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名臣范仲淹背后的那位不符合传统女德的完美女性

史婉君本人 2023-04-25 17:27:55

随着影视剧《清平乐》的热播,那些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在剧中粉墨登场,有多情而不纵欲的大官家宋仁宗以及各路名臣尽显神通,其中最为出色的名臣当属范仲淹,他的才华和成就可谓是人人皆知,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人品与道德更是人们的楷模。但是孰不知完美名臣范仲淹的背后,有一位不够苦情励志、不符合传统女德但又同样伟大完美的母亲——谢氏。

公元989年,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的妻子谢氏在徐州官舍生下了一男婴,这名男婴便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范仲淹。范墉和谢氏本就十分恩爱,小范仲淹的出生无疑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快乐,夫妻感情更加深厚。

可惜这种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场面只持续了不到一年,次年(公元990年)一场噩耗就降临到了这个家庭,本应尽享天伦之乐的范墉因病去世。范墉生前为官清廉、没有积蓄,谢氏甚至都没有钱将丈夫的灵柩运回苏州老家,最终还是在当地好心官员的帮助下才将丈夫的灵柩运往老家。

摆在谢氏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守节,二是改嫁。如果独自抚养儿子为夫守节,谢氏必将成为被传统女德歌颂的节妇烈女,谢氏深知若是如此自己的余生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儿子的生活、学习甚至是生存都要面临不可预知的挑战,于是谢氏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带子改嫁。

虽然当时朱理学说还没有出现,但改嫁对于一个寡妇来说,依然是违背传统女德的不节行为。谢氏带着两岁的儿子范仲淹改嫁给了一个小官吏—山东人朱文翰,两岁的范仲淹被改名为:朱说。

小朱说是幸运的,不仅有一个坚强的母亲,还有一个慈爱的继父。朱文翰非常注重小朱说的学业,虽然屡次调任迁离,但小朱说的学业始终没有荒废。小朱说在朱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度过了美好完美的童年。

公元1011年,22岁的朱说无意中得知自己身世,悲伤不已。不甘寄人篱下的朱说辞别母亲来到南都应天府求学,在继父的安排下投师戚同文门下。

公元1015年,朱说以中乙科第九十七名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参军,官居九品,此后朱说有了认祖归宗改为范姓的念头。虽然此时继父已经去世可是生母还在,为尽孝道朱说放弃了改姓的念头。

公元1026年,朱说的母亲谢氏病逝,朱说辞官为母守丧三年,三年期间他执掌应天书院,悉心教育学子。守丧结束后,朱说决定改回原名,他正式上书朝廷,将朱说之名正式改回范仲淹。

此后的范仲淹文能在朝主政,武能出帅戍边,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

儿子如此优秀,背后一定是一位明事理母亲,谢氏再嫁虽然不符合传统女德,但她未辜负孩子,而且把儿子培养的如此优秀。但她也从未亏待自己,作为女人,她努力为自己争取幸福,谢氏的一生,不管是作为女人,还是作为母亲都是幸福完美的。。你觉得谢氏这样的母亲怎样?是不是和他儿子范仲淹一样伟大?不妨在评论区讨论一下哦。

0 阅读:2
史婉君本人

史婉君本人

穿越古今历史,感受人文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