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民实惠满满!

乡村工作從新開始 2024-11-06 03:43:52
一、政策引领,实惠开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旨在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指导 “三农” 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对 “三农” 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为引领,对 “三农” 工作进行系统部署。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落实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民带来了多方面的实惠。在提升乡村发展水平方面,农村新生力量的崛起为农村带来了产业升级的新机遇。随着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入,许多农村地区开始转型升级,涌现出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升级,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致富机会。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方面,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生态更优美、农业生产更清洁、农民生活更舒适。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通过村民理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鼓励村民参与农村治理,推动农村社会事务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提高了农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民带来了诸多实惠,开启了农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二、实惠之多,面面俱到

(一)产业升级机遇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新生力量不断崛起,为农村带来了产业升级的新机遇。农业科技人才的涌入,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向现代化转变。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整合了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产业升级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致富机会。

(二)就业创业路更宽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村创业,为农村带来了就业创业的新机遇。他们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办起了各种各样的农村新业态,如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加工等。这些新业态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吸引了更多的城市人口来到农村创业就业,实现了城乡人口的良性互动。以乡村民宿为例,农民可以通过出租房屋、参与经营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时,乡村创业也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支持力度大

国家的农村振兴战略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如给予财政补贴、提供贷款支持等。这些政策措施为农村带来了新的产业机会和致富途径。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发展空间更广阔

农村振兴为农村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他们将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带回农村,助力当地产业的发展。他们敢于尝试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和销售渠道。同时,农村振兴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如参与农村基层治理、发展农村电商等。这些都为农村青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五)文化繁荣韵味足

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农村新生力量的一大亮点。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地注重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也成为了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推动农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后代留下更美好的家园。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六)社会治理新模式

农村新生力量的崛起为农村带来了社会治理的新机遇。随着农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许多农村地区开始探索基层自治的新模式。通过村民理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鼓励村民参与农村治理,推动农村社会事务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农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为农村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一些地区通过村民自治,解决了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农村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公共服务,均衡共享

国家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在教育方面,各地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许多乡村学校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空调等,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同时,借助 “互联网 +”,让城乡学校老师同备 “一堂课”,学生同上 “一堂课”,乡村学校师资不断优化,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以安康市为例,虽然市委市政府投入资金改善乡村教学设施,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增加乡村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在医疗方面,不少地方加强县域统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全国已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2.3 万个、乡镇卫生院 3.5 万个、村卫生室 59.9 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例如,河南省沈丘县要求各乡村卫生室就近做好居民健康服务,村医能上门看病送药,还为村民代办医保报销。江苏省扬中市为行动不便的签约对象提供电话咨询、上门访视等服务。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在养老方面,全国农村地区已有养老机构 2 万多家,幸福院、颐养之家等互助养老设施 10.8 万个,初步构建起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璧山区加大投入建设村级幸福院、互助养老点等,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为农村老人提供了更好的养老环境。如阳岫村敬老院新装电梯、覆盖无线网络,邀请营养师设计健康膳食,医生定期问诊。

在文化方面,全国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57.5 万多个,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县(市、区)分别达到 2578 个和 2397 个。夏津县扶持庄户剧团,挖掘、培养基层文艺人才,开设各类培训班,组织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

总之,通过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各地的努力,城市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正朝着与城镇居民享受一样公共服务的目标迈进。

