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在哪里?
估计稍有常识的朋友都会脱口而出:建业(南京)。
然而,实际上,东吴只是在建业建都的时间稍长而已,他们在历史上曾先后五次迁移统治中心。甚至在东吴称帝后,还在武昌和建业之间进行了两次“往返跑”。
如此频繁的迁都,难道不累吗?
自古以来,迁都都是大事,都意味着政权战略的重大调整。
而东吴五次迁都,也代表着他的五次重大战略调整。
第一个统治中心:吴(苏州)东吴的第一个统治中心,在吴县,也就是今天的苏州。

孙策渡江创业,打下吴郡后,旋即以吴为中心。四出用兵,事毕后就返回吴郡。
而以吴为中心,大力经营吴郡,正是孙策迅速平定江东的关键因素之一。
1、孙策的基本盘。
孙策在创业前,征求袁术统一时就,表示:我家在东方有旧恩,我帮助舅父吴景进攻横江之敌,然后回到吴郡征募,至少可以募到3万精兵,可以辅佐袁公匡济汉室!
后面所谓帮助袁术匡济汉室是忽悠袁术的假话,但返回吴郡可以迅速募得3万精兵是真的。
孙家不是什么显赫的家族,但此前世代在吴郡做官,在当地确有“旧恩”。
孙策开始创业时,只带了步兵千余,战马数十匹,后来沿途招募扩充到五、六千,总共也就这么多人!

虽然孙策神勇非常,但如果不能多募精兵,扩充兵力,要平定江东是不可能的。
毕竟,当时的江东,许贡、王朗、朱皓等人各拥郡兵,兵力皆有数万;而严白虎、祖郎、焦已这样的宗族武装也在万人以上。
而当时的江东地区,强宗林立,山越活跃,如果没有一点基础,就算花钱也募不到太多的兵!
所以,借助家族“旧恩”,在吴郡充实自己的实力,才可能为平定江东打下基础!
2、经济发达,可以养大军。
吴在江东的经济中心太湖平原腹地,土地肥沃,开发程度较高。
在这里,孙策可以足兵足食!
3、出兵方便。

吴县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孙策欲征江东各地,不但运兵方便,运粮也极为便利。
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孙策用兵机动灵活,多次有过主力大迂回的行动。这背后,与吴这个后方基地丰富的运输线路是分不开的!
4、政治影响力。
苏州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后来越灭吴以后,也迁都过来。
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苏州一直是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孙策以此为中心,对号令东南的政治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既然如此,后来他们为什么又要搬走呢?
因为:形势变了,东吴的战略也要变。
吴(苏州)-京口(镇江)大约在建安十四年,也就是209年,孙权把统治中心迁到了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镇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此前,孙策横扫江东,而北方一片战乱,因此,孙氏的主要任务是平定江东,因此,其主要考虑的方向是南方。

然而,随着曹操平定北方,曹操成为孙吴最致命的威胁!
吴县虽然交通便利,但是,距离长江还是有一点距离的。他们要坐船经过三百余里的江南运河与丹徒水道才能进入长江,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很可能耽误战机!
而东吴要抵抗强大的曹操,只有依靠长江天险。
所以,将兵力集结地和统治中心北移至长江沿线,是孙权巩固国防的当务之急!
于是,孙权将统治中心由吴迁到了京口。
第一次:京口-秣陵(建业)然而,孙权在京口的时间很短,只待了2年就迁去了秣陵,改名建业。
这又是为什么呢?

