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怀孕能防癌!有人说生育会减寿!到底谁对?真相颠覆你想象

郑文谈育儿 2025-03-29 14:06:40

虽然我是一个生殖博主,但无论是在社群还是在各大平台文章,我从来不催生,但是对于各种事关怀孕的知识,圈姐喜欢用文献来论证。

有小姐妹私信圈姐,说当妇产科大夫的婆婆告诉她怀孕能防癌,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还是为了催生?

圈姐以前还听说怀孕能让人变老,一直没有机会验证这种说法。

其实怀孕除了带给我们一个小可爱,对女性健康到底有哪些影响,这应该是我们女性生育前应该上的第一课。

圈姐写了这么多科普,竟然没有涉及这块内容,今天就补上。

01怀孕虽辛苦但对防癌真有好处

对大多数女性而言,怀孕和产后喂养是对身体的重要考验,对我们这个圈子的姐妹更是如此.

但怀孕对防癌有好处,这绝对不是一个催生借口,而是有文献支撑的现实。

231万丹麦女性全国队列数据探讨了怀孕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关系,这项研究发表在医学类顶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

这项2019年发表的研究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合力开展,纳入了出生于1935年-2002年的231万多名丹麦女性数据。

这些女性共经历了近395万次怀孕,本次研究随访始于197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结束,共持续将近40年。

期间6743名女性患上了子宫内膜癌,此外研究人员也收集了她们在随访前的癌症史,子宫切除术以及卵巢切除术的情况。

数据表明,无论是短暂妊娠还是足月分娩,都可能有助于降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所以姐妹们,即便我们怀孕后流产,也有助于降低内膜癌风险的。

首次怀孕后,子宫内膜癌风险显著大幅降低,无论是最终流产还是顺利生产,风险都分别降低了47%和34%。

随着怀孕次数的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还会进一步降低。

平均每多经历一次怀孕,风险分别降低19%和14%,当然随着胎次的增加,保护作用略有下降。

怀孕持续时间、怀孕年龄、自然流产、肥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没有影响这种关联的整体趋势。

为什么怀孕会有这样的好处,研究认为可能和早期妊娠效应有关,在怀孕初期,黄体酮增加速度远超过雌激素增加的速度。

有一些早期研究发现,黄体酮治疗对子宫内膜增生(癌前病变)和早期子宫内膜癌具有潜在的益处。

除了内膜癌,生育对卵巢癌也有预防作用。

在丹麦250万女性440万次怀孕历时50年的数据中发现,一次怀孕与卵巢癌风险降低21%,二次怀孕风险降低26%,三次怀孕风险降低12%,四次怀孕降低3%有关。

诱导流产、自然流产和分娩效果也是类似的,对怀孕年龄、怀孕时间和其他潜在混杂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并没有改变这些发现。

与怀孕相关的卵巢癌风险降低主要是由前三次怀孕驱动的。

人工流产、自然流产和分娩的影响相似,这表明主要接触怀孕早期因素,而不是怀孕时间,可以预防卵巢癌。

02哺乳有效降低乳卵巢癌风险

如果你生完以后进行母乳喂养,则可以进一步降低卵巢癌的风险。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个观点。

研究对近2.4万名女性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包括9973名患有卵巢癌女性和13843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的女性。

对比分析发现,在任何时间进行母乳喂养,都与卵巢交界性肿瘤风险降低28%侵袭性卵巢癌风险降低24%显著相关。

进一步的数据表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越长,卵巢癌风险越低。与从未哺乳的女性相比:

单次哺乳1-3个月:侵袭性卵巢癌风险降低18%;

单次哺乳3-6个月:风险降低25%;

单次哺乳6-9个月:风险降低31%;

单次哺乳9个月及以上:风险降低34%。

对于只生育过一胎的女性,只有母乳喂养6个月及以上的人群,才观察到侵袭性卵巢癌风险显著降低;

而育有两个或更多孩子的女性,任何母乳喂养均会降低卵巢癌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保护效应也有所减弱。与从未哺乳的女性相比,在哺乳10年内,卵巢癌风险降低44%,而30年后风险降低约17%。

研究人员指出,关于其中的潜在机制,目前学界认为主要是哺乳期间的排卵抑制作用抑制了卵巢上皮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减少了引发或促进癌变的机会。

03怀孕真的能改善痛经

如果你有痛经困扰,那么怀孕真的可以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这不是老一辈的经验,而是有文献数据的支撑。

台湾的一项研究观察了怀孕以及分娩对痛经的改善作用,他们追踪观察了3694名原本就有痛经问题的女性,从她们生育第一个孩子开始,持续观察了8年。

结果发现,分娩方式、生育次数和妊娠时长对痛经的缓解有影响。

第一次生孩子时,顺产的女性痛经环节效果最好,比剖宫产多改善约30%;

第二次生孩子时,只有顺产的女性还能继续看到痛经程度的减轻,剖宫产的女性没有进一步改善;

足月生产的缓解效果(51分)比早产(17分)好得多,相当于多减轻了34%的疼痛。

这个研究说明,生孩子确实能帮助缓解痛经,而且效果与分娩方式和怀孕时长有关。

最佳组合是第一次足月顺产,联合第二次足月顺产。

研究者推测这可能与顺产时宫颈扩张和体内某些激素变化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实,痛经的发生与程度主要和前列腺素的水平以及前列腺素的受体相关。

