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导演天京事变,难道他没想过后果吗?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5-04-18 17:56:50

天京事变,纷繁复杂,谜团很多。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天京事变的总导演,就是天王洪秀全。

然而,很显然,这出戏,演咂了!

摊牌时刻已经到来

到了1856年夏天的时候,洪秀全这个天王,必须要和杨秀清有一个了结了,躲不开,也拖不了。

1、躲不开:洪秀全与杨秀清注定有一场摊牌。

洪秀全与杨秀清,必然要有一次摊牌,这是早已决定了的。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君;杨秀清,则是能“节制诸王”的臣。

然而,杨秀清又有资格“天父下凡”,摇身成为“天父”,直接凌驾于洪秀全这个“天子”之上。

所以,实际上,杨秀清可以在任何他想要成为“君”的时候成为“君”。

所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洪杨之间,必然最终只能剩下一个,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只是,这么多年都这么过来了,不能再等等吗?至少等到天下平定再一决生死不好吗?

拖不了了!

2、拖不了:杨秀清已经开始动手,容不得你不应战。

之所以拖不了,是因为:杨秀清已经先动手了。

原本,清军的“江南大营”就在城外,天京有危,洪秀全、杨秀清还不好动手。

然而,1856年6月,太平军打破了江南大营,天京之危解除了。

如此,杨秀清就开始动手了。

(1)、将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实力派全部调出天京,企图完全控制天京。

一直以来,韦昌辉、石达开,至少有一人在天京,尤其是韦昌辉,几乎长期负责天京防务。

然而,打破江南大营后,杨秀清迅速做出安排:石达开去湖北;韦昌辉去江西;秦日纲继续东征。

而且,韦昌辉在江西所统领的,主要是石达开的部队;而石达开在湖北所统领的,也主要不是自己的嫡系部队···

如此,杨秀清就可能将所有实力派排除在外,在天京与洪秀全“单挑”。

(2)、逼封万岁。

杨秀清又借“天父下凡”,逼洪秀全将他由“九千岁”进为“万岁”。

“万岁”也是人臣可以有的吗?

这就是公开夺君位了!

到了这一步,洪秀全已经不可能应战了!

洪秀全本意:快刀斩乱麻,手术刀操作

权力场上的火并,不可避免。

但是,权力场上的火并,未必要地动山摇。

崇祯除魏忠贤,康熙除鳌拜,都是只除“元恶”,没有扩大化,也就保证了形势的稳定,甚至可能在解决内部问题后赢来新的局面。

而洪秀全本意,也是如此。

洪秀全的意思就是很明显:只杀三人,余皆不问。

其实,只杀三人,这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将牵涉人数控制在最低限度,不扩大化,这是完全可能的。

毕竟,杨秀清虽然大权在握,杨秀清的“死忠”并不多。如果杨秀清死了,大多数人没有必要为杨秀清报仇。

何况,太平天国是宗教立国的。杨秀清凭“天父下凡”才能凌驾于天王之上,而如果杨秀清死了,没有了“天父下凡”,洪秀全就是唯一权威了。

而这一点,在后来的事情发展中得到了充分证明。

只是···

失控:本可以停下来的杀戮却再次扩大化

1856年八月,韦昌辉率领3000精兵秘密回到天京城外,会合秦日纲。

随即,在陈承瑢的接应下,韦昌辉、秦日纲率部秘密入城,直接冲到东王府,血洗东王府!

这个时候,所杀者已经不只是三人了。但是,内讧仍然有不扩大化的条件!

三日后,天王府传来诏书:韦昌辉、秦日纲滥杀无辜,特处以杖责,东王将士可以来观刑!

于是,有5000东王将士前来观刑,并按照安排放下武器,各自进入指定的小房间。

对此,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是天王的指示,也有人认为是北王韦昌辉伪造天王诏书。

然而,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都说明:杨秀清死后,东王将士仍然信任天王,并且愿意听从天王的安排!

或许,北王、燕王挨了打,东王将士消了气,天王明示“余皆不问”,这事情就过去了。

然而···接下来,一场屠杀!这些放下武器的东王余部,悉数被杀害!

如此,杀戮继续!

其他东王余部与北王、燕王在天京内外互相攻杀,天京血流成河,成为人间地狱!

韦昌辉的野望

既然东王将士愿意听从天王诏,为何还要把他们杀了呢?

对此,又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这是洪秀全与韦昌辉合谋要杀东王将士;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就是韦昌辉擅自为之。

其实,这当然是韦昌辉擅自为之!

