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后,刘备派刘封、孟达各率偏师,一起拿下了上庸、西城、房陵三郡。
整个过程,耗时很短,不能说轻松,但也是四平八稳。
后来,孟达与刘封闹翻,孟达引魏军驱逐了刘封,使上庸等地归了魏国。
此后,诸葛亮、姜维数次攻魏,却再没有攻过上庸等地了!
既然刘封、孟达,能以偏师拿下上庸等地,为何诸葛亮、姜维屡屡北伐,却不去拿下上庸呢?
其实,一切都是因为形势变了。
上庸等“东三郡”的特点西城、上庸、房陵,地在汉中东部。

很长时间内,这些地方只是益州汉中郡下面的县。
曹操拿下汉中后,将这三县升级为郡,并将其改划属荆州,属于曹占荆州的部分。
这三郡,在今天的神农架地区,山岭多,交通不便,古代时常常是流放的地方。
战国时,赵国被灭后,末代赵王迁就被流放到了这里;后来武则天专权,又把唐睿宗废掉流放倒到了这一带···
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当时这里的经济价值不算大。
但是,这里的战略位置却十分重要。

这里是汉中的翼侧,也是长江三峡的北部屏障,又是汉中进入荆州的交通要道。
如此,在汉末三国时期,这里也就有了两个特点。
1、谁攻取都有机会。
这里当时比较贫瘠,难以长期驻扎大军,因此防御力不足;而又由于交通不便,一旦其被攻,外面要进来救援也比较难,规模也不便太大,因为山岭多,兵力多了也展开不了。
所以,这里的争夺战,就好像双方各派一支规模不能太大的军队在中立场地干一场,谁都有机会去争一争。
2、夺不夺,关键是出于战略考量。
然而,这里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这里同时与魏蜀吴三国交界,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且,一旦夺取,要保全也不容易。
所以,这里虽然大家都有机会去争,但夺不夺,怎么夺,关键在于各方的整体战略考量。
而刘封、孟达能夺取东三郡的原因在此,诸葛亮、姜维不夺此地的原因也在此!
刘备必取东三郡的战略考量:实现《隆中对》的关键桥梁219年,刘备打下了汉中,旋即,立刻派孟达自秭归出兵,刘封自汉中沿沔水而下,会攻东三郡。
之所以如此,刘备的战略考量是明确的。

此时,刘备集团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是《隆中对》。
《隆中对》的规划又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跨有荆、益”,第二步则是两路北伐。
然而,“跨有荆、益”也好,两路北伐也好,都需要两者之间能有紧密的联系,否则就是各自为战。
而荆州与益州虽然相邻,但因山脉所隔,能够彼此沟通者,只有两条:一是南面的长江三峡;另一个就是东三郡。
其中,南面的长江三峡,虽然往来比较便利,但位置过于靠南。刘备如果从西川调兵去荆州,要先沿长江到江陵,然后再向北进攻。
如此,说到底,还是只有一路。而你刘备的实力不如曹操,一路对一路,双方顶牛,对刘备一点好处都没有!
而在东三郡,可以“玩”的花样就多了!

东三郡南通三峡峡口,顺汉水东下可以直抵襄阳,东北还有路可以通南阳盆地。
所以,刘备如果要取襄樊,从东三郡可以直接威胁襄樊的侧后方,直接与南面攻过去的关羽军形成合力。
而以后,如果刘备要分兵北伐,那么,“以向宛、洛”的关羽军团,与“出于秦川”的刘备军,又能通过东三郡在前方实现快速的联系、调配。
因此,拿下汉中后,无论是要取襄樊,还是再下一步分兵北伐,上庸等东三郡都起着桥梁作用!
为此,对于东三郡,刘备自然是志在必得!
刘封、孟达,顺利拿下东三郡的原因刘封、孟达,能顺利拿下东三郡,也是与各自的战略相关的。
1、对曹操来说,东三郡当时的重要性排序靠后。
曹操打下汉中后,将三县升级为郡,改划荆州管辖,其着眼点,自然是在荆州。

