归到脂肪大类。
而像面包、奶酪等食物,原料本身就含有不少糖和碳水化合物,商家再对营养公示表模糊处理,消费者根本无法知晓生产过程中额外添加了多少糖,只能靠猜测和口感判断,或者等待网友扒皮。

新标准还对按份标识的场景进行了规范。以前,营养成分表可以按每100克或每100毫升标识,也能按每份标识。有些商家就钻了这个空子,故意把每份设置得很小,大包装里的小包装每份重量可能只有十几克甚至几克。
消费者看到营养成分表上每个数值都很小,就误以为食品中的油脂、盐、糖含量很低,放心大胆地食用。但简单计算一下比例就会发现,其含量可能比按100克标识的产品还要高。现在,这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也被禁止了。
新标准允许企业采用更加直观易懂的方式对营养标签进行补充说明。以后,消费者有望在营养标签上直接看到食品含有多少卡路里,不用再自己费力计算千焦与卡路里的换算。
这是可选项并非强制要求。不过以商家以往爱做文章的习惯,预计会有不少商家特意将卡路里数值加粗放大,强调自家产品的热量情况。反之,如果一款产品特别好吃且畅销,却没有宣传健康无负担,也未标明卡路里,那其中大概率存在猫腻。

大家也别高兴得太早。因为这个最新的食品标签标准并不会立刻全面实施,而是设有两年的过渡期,让商家逐渐适应。
在此期间,真担心商家又会想出全新的语言话术来误导消费者,比如“控糖友好型”“减重期适用”之类的。
真心希望商家能多些良心,少些套路,严格遵守最新标准,不要再动歪脑筋。同时,也提醒各位消费者,以后买东西时一定要多看一眼配料表,至少配料表相对来说不容易造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购物时多一份保障,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你还见过哪些商家的小套路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文本来源@动动枪DongDongGun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