211年,孙权将都城由京口迁徙到了秣陵(今江苏南京市)。
为什么?
这是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共同商议的结果。
210年,刘备来京口找孙权“借荆州”,经过秣陵时观察地势,乃力劝孙权以秣陵为都,孙权也说:“智者意同”,英雄所见略同!
英雄所见略同,是因为英雄总是能清楚地看清形势,并找到应对之法。
秣陵,确实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所谓形势,就是对东吴来说,防御任务注定要长期化,而且更加艰巨了!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发起了反击。
周瑜夺取了江陵,但孙权攻合肥,张昭攻当涂皆以失利结束。
而在209年,曹操出兵合肥,开始企图以淮南为突破口征吴了。
显然,曹操集团的恢复速度是很快的,他们不但在赤壁战败后稳住了战线,还展现出重新转入进攻的态势!
因此,东吴的防御形势将变得严峻起来!
这一形势下,迁都秣陵,已是势在必行。
1、利于长期驻扎庞大水军和大型战船。
京口一带,江面宽阔,水流极快,到了春季和秋季浪尤其高,驻扎水军,很容易翻船。

而秣陵一带,江面流速比较温和。
同时,秣陵附近的支流秦淮河,河道宽阔,利于水军的集结和长期驻扎。
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三国志.张纮传》
因此,在秣陵长期驻扎强有力的水军,有事则沿江机动,可确保江防无忧。
2、秣陵可同时照顾两个战场。
209年,曹操在合肥经营,展现出以淮南为突破口的强烈意图。

显然,濡须口方向,将成为抗曹的主战场。
京口距此过远,往来不及。而秣陵距离濡须口方向较近,可以迅速奔赴。
3、秣陵的防御条件更佳。
同时,即便江防被突破,秣陵的防御条件也足以拒敌!

秣陵“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形势险固,足以防御!
4、秣陵的城市发展空间巨大。
虽然东吴要重点考虑国防,但都城毕竟不是一般的防御要塞,他更是一个政权的象征!城池规模太小了可镇不住场子!
当时的秣陵,尚不是大城市,但他具备了发展成超大城市的发展空间!
秣陵不但有良好的防御条件,而且,其中的地域辽阔。
所以,在这里,城市发展空间更大,可以经营成一座雄伟大城!
此后,不但东吴在大部分时间立都建业,后世许多朝代也建都于此!
既然如此,怎么东吴还要一度再迁都呢?
第二次:建业-武昌219年,孙权袭关羽,夺取了南郡及武陵郡等原刘备控制的荆州部分。
在讨伐关羽期间,孙权就来到了江陵,后来又长期驻扎于公安。
此后2年间,孙权一直在公安。
不过,史书一般孙权“驻公安”,看起来孙权并没有将统治中心由建业搬过来。

222年,孙权从公安迁到鄂州,改鄂州为武昌,以其为都城。
后来,229年,孙权称帝,也是在武昌称帝的!
孙权,为何要迁到武昌来呢?
1、稳定荆州形势。
在孙权建都武昌之前,他已经在公安待了2年了。
其目的,主要就是为了经营荆州。
早在刘表时期,孙权就屡次攻打荆州,与荆州不大对付,因此,当地人对孙氏一直有抗拒情绪。

当初孙权决定“借荆州”给刘备,也有考虑到“难治”的因素。
而相比之下,刘备在荆州多年,早在刘表时期就在此经营,后来“借荆州”后在这里“恩信大行”,也很有影响力。
要知道,夷陵之战期间,刘备也曾多次派人到荆州联络,企图争取当地的支持!
因此,安定荆州,消化战役果实,也就成了东吴当时的主要任务!
这一情况下,孙权先驻公安,后都武昌,亲自经营,安抚人心。
2、同时应对东西威胁。
一方面,在孙权袭关羽后,孙刘关系彻底破裂。刘备征吴的作战一触即发。而且,即便在刘备伐吴失利后,蜀汉内部仍有浓厚的仇吴情绪,吴蜀之间的关系仍然微妙、危险。