现在临床上治疗痛经的其中一个主要的药物就是孕激素,孕激素可以通过调整前列腺素的水平和前列腺素的受体数量来减轻痛经的程度。

怀孕相当于连续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大剂量孕激素治疗,这些激素是天然的孕激素,没有任何副作用,所以很容易让痛经走开。

04怀孕也会带来弊端

看了上面的内容估计很多粉丝又要说我这是为了生育率,这真是冤枉,怀孕不仅带来好处,弊端我们不容回避。

常见的比如身材走样、盆底肌损伤、内脏脱垂、妊娠并发症增多等就不赘述了,有研究对女性生育多胎更深层次的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

这项研究发表在了Nature子刊上,证实生育多胎会通过降低细胞的增殖能力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甚至会降低端粒的长度,从而影响女性的寿命。

为了探究多次妊娠后对产妇代谢水平的影响,研究人员建立了多产小鼠模型。

9周龄雌性小鼠连续交配分娩3次,并在最后一次分娩后3周分析其代谢特征,而同窝未进行交配的雌鼠作为对照组。

研究结果表明多次妊娠小鼠的比未妊娠小鼠更容易增加体重并产生胰岛素抵抗,但胰腺β细胞会适当的补偿了胰岛素抵抗。

而随着时间推移,β 细胞无法补偿胰岛素抵抗增加时,就会出现葡萄糖不耐受。

给两组小鼠分别用药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药物能诱导未妊娠小鼠获得更多的β细胞增殖,而多次妊娠小鼠没有发现这种效应。

在人类研究中,与分娩次数较少或没有分娩女性相比,怀孕次数较多女性葡萄糖耐量降低,并且发现分娩后体重增加的多次妊娠女性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

如果女性维持或者减轻体重,则可以维持或减轻其胰腺β细胞功能。

这项研究强调,多次怀孕女性需要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减肥,以降低产后糖尿病的风险,说明妊娠,尤其是多次妊娠可能会对女性有一些潜在损害。

另外,生育还和衰老相关,尤其是多胎生育可能会加速细胞衰老,生育的女性端粒长度缩短,这个发现被刊登在生殖类顶刊《人类与生殖》杂志上。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的末的一串DNA的重复序列,很多研究认为端粒的长度与人类寿命的息息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端粒长度会不断磨损缩短。

并且还有研究发现工作较少、睡眠较多、行为健康、精神疾病较少的女性端粒较长。

这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横断面研究包括来自1999-2002年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的20-44岁的1954名女性。

在已生育的女性中,30% 生育过1胎,37%生育过2胎,23%生育过3胎,7% 生育过4胎,4%生育5胎或以上。

结果发现经产妇女几何平均端粒长度(以T/S 比表示)为1.10(95% CI:1.06,1.13),未产妇女为1.17(95% CI:1.13,1.22)。

生过孩子的女性的端粒长度相当于11年后端粒的长度,这个意味着生孩子使女性衰老了11岁。

更意外的是,这个长度变化甚至比报道的吸烟或者肥胖导致端粒长度的变化程度更大。

另外,生育的次数始终与较短的端粒长度相关,意味着生育的次数跟端粒长度变化的程度有关系,并且胎次可能会加速细胞衰老。

总之,怀孕对于女性来说有利有弊,但我想对于我们这个圈子姐妹来说这都不是生或者不生的理由,更不应该成为催生的借口。

对于我们这个圈子的姐妹来说,当宝宝呱呱坠地的时刻,任何的伤害似乎可以在瞬间被磨灭,这大概就是母爱的力量吧,也应该是自然界中最不可用科学解释的现象吧!

全文完!现在流量为王的年代,围观也是一份力量,转发就是一份担当,希望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给我点个赞,如果您能转发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就会让更多孕育困难的小家庭受益,谢谢您!

郑重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作为资讯分享,本账号不做任何形式的营销推广,文章观点不能直接用作医疗诊断或健康干预建议。在采取任何预防或治疗措施前,请与你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沟通。

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公众号

永远在意真实数据和文献论证

抱娃路上,我愿意陪你一起走过最无助的岁月

——THE END——

参考文献

Pregnancy duration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BMJ. 2019 Aug 14;366:l4693. doi: 10.1136/bmj.l4693.

Pregnancy duration and ovarian cancer risk: A 50-year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t J Cancer. 2022 Nov 15;151(10):1717-1725. doi: 10.1002/ijc.34192. Epub 2022 Jul 12.

Association Between Breastfeeding and Ovarian Cancer Risk. JAMA Oncol. 2020 Jun 1;6(6):e200421. doi: 10.1001/jamaoncol.2020.0421. Epub 2020 Jun 11.

Impact of pregnancy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6 Mar;92(3):221-7. doi: 10.1016/j.ijgo.2005.12.006. Epub 2006 Jan 20.

Multiparity increases the risk of diabetes by impairing the proliferative capacity of pancreatic β cells. Exp Mol Med. 2023 Oct;55(10):2269-2280. doi: 10.1038/s12276-023-01100-2. Epub 2023 Oct 31. Erratum in: Exp Mol Med. 2023 Dec;55(12):2610. doi: 10.1038/s12276-023-01143-5.

Parity associated with telomere length among US reproductive age women. Hum Reprod. 2018 Apr 1;33(4):736-744. doi: 10.1093/humrep/dey024.

0 阅读:8
郑文谈育儿

郑文谈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