东王将士,都听从天王指示,愿意在天王面前放下武器,天王还要杀他们干嘛?

当然是韦昌辉要杀人!

东王既死,北王韦昌辉就是洪秀全之下的第二人了。

而且,虽然翼王石达开也是首义之王,而韦昌辉排名只比石达开高一位,但二人的宗教地位却有断层式的差别:太平天国是“军师负责制”,石达开没有军师身份;杨秀清死,韦昌辉就是唯一一个军师了。

而洪秀全要杖责韦昌辉,虽然是为平息东殿众怒,但也是对韦昌辉的致命判决:将屠杀东王府的罪责,全部推给韦昌辉和秦日纲!

如此,杨秀清被杀,而韦昌辉又是“罪人”,洪秀全可谓一箭双雕!

但是,韦昌辉怎么甘心就这样被洪秀全玩弄呢?

而韦昌辉当时屠杀放下武器来观刑的东殿将士,其用心同样是明显的:你们奉天王诏来观刑,但却被屠杀了!这说明杀东殿将士是天王的意思!

而一旦东殿将士与天王成为仇人,那天王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紧紧依靠韦昌辉了!

如此,韦昌辉就能把天王绑架在自己的战车上,站在东殿余部的对立面,并在屠杀东殿的过程中,实现对天王,乃至天国的控制。

秦日纲的持续卷入

其实,秦日纲本是不必跟着韦昌辉一起继续卷入杀戮的。

秦日纲是天王的人。

他参与诛杀杨秀清,是奉天王之命。

而此后继续跟着韦昌辉杀戮,就完全是被迫卷入了。

一来,诛杀杨秀清,秦日纲是最勇的,正是“勇而捷”的他翻墙闯入才使东王府被破。

因此,东殿将士对他的仇视不下韦昌辉。

二来,既然洪秀全无法控制局面,也拿不出任何制约韦昌辉的方法,那秦日纲也只好跟着韦昌辉继续卷入杀戮了!

如此,大规模屠戮,持续进行,天京血流成河。

石达开卷入

石达开也接到了天王的诛杨诏书,但或许是本不愿卷入,或许是路途最远(人在湖北),因此,没有赶上诛杨。

到韦昌辉屠杀时,石达开才回到天京。

石达开见到韦昌辉,当面指责韦昌辉杀戮太多。

石达开能当面把话说开,确有君子之风。

但是,这却是致命的行为。

不论韦昌辉本意要不要杀他,当他说韦昌辉杀人太多后,他自然也就上了黑名单。

韦昌辉此时最忌讳的,就是说他杀戮太多!

因为:那其实就是把事变的责任推到他身上,与洪秀全一样!

于是,韦昌辉决心杀石达开!

还好,石达开得到消息,缒城而出,逃脱一命。

然而,石达开留在天京的家属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悉数被杀!

其实,虽然史书没有明说,但可肯定的是:被杀者绝不只石达开的家属。

石达开的翼殿,也是开府的。殿下有一众文武。

武将多随翼王在江西、湖北征战,但文官必有许多留府治事的。

无论如何,石达开也卷入,使杀戮进一步扩大。

韦昌辉的败亡,说明了一切本可避免

随后,翼王在外举起大旗,准备诛韦昌辉。

而在翼王大军杀来前,韦昌辉已经被干掉了!

天京军民纷纷起来打击韦昌辉,韦昌辉迅速逃走,被抓了起来!

整个过程,没有经过大战!

显然,这说明:韦昌辉也没有那么强大的势力!

如果洪秀全早早亮明立场,与秦日纲及东殿将士一起,是可以早一点粉碎韦昌辉的暴行的。

只是:洪秀全慑于韦昌辉的嚣张气焰,怕事,始终不敢挑明立场,才使韦昌辉横行杀戮!

也就是到了石达开举起大棋,外面的将士群起响应时,洪秀全才认清形势,才下定决心解决韦昌辉!

韦贼是诛了,但那些在内讧中被屠戮的将士,何其无辜!

石达开成为威胁

韦昌辉既诛,杀戮暂时停了下来。

但是,太平天国还要再迎来一次更大规模的损失——石达开出走。

韦昌辉既诛杀,翼王在广大军民的拥护下回京辅政,人心欢悦。

然而,一回到天京,石达开就把自己放到了必然要与天王决裂的处境下!