四、基础建设,乡村焕新

乡村建设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让乡村旧貌换新颜。

在道路建设方面,农村公路 “村村通” 不断完善,村庄内道路硬化工程也在大力推进。例如赤峰市土城子镇把村庄道路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硬化道路修到家门口,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目前,很多地区的村庄街道胡同不再泥泞不堪、坑坑洼洼,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农村供水安全工程持续推进。国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让农村居民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如津市市政府新建扩建自来水厂,实现城乡安全饮水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水质达标率也整体提升,农民的饮水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也在稳步进行。经济发展离不开电力支持,当前许多农村电网存在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国家不断提升电力保障水平,让农村的电力供应更加稳定可靠。这为农村的产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物流体系建设不断拓展。农村物流的发展为农产品的对外营销和工业品下乡搭建了桥梁。国家加强乡村物流体系建设,让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 “毛细血管” 更畅通。例如,一些地区的电子商务配送站点覆盖到全部村部所在组,村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农村住房质量提升工程备受期待。国家结合新的居住功能需求搞好住房设计,避免出现功能不全、样式老旧等问题。同时,针对困难群体住房质量不高问题分类施策,确保农村困难群众都能住上 “安全房”、“放心房”。农村住房质量的提升,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也让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十四五” 以来,全国新增完成 6.7 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工作。如巴中市采用 “单户 / 联户化粪池 + 集中三格式化粪池 + 农灌” 治理模式,治理后的污水可用于灌溉 “小三园”,既治污又节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 45%,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3400 余个,完成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 80% 以上。生态环境部还实施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加强耕地土壤生态保护。

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社会治理,和谐安定

(一)社会治理改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得到显著改善。各地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除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村民也纷纷加入乡村治理的队伍。通过建立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形式,农民的自治意识和组织能力不断增强,能够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决策。

例如平昌县坚持党建引领,培育治理 “铁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 “领头雁” 作用,将乡村治理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同时,平昌县还坚持自治 “强基”,建立 “说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积分” 等群众性组织,创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有效形式和平台载体,营造了邻里互帮、村民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二)村民民主决策

农村社会治理中,村民民主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积极保证村民对重大村务的参与和决策权利,凡是涉及村民共同利益的重要事务,必须提交村党支部委员会、村委会讨论,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公开透明的基层民主氛围。

例如一些地区在决策过程中,通过微信、短信以及互联网平台全方位征求、收集农民的意愿,经过党员组长会议形成初步方案,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进行公开透明地决策。这种方式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三)民风淳朴

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地注重民风建设,积极弘扬传统美德,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通过开展文明村镇、乡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以及设立 “道德评议会”“道德银行”“道德超市” 等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比如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官溪古村,42 名博士光耀门楣激励后辈,16 条家训代代赓续尚教基因,300 余户家庭不重彩礼重学历。这里家家户户干干净净,墙上镶着精美青石窗棂,楹柱间贴满家风家训。玉山县把家风家训建设作为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整治不良习俗,让和谐与文明成为亮丽底色。

(四)不良习俗根除

为了根除不良习俗,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针对索取炫耀高额彩礼、婚丧礼俗大操大办、宴请宾客铺张浪费、婚俗文化陈旧腐朽、非法宗教封建迷信、涉黄涉赌涉毒行为等六大常见陋习,通过定规矩、喇叭喊、上门传、榜样领、戏剧演等方式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引导村民抵制陈规陋习。

河南西平县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正确引导整治婚丧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陋习。西平县连续举行两届集体婚礼,婚前少彩礼和零彩礼现象蔚然成风。专探乡、师灵镇、宋集镇都成立了村民大食堂,不攀比、不浪费已成为基本价值取向。

(五)教育条件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例如乡村振兴与农村教育振兴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乡村振兴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乡村旅游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

(六)医疗条件提升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全国已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2.3 万个、乡镇卫生院 3.5 万个、村卫生室 59.9 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七)养老条件提升

全国农村地区已有养老机构 2 万多家,幸福院、颐养之家等互助养老设施 10.8 万个,初步构建起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各地加大投入建设村级幸福院、互助养老点等,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如璧山区加大投入建设村级幸福院,为农村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环境。阳岫村敬老院新装电梯、覆盖无线网络,邀请营养师设计健康膳食,医生定期问诊。

六、战略定位,前景光明(一)国家战略强化农村基础地位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农村的基础地位。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从 “村村通” 工程到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到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也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提升农村社会竞争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农村的社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农村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例如,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农村的人才吸引力逐渐增强,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回流农村,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促使政府职能发生积极转变。政府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农村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政府还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四)吸引城市人群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城市人群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选择。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开始关注农村,选择到农村投资、创业、休闲度假和养老。例如,一些城市居民到农村投资建设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为农村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人群的流入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了农村的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

