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马超,不共戴天。
曹操曾表示:“马儿不死,我无葬身之地”!
要知道,曹操征战一生,敌人众多,但从来没有对一个对手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即便是对“一生之敌”刘备也没有做过这样的评价!
马超,则在临死前表示:臣宗亲二百余口,被曹操“所杀略尽”。他对曹操是有灭门之仇的!
由此来说,曹操与马超,相互之间的仇恨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实际上,马超及其父马腾,曾与曹操有过一段蜜月期。当时,他们合作得很不错。
可以说,曹操能平定北方,马腾、马超父子是出了不少力的。

而且,后来马腾还曾带全家(除马超外)一起入京做官,接受曹操的控制,诚意也是满满的。
只是···曹操终究容不下马超,并最终逼反了马超!
既然合作得不错,既然马腾父子表现得很恭顺,为何曹操还是非要逼反马超不可呢?
蜜月期:合作愉快马腾本是凉州军阀。
董卓作乱时,受到董卓的邀请,马腾进入关中。
只是,马腾到长安附近时,董卓已经被杀,李傕掌权。于是,李傕让马腾、韩遂驻扎在郿。
后来,马腾企图与刘焉合力铲除李傕,引发了与李傕、郭汜集团的火拼,一度退回了凉州。
再后来,马腾与李傕和解,并再次进入关中。

其后,三辅地区发生动乱,马腾趁机进入三辅,并在三辅地区站稳了脚跟。
当时,关中地区大小十几股军阀,以马腾、韩遂力量最大。他们彼此攻伐,征战不休。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派钟繇来关中镇抚,劝说马腾等人。
于是,马腾等人归顺了曹操所控制的朝廷,派遣儿子为人质,接受曹操的领导。
由此,马腾与曹操,开始了一段合作愉快的“蜜月期”。

其后,马腾多次接受曹操的命令,奉命出战。
202年,袁家的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干与南匈奴联兵攻打平阳,并与马腾联络。
马腾在犹豫再三后,决心倒向曹操,派马超率军配合钟繇,一起打破郭援。马超的部将庞德还亲手斩杀了郭援!
205年,高干又与张晟作乱,并得到了河东卫固、弘农张琰的响应。
曹操派张既征召马腾等人,一起击败了高干、张晟的军队,斩杀了卫固、张琰,安定了三辅地区。
可以说,作为关中地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当时马腾如果倒向袁氏,那么,曹操要平定北方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曹操能平定北方,马腾不能说功劳多大,至少是有功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合作如此愉快,为何曹操后来还要逼反马超呢?
各取所需的合作,保质期不长马腾与曹操的合作虽然很愉快,但实际上完全是各取所需罢了。

曹操之所以要拉拢马腾,在于荀彧之策。
在下决心与袁绍决战时,曹操对荀彧坦言:我倒不是怕袁绍的兵力有多强大!袁绍四世三公,影响力太大了!如果关中马腾等人联合,引发羌胡叛乱,再南联刘璋等人,那我就会陷入以兖、豫二州对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困境呀!
荀彧表示:关中众将尚没有统一起来,他们彼此拥兵自保,以马腾、韩遂最强,他们相互争斗。如果我们能以恩德招抚他们,虽然不能长治久安,但在您平定关东之前,还是不足以生变的!
显然,曹操要与马腾交好,无非是为了在与袁氏对抗中,稳定西面的局势,使自己减少处于”四战之地“的不利地缘条件。
而从荀彧的话来看,曹操也很清楚:这种关系“不能久安”,只是希望保质期能到曹操“安定山东”。
而对马腾来说,他与曹操合作,也是在“(关中将帅)莫能相一”、“山东方争”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
一来,他们在关中的地位不稳固,而朝廷“恩德”抚慰,对于他们在当地割据的合法性是极为需要的。
二来,在关中众将相互争斗的情况下,接受朝廷的安抚,也可以避免过早与曹操敌对。

所以,马腾与曹操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因为他们都暂时有更重要的敌人要应付,又各自需要对方给予一定的支持。
而一旦这一情况发生变化,无论是曹操“安定关东”,还是马腾集团兼并了关中众将,这一合作都会戛然而止!
208年,曹操平定了河北,关东基本被平定,保质期到了。
保质期到,“和平解决”的尝试208年,曹操平定了河北。
“安定关东”的目标基本实现,曹操立刻开始对马腾动手。
太祖将征荆州,而腾等分据关中。太祖复遣既喻腾等,令释部曲求还。腾已许之而更犹豫,既恐为变,乃移诸县促储偫,二千石郊迎。腾不得已,发东。太祖表腾为卫尉,子超为将军,统其众。——《三国志.张既传》
在曹操南征荆州前,曹操让张既劝说马腾,要求马腾“释部曲求还”,放弃部队,入京为官。
显然,这一指示,就是要求马腾直接放弃半割据状态。

马腾在口头答应之后,又犹豫不决,但经过曹操一系列操作后,马腾“不得已”入京。
不过,显然,马腾做出妥协,不得已东来;而曹操也做出了妥协:仍然让马超统领马腾的部队!
也就是说,这次摊牌,马家军的半割据状态依然保持,只是因为马腾及马家大多数家属入京(名为做官,实际上是人质),使曹操加强了对马腾集团的控制。
这是为“和平解决”,迈出的一步!
当然,“和平解决”并没有实现。