另一方面,曹丕虽然表面上接受了孙权的臣服,并表示要帮助孙权抗击刘备,但实际上包藏祸心,同样随时可能征吴。
因此,当时的孙权,同时面临着东西两侧的威胁!
建业在长江下游,上游一旦有警,“水道朔流二千里”,很难应对。
而武昌在长江中游,无论是向西拒敌于三峡,还是东下支援濡须口等地,往来都十分便捷。
因此,迁都武昌,是在多面受敌,而荆州不稳的形势下,所做出的战略调整。
第三次:武昌-建业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九月,孙权就迁都去了建业。
好赶!
这自然,又是因为形势发生了大变。
1、吴蜀交好,西面威胁大为缓解。
在此之前,孙权在东西两线皆有重大威胁,自然要在武昌居中以应。
即便在诸葛亮主持工作,吴蜀关系缓和后,双方仍然存在着一个随时破裂的难题:“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果你孙权也称帝,那蜀汉会不会把你看作另一个背叛汉室的反贼?
然而,229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28年春季和冬季,诸葛亮发动了两次北伐,并长期驻军汉中,这一情况下,蜀军确实不大可能再东征了。

229年六月,陈震出使吴国,承认孙权的皇帝身份,并与吴国订立中分天下的盟约。
如此,吴蜀同盟再次明确了下来!
这一情况下,西面威胁大减!
2、东吴的重心再次调向东。
蜀汉的威胁大为缓解了,那曹魏呢?
曹丕时期,曾三次伐吴。
除了第一次是“三道伐吴”外,后面两次,都是只在东线用兵。
显然,曹魏仍然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东线!

另一方面,228年,孙权两次北伐。
第一次在荆州方向北伐,全线失利,而且基本上是一触即溃,完全不是对手的那种失利。
第二次在淮南方向作战,石亭之战,打破曹休,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表明:吴蜀双方的突破口,都在东线!
因此,无论从防守的角度还是从进攻的角度考虑,重心重新转入东方,都是势在必行的。
3、王气所在。
一直以来,秣陵有天子气,都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
为此,当年秦始皇还要毁秣陵的风水···
因此,对于孙权来说,建业才是真正王者所居之地,此前都于武昌只是迫于形势的权宜之计,如今形势又变,自然要回归王气所在之地!
第四次:建业-武昌然而,到了三国末年,孙皓,又重新从建业迁回了武昌。
265年九月,孙皓迁都武昌,大赦!
这又是为何呢?
1、表面原因:又是因为“王气”。

当时,西陵督步阐上表,称听说荆州有王气对扬州不利。
因此,孙皓立刻迁都到了武昌。
2、个人观点:仍然是出于国防考虑。
孙皓虽然后来被认为是残暴之君,但实际上个人是有才气的,尤其是在上位之初,颇有明君之像。
因此,个人以为,孙皓复迁至武昌,大约也是出于国防考虑。
263年,魏灭蜀。
随后,由于永安罗宪的坚守,吴国趁机夺取益州的计划失败。
因此,此时的东吴的西线,再成为危险方向!

个人以为:孙皓出于国防考虑迁至武昌是真,至于所谓望气者之言,主要是为避免臣下反对及避免刺激司马家而做的拖言。
第五次:武昌-建业然而,次年末,孙皓又把都城从武昌迁回了建业。
这是因为:不回去就要翻天了!
孙皓迁都武昌,大量物资要从江东逆流运上来,百姓苦不堪言。
因此,百姓唱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强烈控诉孙皓。
266年十月,永安山贼聚众数千人,劫持了孙皓庶弟永安侯孙谦离开乌程,拿走孙和陵上鼓吹曲盖。等到到建业时候,已经有一万多人。虽然他们很快被留守建业的诸葛靓击败,但震动极大。
孙皓遂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以荆州的王气破扬州贼,说得没错呀!然后···回到建业。

此后,直至280年东吴灭亡,东吴一直都于建业,终于不再折腾了!
东吴五次迁都,看起来很折腾,但都是(包括孙皓时期的“往返跑”)根据形势发展而做出的调整。
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战略,不同的都城,这是务实、灵活的。
当然,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划江而治”的势力,东吴通过多次迁都,也是对寻找最优的防御、治理方式而做的不可避免的探索。
此后,南方政权多以金陵为都,这些与东吴的探索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