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很少有常胜将军,只有久战英雄。
所以,要不怕失败,锲而不舍。
这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道理。
然而,有时候,现实却远比鸡汤残酷。
人生的战场上,确实可以屡败屡战。
但刀光剑影的真实战场上,很多时候,并没有下一次机会。
即便是一些久经沙场,打了一辈子胜仗的名将,也可能因为晚年的一次惨败而丧了一世英名!
于禁:晚节不保于禁,就是打了一辈子胜仗的名将。
从跟随曹操创业开始,于禁就一直在打胜仗。

战陶谦,斗吕布,击张绣,破袁术,擒吕布,败袁绍···一路上,于禁常常独领一军,所战皆克,威震天下。
因此,216年,曹操称魏王时,于禁就位列左将军,假节钺。
要知道,曹操在世时,所谓”五子良将“,只有于禁为左将军,乐进为右将军,张辽位列征东将军,而其余徐晃、张郃都只是杂号将军。
至于“假节钺”,则是于禁所独享。对面的刘备阵营也只有关羽独享。
因此,可以说,当时的于禁,地位是“五子良将”之首,也是所有异姓将领之首。
倘若于禁当时就去世了,那么,他的军事生涯可称完美!

然而,219年,几乎是转瞬之间,于禁的一世英名就毁于一旦了!
在关羽攻打襄樊时,于禁率军往救。
结果,“水淹七军”,于禁七军被淹没。
倘若只是“七军被淹”,那于禁的威名未必会有颠覆性损耗,毕竟,那是天灾,而且,安排于禁驻军地点的是曹仁!
后来,南朝陈庆之,也因为洪水而死伤殆尽,但陈庆之的威名也并没有就此扫地。
只是,于禁···投降了!
战败,最多会让一世英名打个折;但投降,足以是一世英名瞬间“清零”!
曹操也为此大为遗憾:于禁与我相交三十年,没有想到临事反不如庞德呀!
于禁投降后,被关羽关押在江陵;关羽败亡后,于禁又成了东吴的俘虏···
于禁在东吴屡次被虞翻等人羞辱后,被孙权归还给了曹丕。
曹丕让于禁去拜曹操的墓,却又让人画上于禁卑恭投降,庞德宁死不屈的画,于禁羞愧难当而死···

此后,于禁留给世人的形象,不再是威风凛凛的将军,而是一个倒霉的囚徒形象了。
夏侯渊、曹仁、曹休:以被嘲讽结局说完了于禁,接下来,我们来一波“批发”:夏侯渊、曹仁、曹休。
这三位,都是诸夏侯曹,曹老板本家人,东征西战,立下战功无数。
而且,这三位并不只是因为姓曹(或夏侯)而强势的,他们本身也是战功赫赫,很有威名。但是···最后,都因为最后一场失利,而威名大损。
夏侯渊,曾“虎步关右”,其“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行军速度,成为古代急行军的标杆。曹老板还曾肉麻地引用孔夫子的话来称赞他:我跟你比,不如呀!

然而,最后一战,在定军山,夏侯渊战败被杀。
将军百战死,兵败身死,也算是壮烈,本无损英名。
但是,夏侯渊很倒霉。
首先,为老曹奋战捐躯的夏侯渊,成了曹操教育诸将的“反面教材”。
得知夏侯渊战死,曹老板突然改口,说夏侯渊“本非能用兵也”,本来就不会打仗,军中说他是“白地将军”,做督帅的就不应该亲自去冲杀,又怎么能亲自去修鹿角呢?
其实,曹操的本意,一是为贤弟的战死而叹息,二是告诫诸位将军不要太靠前作战,然而,“本非能用兵”、“白地将军”的评价,却无形中给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不恰当地“盖棺定论”了。
更严重的是:夏侯渊被杀,是刘备集团,乃至整个蜀汉的巅峰之作。
因此,夏侯渊被斩,也就成了各类作品反复演绎的素材。

此后,夏侯渊的经典形象,就是定军山下那个黄老将军的“刀下之鬼”了。
曹仁,同样战功赫赫。
赤壁战败后守江陵,拖住孙刘联军近年,为曹操争取了时间;后来又孤守樊城,使焦头烂额的曹操避免了“洪(黄)河以南,非复国家所有”的局面。
然而,曹仁的最后一战,却败给了当时名声不显的朱桓。
败就败了,本来也正常,何况,曹仁所部保全了大部分主力,只能算是被挫败。
然而,朱桓这个缺德的家伙,在交战前说“仁素非智勇”···并在战前大言不惭地问将士“我和曹仁谁厉害,我想你们都知道”···
平心而论,以一生功业论,朱桓比曹仁还是差了很远,朱桓的话没有道理。
问题是,说完这个话以后,朱桓击败了曹仁···

