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自211年十月受邀入川,经过一年零两个月准备后,于212年十二月翻脸攻打刘璋,又于214年四月夺取成都顺利完成取西川之战。
整个过程,两年零五个月。
而这两年零五个月中,准备花了一年零两个月,作战花了一年零三个月。
而作战的一年零三个月中,有将近一年的时间都在攻打雒城!
由此可见,刘备取西川,基本上是所向披靡,唯对雒城久攻不下。
不仅如此,攻打雒城时,刘备军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庞统阵亡。
刘备军既然所向披靡,为何打雒城却如此吃力呢?
势如破竹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撕破脸,起兵攻打刘璋。

随后的战事,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
1、轻易收服白水军。
起兵前,刘备采纳庞统之计,声称要回军荆州,招白水军将领杨怀、高沛来送行,然后,立刻以不通文书的罪名,杀掉了二人。
随即,刘备起兵。刘备先让黄忠、卓膺率军南下,自己北上白水关。
刘备迅速控制了白水军的家属为人质,兼并了该军,然后迅速率该军南下。
如此,刘备不发一箭,轻易解决了后顾之忧。
2、迅速击败刘璋众将,夺取涪城。

刘备南下之路,主要要经过三个关键点:涪城、绵竹、雒城。
因此,刘璋得知刘备翻脸,立刻派冷苞、张任、邓贤等将领赶往涪城防御。
然而,刘备军行动极快,而刘璋军似乎未设主帅,刘备军遂各个击败敌军,一举夺了涪城。
3、不战而得绵竹。
涪城战败众将退守绵竹,企图依绵竹再抗刘备。
这一次,刘璋安排了主将:护军李严、参军费观。
然而,李严、费观早已有心归降刘备,刘备军一到,他们就献城投降!
如此,刘备军不战而得绵竹!
照这样下去,刘备攻入成都,指日可待!

然而,刘备之所以进展如此顺利,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有多强!
逐渐消失的“红利”刘备进展如此顺利,靠的是“红利”。
1、袭击“红利”。
此次起兵,刘备是突然翻脸。

而刘璋一直被蒙在鼓里,一直没有做好防范,以至于在刘备起兵时,庞统甚至建议刘备直接奔袭成都!
因为西川军毫无准备,刘备乃得以轻易召杨怀、高沛来杀掉,并一举控制白水军。
因为西川军准备不足,因此,仓促赶往涪城的刘璋军来不及整合就被刘备击败!
2、长期准备的“红利”。
刘备入川后,准备了一年才开始翻脸的。
这一年中,刘备采纳法正的建议,挥金如土,大肆收买人心。
原本,西川就已经出现了“智能之士,思得明主”的情况,经过刘备的收买,许多人自然归心于他。
因此,刘备军起兵后,李严、费观、费诗等人纷纷投降,遂使刘备不战而得绵竹。
可以说,刘备进展顺利,不是他的军队多么强,而主要靠的是这两个“红利”。
然而,时间越往后,刘备的“袭击红利”也就越来越小。

而归心刘备的人纷纷投降后,刘备收买人心的“红利”自然也就越用越少了。
而当刘备打到雒城时,他已经完全没有什么“红利”了!
雒城之军:战斗力不强、兵力不多,但皆绝对死忠此时,雒城之军,兵力不算多,战斗力也不强。
正如法正所说“雒下虽有万兵,皆坏阵之卒,破军之将”。
雒城的守军,约有万人,规模不算大。
而且,雒城的军队,许多都是从涪城、绵竹,一路失利退回来的,是“坏阵之卒,破军之将”。
然而,雒城的守军,却是刘璋的“死忠”。
雒城的主将,是刘璋的儿子刘循。
刘循打仗怎么样不知道,但守雒城是守本家的产业,自然尽心尽力。

雒城的其他将领,有张任、冷苞、邓贤等人,确实都是从涪县、绵竹,一路战败退回来的。
然而,正因如此,要是要降刘备早就降了,到此时仍然不降,自然是绝对忠于刘璋的!
如此,刘备收买人心的“红利”,到雒城就没法使了。
雒城之坚那么,刘备的“袭击红利”还能用吗?
按理说,刘备一路扑来,势如破竹,速度极快,确实没有留给雒城多少准备时间。
只是···守雒城,原本不需要太多的准备时间!
1、依山傍水,险要自成。
雒城北靠涪水,南临山地,依山傍水,浑然天成。
2、城高池深。

雒城的城墙采用“转包夯土结构,外侧以铭文转包砌,墙体宽达8.7米,残高最高处存十一层转。
城墙依山而建,利用沱江形成水陆联防,并设置瓮城、马面等设施。
3、物资储备丰富。
此前刘焉入川时,曾以雒城为治所。后来,只是因为认为此处风水不足成王霸之业,才迁去成都。
因此,该处的物资储备是比较丰富的。