(五)整合土地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整合土地资源提供了契机。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一些地方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同时,整合土地资源也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六)优化产业布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农村产业布局的优化。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例如,一些地方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现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优化产业布局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七)吸引农民工返乡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愿不断增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培训和创业指导等服务。例如,一些地方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资金难题。同时,农村产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七、底线任务,稳固保障

(一)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

在耕地保护方面,各地积极采取行动。例如友爱镇纪委把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作为强化政治监督的重要抓手,聚焦低质低效苗木腾退、违法图斑整改等重点问题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耕地保护政策不打折扣。百里镇通过摸排核查、宣传讲解、责任落实等多举措抓耕地保护,对新增耕地、“非粮化” 耕地、抛荒耕地进行排查摸底,建立核查台账,广泛宣传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政策,明确目标任务,因地制宜种植粮食作物。

在科技支撑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重点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形成突破性进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和质量,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023 年,我国粮食产量 13908.2 亿斤,比上年增加了 177.6 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库存充实,供应充足,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但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结构性矛盾、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确保粮食安全任务艰巨,需要持续发力。

(二)防止规模性返贫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提高监测帮扶实效,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加大对重点帮扶县、镇、村支持力度,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在监测帮扶方面,和政县采取 “看听查督” 四项措施,全面掌握监测情况,细微之处查找问题,准确核清问题根源,实处着眼推动整改。新识别监测对象 94 户 492 人,确保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稳步推进。浚县用活 “望闻问切” 工作法,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监测对象把脉问诊,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补齐工作短板。剑阁县农业农村局通过高规格部署、全覆盖培训、大规模排查等 “三措施”,突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实效。

在产业就业帮扶方面,农业农村部表示今年将抓监测帮扶守底线、抓产业就业增动力、抓政策落实促发展。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保持总体稳定,健全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 3000 万人以上。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志荣指出,巩固脱贫成果重在 “内生动力”,要构建多元化内生动力培育机制,充分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奋起的精神动力、创造活力。

总之,确保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严格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民带来稳固的保障,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得到实惠。

八、增收致富,关键所在

(一)产业振兴带动增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各地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增收渠道。例如,贵州省大力发展黄花产业,通过政府帮扶,实现了种植标准化,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带动了农民增收。山东省邹城市发展蘑菇产业,通过科技兴农,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云南省会泽县发展夏草莓产业,通过延长采摘期、提高产量和效益,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二)扩大就业促进增收

一方面,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各地积极落实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格局。例如,渭源县充分利用集会、逢集积极开展 “腊月行动”“春风行动” 专场招聘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招工信息,引导县内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及各类项目建设广泛吸纳当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全年累计输转劳动力 7.27 万人,就近就地就业 1.96 万人,增加务工收入 18 亿元以上。另一方面,促进外出务工就业增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完善就业支持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例如,贵州是传统劳务输出大省,2021 年全省脱贫劳动力约 475 万人,外出务工就业 334 万人,占比达 70%;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 70% 以上。

(三)深化改革推动增收

农村还有大量的 “沉睡” 资源,通过改革来激活这些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例如,白沙黎族自治县利用省资规厅将对农垦土地改革的契机,通过农垦连片林地与农民零星耕地置换,将农民零星耕地打造成连片耕地的生产基地,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高质量生产,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基础上,逐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农垦林地碎片分布后,可通过农垦与农民合作,实现林地管护和收益,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益,也促使农垦产业走向多元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政策保障增收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是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的重要内容。重点关注小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筑牢社会安全底网。例如,渭源县严格落实房屋租赁、利息收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牛羊托养分红等各类惠农政策,财产转移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撑点。2021 年,渭源县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和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 4915 万元,农业保险理赔 2558.28 万元,社会救助资金累计发放 1.22 亿元。

0 阅读:0
乡村工作從新開始

乡村工作從新開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