所以,“既非智勇”的评价,也就伴随着曹仁的最后一战,使曹仁的威名大损了!
朱桓这个家伙,不但毁了曹仁的名声,还毁了曹休的名声。
曹休,也是一位杰出的将领。
只是在武都之战中,他识破张飞之计,击破刘备军,就展现出他杰出的才干。
后来,曹休又击败过孙权等人,一直保持胜绩。
然而,最后一战,在石亭,他败给了陆逊。
战败就战败吧,朱桓还来了一句“休本以亲戚见任,素非智勇之将”,给曹休又上了个评价。

此后,在各类作品中,曹休的经典形象,就是那个在石亭之战中的冒失鬼。
高仙芝、封常清:悲剧高仙芝、封常清,都是大唐,乃至整个古代史上数得着的杰出将领。
高仙芝,纵横西域。
他攻灭小勃律国,俘虏其国王,使拂菻、大食及各胡族共七十二国投降归附大唐。
此后,高仙芝又击破揭师国,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随后又攻破石国,俘虏了石国国王车鼻施及其部众。
到后来,高仙芝一度攻打到大食控制区域,与大食发生激战。
整个过程中,高仙芝所展现了军事素质,尤其是山地行军艺术,堪称古代战争史上的标杆。

以至于,后来英国探险家,将他与汉尼拔、拿破仑、苏沃洛夫相提并论。要知道,那是在“欧洲中心论”的时代,欧洲人能把一个亚洲将军与西方世界最杰出的统帅放到一起,可见其推崇之情。
封常清,则是在中年时被高仙芝所提拔,逐渐成长起来的名将。
他随高仙芝完成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任务后,又曾独当一面,攻灭大勃律国,杨威克什米尔等地。
然而,这两位名将,都因最后一战而结局悲惨。
安史之乱爆发时,高仙芝已经回京任右金吾大将军,而封常清也刚好回京见天子。

于是,这两位名将,也就被推上一线,面对安史叛军。
然而, 二位名将虽然在长安,但他们所率的边兵却远在西北,因此,封常清只能临时招募部队,引军抵抗骁勇善战的安史叛军。
显然,即便二将再是厉害,也不可能以新募乌合之众在野战中与叛军抗衡。
因此,初次交战失利后,高仙芝、封常清放弃洛阳,退守潼关,凭险拒敌。
可以说,凭潼关拒敌,等待西北精锐边兵回援,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法,高、封二将不愧为名将!
果然,唐军退至潼关后,暂时击退了叛军,稳定了形势。
然而,天子不这么认为。

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谣言,认为封常清、高仙芝放弃城池、土地,扰乱军心,罪不容赦。
于是,唐玄宗就下诏将二将问斩!
二将被斩时,众军齐声呼喊:“冤”!
可恨两位开疆拓土,威震西方的名将,就这么死了!
哥舒翰:晚节封常清、高仙芝被杀后,哥舒翰接过了指挥权。
哥舒翰,同样是威震边疆的名将。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说的就是他!

哥舒翰主要奋战在与吐蕃的对战中。
他40多多岁才从军,随王忠嗣奋战西南,一刀一枪成长为大将。
他攻取石城堡,又收复了河曲之地,使大唐王朝一度压制了吐蕃。
只是,哥们出道有点晚了,年纪大了,又喜欢喝酒,因此,一次喝酒后中风,很久才醒来,但身体已经行动不便了。
因此,哥舒翰就在长安养病,本来算是病退了。
然而,封常清、高仙芝被杀,朝廷无人可用,就只有再把老将军搬出来了。
一个身体行动都不便的退休干部,国家一声召唤就慷慨而起,哥舒翰不愧为名将!