依山傍水,攻者兵力不易展开,防御正面小;而城高池深,则正面强攻也难以突破;物资储备丰富,则不怕跟你耗!
因此,刘璋军得以迅速据此形成稳固防御,而刘备军即便来得快,也已经失去“袭击红利”!
绕不过雒城不好打,那么,刘备能不能“城有所不攻”,绕过去不打呢?
走大道是不行的,走小道也只是理论上可行。
1、不克雒城,则走金牛道过不去。
成都平原北部被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环绕,雒城正位于两山之间的平原入口。
所以,不克雒城,你就无法通过金牛道继续南下了。
2、有路可绕,但都不现实。

要绕过雒城,刘备有两条路可走。
东路,则经绵竹南下,但沿途仍然要跨越沱江,且沿途没有大城市可以作为补给点。
西路,沿岷江绕行汶川,但需翻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脉,行军难度极大!
更重要的是:即便你爬山涉水,累死累活靠近成都,而成都同样坚固而兵力多。
以刘备的兵力,集中攻雒城尚且吃力,又“开战场”,同时围攻两个坚城,且围成都的部队补给又十倍于雒城···这是找死!
因此,雒城,刘备是不能绕过去的。再不好打,也要先把雒城先打下来才行!
刘备军的问题充分暴露红利消失了,刘备军本身被掩盖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1、军队兵力单薄。
刘备军起兵前,兵力不满1万,起兵后,吞并了白水军,又得了李严、费观等人所率的军队,但总兵力最多也就只有2、3万人。
兵法云“倍则攻之,十则围之”,何况雒城乃是坚城?

如此攻城,自然也就捉膝见肘了。
2、补给不足。
刘备军本是客军,原本是依靠刘璋提供补给的。
如今刘备与刘璋翻脸,刘备也就没有了原先的补给了。
而刘备尽管夺取了一些地方,但是,益州北部的农业不发达,物资不多。
何况,如果刘备掠夺过甚,对其平定益州的政治目标又是极为不利的!
3、人心未稳。

刘备的军队,除黄忠、卓膺等人的部队外,大多都是刘璋派给他的。
尤其是:像白水军是刘备通过控制人家家属来挟持的。
而李严等人的军队,也只是刚刚加入。
这些人,在一路顺利时,自然”追随明主“,但如果陷入困难,那就很难推测其行为了!
总之,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要打雒城,自然是十分困难的。
损失惨重,陷入僵局果然,刘备对雒城的进攻,付出了惨重代价,甚至几乎使他陷入了绝境。
1、庞统战死。
围攻雒城期间,庞统中流矢而死。
《三国演义》为之不平,演绎出什么刘备送的卢,庞统包抄中伏而死的桥段。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在攻打雒城时,靠前指挥,不幸中箭而死。
凤雏陨落,是刘备集团的重大损失。
2、部队损失惨重。
当时,东吴的吕岱经过该地,随即给孙权汇报了刘备军的惨状。
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三国志.吴范传》
吕岱汇报刘备军死亡半数,判断刘备”事必不克“,拿不下雒城,拿不下西川了!

雒城,几乎使刘备的事业早早”半道而崩“了。
不惜代价,艰难取胜刘备当然不能接受”事必不克“的结局。
于是,刘备大笔一挥,从荆州调诸葛亮、张飞、赵云,一起入川!
其实,刘备的这一决策,原本希望也是渺茫的。
荆州军要入川,要通过狭窄的三峡,要攻取同样难打的白帝城。
只是,刘璋这个老六,居然没有在三峡部署严密防御,以至于诸葛亮等人轻易就杀了进来!
随后,诸葛亮、张飞、赵云,分道而进,横扫益州各郡!

如此,整个益州的局势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这一情况下,刘备军才勉强打下了雒城!
而雒城失守后,仅仅数十日,刘备就迫降了成都刘璋!
刘璋的部下,人心离散,大多数都不战而降,这从刘备夺取益州的整个过程来看确实如此!
然而,只有守雒城的兵将,是刘璋少有的”顽固分子“。
守雒城的兵将,其战斗力远不如刘备军。
然而,依托雒城,刘循依然使刘备一筹莫展,几乎一度失败!
这些都表明:即便只有少数顽固分子,即便这些顽固分子能力有限,他们也很可能构成严重的威胁!
在将来的统一战争中,我们很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好在,“料敌从宽”的传统,必能使我们做好一切准备,粉碎一切顽固分子的垂死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