原本,石达开虽然是首义之王,而且战功卓著,但他的影响力远不能与杨秀清相提并论。

石达开并非军师,其辅政地位是不稳固的;石达开更没有什么“天父下凡”、“天兄下凡”之类的特权,也不可能凌驾于天王之上。

所以,原本,以石达开辅政,太平天国是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相对稳固的领导班子和相对平衡的权力体系的。

然而,石达开一回天京,就给了洪秀全一个下马威,破坏了可能的权力平衡。

他一回到天京,就力主杀掉了秦日纲、陈承瑢。

杀此二人,是因这两个人参与了杀戮,为平息众怒。

然而,对洪秀全来说,杀此二人,就意味着石达开成为了新的杨秀清!

原本,秦日纲、陈承瑢,地位仅次于首义诸王,无论资历、地位还是能力,都是可以稍微制衡石达开的。

尤其是秦日纲。当初,早在贵县时,秦日纲就受洪秀全直接任命,牵制石达开。

如今,整个天朝再没有能制衡石达开者了!

最沉重的一击

秦日纲、陈承瑢被诛,但洪秀全也不可能让石达开再一人独大。

因此,洪秀全就找了自己的哥哥洪仁达、洪仁发,封他们为王,与石达开一起辅政。

然而,很显然,洪仁达、洪仁发来参与辅政,实际上帮不到什么忙的。

据载,当时二洪说话,“群贼”就都不搭理;石达开一说话,“群贼”就竖起耳朵听。

如此,二洪参与辅政,实际上唯一的任务就是:监视、制衡石达开了!

大家都知道:三个同级别的干部,甭管什么级别的干部,如果大家一起做事,相互监督、相互竞争,这关系可能会有点紧张,但不至于干不下去;但如果另外两个啥事不干,就专门是来监督你的话,那你这工作肯定就干不下去了!

石达开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工作下去了,甚至感受到排挤、威胁!

于是,石达开做出了最后一个决定:出走。

石达开出走,带走了大批精兵猛将,给太平天国带来的损失甚至超过了韦昌辉在天京的屠杀。

沉重的代价

洪秀全导演的这场戏,自然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集权。

首义诸王悉数退出领导层,洪秀全实现了“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的目的,实现了集权。

然而,这个代价,却是不可承受的。

1、实力大损。

杨秀清被杀,意味着东王府系统的烟消云散。

要知道,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东王府就是太平天国实际的权力中心,集结着大量优秀人才。

要知道,作为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且由于教义,太平天国又不可能得到大量知识分子的参与,所以,能够参与中央组织工作的人才是极为稀缺的。

东王府被屠,也就使太平天国当时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权力中心被摧毁,这几乎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随后,韦昌辉等人在天京大肆屠杀,虽然从数量上来说,占太平军总数不算特别高,但这些人多为久经考验的“老兄弟”,是骨干!

大批久经考验的“老兄弟”死于内讧,使太平天国的军队素质大为滑坡。

而石达开出走,又使太平军从数量上出现了缺口,大为损耗!

2、朝中无人,天朝在组织上散沙化。

杨秀清时期,太平天国全体将士完全受其统一指挥;即便是韦昌辉、石达开,也被他调来调去,不敢有怨言。

石达开辅政时期,对各线将领,也能统一指挥。

然而,首义诸王皆退出领导层以后,洪秀全虽然实现集权,却没有统一指挥的才干,因此,朝中无人。

后来,陈玉成、李秀成崛起,打了一些漂亮仗。

但是,由于朝中没有强力人物统一组织,因此,诸将在地方坐大,实际上使太平天国一步步走向了散沙化!

一个散沙化的队伍,其结果,自然是被历史的大风大浪打散!

3、信仰崩塌。

而最严重的,是太平天国赖以凝聚起来的信仰,崩塌了。

尽管洪秀全后来通过各种宗教话语来进行解释,但是,这些都不可能掩盖领导层争权夺利的事实,也不可能掩盖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血腥、残忍。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人心崩塌了。

这是真正的、不可弥补的、致命的损失!

太平天国的“二元权力体系”本来就有着不可调和的问题。

因此,一场你死我活的政变,本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这并不奇怪,而且,原本未必非要致命。

只是,总导演洪秀全,实在是很蹩脚的导演。

为了除掉二号(杨秀清)人物,就用三号(韦昌辉)和五号人物(秦日纲)、六号人物(陈承瑢)一起来干。

结果二号被除掉,三号不就顶成了二号?

然后,洪秀全又借四号人物(石达开)来除三号和五号。

然而,二号、三号、五号、六号都没有了,洪秀全又真的能容忍四号吗?

结果是,内讧,一波接着一波,一波比一波大,最后···发展成足以打翻太平天国这艘船的惊涛骇浪!

0 阅读:10
喝下历史的鸡汤

喝下历史的鸡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