曹操接受以马超统领马腾的部队,既是因为马腾亲自来做人质,诚意满满,更是因为当时曹操决心先平定南方,关中问题的彻底解决可以再放一放。
因此,此次合作的保质期,更为短暂!
曹操必须结束关中众将的“半割据”状态赤壁之战后,曹操必须要彻底解决关中的“半割据”问题了,不能再拖了。
1、不结束关中“半割据”状态,曹操难以专心对付孙刘。
赤壁之战前,周瑜在劝说孙权下定抗曹决心时就表示:马超、韩遂在关中驻扎大军,为曹操后方之患,曹操难道敢在这里和我们旷日持久吗?
而赤壁之战后,周瑜在提出进军益州计划时,也提出:我们趁曹操暂时不能南下,进去西川、汉中,然后“联结马超”,一起图北方!

显然,“半割据”状态的马超,已经是曹操的重大隐忧!
2、曹操要想在新的竞争中巩固优势,就必须首先解决关中问题。
赤壁之战后,曹操暂时无力直接消灭南方的孙权、刘备联盟了。
同样,孙权、刘备,也难以通过直接北伐,直接解决曹操。
因此,各方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转移到了“争夺中间地带”,也就是争先兼并刘璋、张鲁、马超等势力。
而对曹操来说,如果不能解决关中问题,那么,再夺取西南的汉中、西川,都无从谈起!
所以,解决关中问题,已经是曹操最优先的发展任务了!
曹操的激进操作,给了马超对抗的机会如何解决关中问题?
其实,原本,曹操集团也并不认为必须要武力才能彻底解决。

曹操集团的想法,是想要通过不断索人质,不断加强对关中众将的控制,直至最终解决关中问题。
而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当时曹操集团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钟繇之策。
钟繇指出:关中众将不可信!应该以讨伐张鲁的借口,进一步向关中众将索取人质,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控制。
2、卫凯、高柔之策。
钟繇提出意见后,曹操让荀彧征询留镇关中的卫凯的意见。
卫凯反对钟繇的意见:关中众将都是一些胸无大志的家伙,他们在屈辱中兴起,没有雄踞天下的志向,现在朝廷厚加爵号,他们就已经满足了。如果没有大的变化,他们也不会作乱。
但是,如果过分地胁迫他们,就很可能使他们疑忌我们的真实意图,从而凭借地险兵强而作乱!
高柔当时也进谏,并且提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法:现在突然派大军讨伐张鲁,会让关中众将军认为是“假途灭虢”,将会煽动叛乱!应该先安三辅,三辅如果平定,汉中可以传檄而定!
实际上,两种不同意见,其主要立足点都是:应该如何加强对关中众将的控制?

高柔的意见,实际上是优先解决三辅地区的马超,而先不要触动其他关中众将的利益!
当时,关中地区的军阀有十几个,“莫能相一”,而马超、韩遂是其中最强大的。
马超所割据的,正是三辅地区!
高柔之策,建议曹操集中力量迫使马超屈服,那么,其余势力就能轻松化解了!
而钟繇之策,是直接、同时对关中众将一起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屈服!
如果以高柔之策,只是威服马超,那么,马超或许无力反抗,也就只有乖乖就范,也就不会被逼反了。
然而,曹操最终采取了钟繇的建议!
具体做法是:让钟繇率军进攻汉中,让夏侯渊取道河东、关中,为钟繇后援,企图以军事力量为后盾,胁迫关中众将进一步交人质,进一步接受曹操的控制!
果然,如卫凯所料,这一行为,使关中众将怀疑曹操是要“假途灭虢”,心怀不安!

而马超,也得以趁机活动,将关中众将联合了起来,形成了抗曹联军!
曹操,终于把马超逼反了!
太祖悔不从觊议,由是益重觊。——《三国志.卫凯传》
曹操与关中联军的作战是险象环生的,因此,后来的曹操,后悔没有听从卫凯的建议。
所以,虽然加强对关中的控制是势在必行的任务,但最终逼反马超等关中众将,确实本非曹操所愿,与曹操激进策略失误是分不开的。
马腾、曹操,确实有过合作愉快的蜜月期。
但是,这一蜜月期,本质上是两个军阀之间的“伐交”之法而已。
随着曹操扫除关东群雄,其结束马腾、马超父子及关中众将的“半割据"状态也就势在必行。
但是,无论是从政治地位的角度,还是从实力的角度,或者从关中众将性格特点的角度来说,曹操都有可能在不逼反马超,或者即便马超反抗却得不到关中众将普遍响应的情况下解决关中问题。
只是,曹操最后时刻激进的运作方式,最终使马超及关中众将起兵反曹!
逼反马超的后果,是严重的。
马超有”信、布之勇,素得羌胡人心“,能量非常大。
曹操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击败关中联军,夺取关中。此后,马超继续为敌,曹操又让夏侯渊花了很长时间才平定陇右。
而这无疑耽搁了宝贵的时间,客观上给了刘备夺取西川,进一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