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接手后,同样认为封常清、高仙芝先守潼关是上策。
然而,唐玄宗却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催促哥舒翰立刻出战!
哥舒翰深知,如果再不出战,自己也会像封常清、高仙芝一样被问罪了。
无奈之下,哥舒翰只好大哭而出。
结果,灵宝之战,哥舒翰中伏,大败!
退到潼关后,哥舒翰的手下把哥舒翰抓起来,献出潼关降了叛军。
哥舒翰的最后一战,败了。但是,哥舒翰的悲剧仍然没有结束!
被俘后,哥舒翰居然接受了安禄山的招降,投了叛军,并写信诱降旧部。

只是,哥舒翰诱降旧部毫无效果,最后,安禄山还是杀了哥舒翰!
哥舒翰的最后一战失败,罪责本不在哥舒翰。
然而,被俘后,居然投降,这就使其晚节不保了!
同样遗憾的是:在晚节不保投降后,哥舒翰最终还是没有保住性命!
曹彬、刘廷让:一场惨败,足以耗尽一生胜利所累的名声曹彬、刘廷让,皆是宋初名将。
尤其是曹彬,被称为“宋良将第一”,可说是开宋第一名将。

北宋灭后蜀,平南唐,讨北汉,征辽国,他都有参战。尤其是灭南唐之战,他以主帅的身份平定江南,其中不妄杀一人,堪称古代统一战争的典范表现。
刘廷让同样在讨伐叛军,讨灭后蜀等战役中功勋卓著,更是以秋毫无犯而备受好评。
然而,两位名将的最后一战,却足以让他们以拙劣的形象留名于世。
曹彬的最后一战,是岐沟关之战。
此战,曹彬败得极其窝囊。

1、开战之初,曹彬进展十分迅速。
2、然而,天子认为曹彬进军速度有点太快了。
3、于是,曹彬就退兵,准备退回雄州补充。
4、天子又指出:“哪有敌人在前,而后撤去补给粮草的道理”?于是,让曹彬去与米信会师,然后等潘美那边运动到位置后再合击。
5、这时,潘美进展比较顺利。曹彬手下诸将觉得咱们手握主力却进展缓慢有点丢人,纷纷请求速进!
6、于是,曹彬又带着不足的粮草,迅速行动。
7、然而,如此反复,不但自己锐气、粮草耗尽,而且敌人也做好了准备。于是,大敌在前,曹彬军又炎热又缺粮草,遂又仓促退兵。
8、契丹迅猛的骑兵哪里会让你走脱?于是,一场歼灭战,曹彬军损失惨重,大败!
而刘廷让的最后一战,同样窝囊!
刘廷让与辽军会战于君子馆。他自己率大军在前,让李继隆为后援。
然而,天气寒冷,宋军的将士冻得连弓弩都拉不开,被辽军重重围困。
而原本应当来援的李继隆也不敢战,自行后退。
于是,刘廷让一军皆没,数万将士战死!

曹彬的岐沟关之战,刘廷让的君子馆之战,再加上此前宋太宗亲自指挥的攻幽州之战,堪称宋辽战争的“三大战役”。
这三大战役输了后,大宋王朝彻底丢掉了宋辽战争的主动权!
尽管此后大宋朝廷依然对曹彬、刘廷让尊崇,但是,由于这两次惨败,曹彬、刘廷让在后世评价都不高。
耿炳文:遇到“怪物”耿炳文,同样是开明名将。
当初,朱元璋先集中力量对付上游陈友谅,对下游的张世诚采取守势。
而耿炳文守的长兴,是成功防范张士诚趁虚在后面捣乱的关键。
当初,他独守长兴十年,以寡敌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使张士诚不能得逞。

后来,耿炳文又先后随常遇春、徐达北伐,连立大功。
后来,朱元璋杀功臣,许多良将陨落,耿炳文也就成了少有的幸存老将。
然而,这既是耿炳文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幸运的是,他多活了几年;不幸的是,他的军事生涯,以失败收场。
朱棣起兵,耿炳文奉建文帝之命率军讨伐。
然而,耿炳文先是被朱棣的袭击杀得狼狈不堪,随后,耿炳文在移军期间被朱棣追杀,混乱不堪,大败!
当然,耿炳文到底是老将,指挥十万大军,守城拒敌,使朱棣也被迫退兵。
只是,建文帝由此不再信任耿炳文,让李景隆接替了他!

耿炳文的最后一战,由此以失败告终。
一将之才,以统帅的身份与朱棣较量,其不能驾驭大兵团的弱点充分暴露,一世英名,一战而失!
人,可以输掉很多次,但一定要赢最后一次!
如果输了很多次,赢了最后一次,他就会成为励志的典型,为后人尊崇。
而一个人如果赢了很多次,最后一战以失败结束,人们往往会说他此前的胜利有水分,或者侥幸。
这未必不是另一种偏见!
我们要尊重屡败屡战,最后胜利的英雄;同样也要尊重最后以失败收场的英雄!
对历史人物要以这样的态度评价,对如今的人物也应该要以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