然而,汉中战败后,曹操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当时,曹操率领的大军刚刚由汉中退还关中;而夏侯惇督的二十六军在淮南防御孙权。
至于襄樊等地的曹军,则兵力薄弱,只有樊城只有“县(悬)军数千”,而襄阳也同样只有数千人。
荆州方向的兵力如此薄弱,要确保襄阳、樊城都尚嫌不足,曹操又哪里有余力去力保东三郡呢?
因此,刘封、孟达攻打东三郡,整个过程只需要对付由当地地方势力申耽、申仪为主的部队,无需与曹军主力交战。
2、刘封、孟达的绝对优势。
尽管刘封、孟达所率的部队只是“偏师”,但其实力对东三郡驻军形成了绝对优势。
当时,东三郡的申耽、申仪,其基本力量是所聚的“数千家”,以一家一卒算,也就是数千军。
而孟达所部,兵力就达4000。(当初刘璋让法正和孟达各率2000人来迎接刘备,刘备就让这些部队由孟达统帅,驻于宜都)
后来,刘备又让刘封率军帮助孟达,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刘封带了多少军队,但刘封所部的兵力应不少于孟达,毕竟,刘封过去是做主将的。
因此,刘封、孟达两路的兵力,应当近万。
就素质而言,孟达的军队战斗力不明,但被派去迎接刘备,支援刘备的荆州防御,应该也是刘璋旧部中的能战之军。

而刘封的部队,刚刚经过了取西川之战和汉中之战洗礼,作战经验丰富。
取西川之战时,这支部队“所在皆克”;汉中之战时,这支部队又被刘备派去对曹操大军挑战,在整个刘备军中都是精锐!
而上庸等地的本地军队,未经大战,战斗经验不足。
就将略而言,刘封、孟达,都是刘备集团“中生代”的优秀代表。
孟达后来被曹魏称为“有将帅之才”、“乐毅之器”。

刘封则自小气力过人,勇武桀骜。
而从态势上来说:孟达自秭归由南转东而入;刘封自汉中沿沔水而下,形成了东西之势!
可以说,从各方面来说,刘封、孟达的进攻,都形成了绝对优势。
3、当地抵抗意志不强。
而东三郡当地的势力,并没有多强大的抵抗意志。

申耽等人原本就是半割据的,后来依附张鲁,再后来又依附曹操。
对他们来说,能够保障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没有打下去的必要!
因此,当申耽、申仪等人得到了刘备的任命后,果断投降!
刘封、孟达,遂迅速夺取了东三郡!
诸葛亮对东三郡的态度:不必争而到了诸葛亮、姜维时期,蜀汉对东三郡的态度,又变化了。
1、东三郡失去了进攻通道的价值。
当初,刘备必争东三郡,第一个着眼点就是配合关羽,争夺襄樊等地,为下一步北伐做好准备。

然而,在关羽败亡后,这一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
后来,蒋琬的事迹,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蒋琬后来认为:诸葛亮老是跨越秦岭去北伐,粮草运输困难,不如换个方向,也就是沿着沔水取上庸等地,进攻襄樊。
然而,姜维、费祎等人都觉得不靠谱,认为:由水路进攻,进很容易退却很难,很容易遭受灾难性后果!
因此,最后在众人的反对下,此策没有实行。
刘备时期,东三郡能成为重要的进攻通道,是因为关羽在荆州的强势存在,而关羽军已经出于战略进攻的地位。
这个情况下,如果刘封、孟达从上庸去助战,进退自如,而且成功的希望还不小。
而关羽败亡后,曹魏在襄樊等地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了。而且,襄樊距离曹魏的统治中心宛、洛都很近。

蜀军如果由此进攻襄樊,会很快与魏军主力形成决战态势,几乎没有胜算。而又由于进易退难,很可能全军覆灭!
所以,自关羽败亡后,东三郡,已经不再可能成为蜀汉的进攻通道了。
2、东三郡在防御上的价值虽不小,但也没有到必争的地步。
蜀军可以从汉水沿沔水东下东三郡,同样,人家魏国也可以由东三郡逆沔水而入汉中。
所以,东三郡被曹魏掌握,对蜀汉的国防确实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这个影响不难克服。

蜀汉沿沔水而下,易进难退,而曹魏沿沔水而上,也很难进。
这是因为,汉水上游流经秦岭山区,落差大,水流急,对通行造成的影响格外大。
而且,为了防御魏军由东三郡进入汉中,蜀军只要在东部少数几个口子做好防御就可以了,不需要分散太多的兵力。
因此,从国防的角度来说,东三郡虽然价值不小,但也没有到非争不可的地步!
相反,如果攻占东三郡,那要耗费的成本反而要大许多!
3、一旦拿下,保卫东三郡的成本极高。
上庸等地,虽然地势有点自成一体,但总体上,距离襄樊和宛还是更近的。
司马懿攻打孟达,自宛城出发,八日就攻到了上庸城下!
我们前面提到:东三郡经济不发达,难以长期驻扎大军。
因此,魏军攻东三郡,蜀军必然要从汉中或涪县调兵来救,长途跋涉,与魏军另外找个地方拼消耗!
诸葛亮、姜维在关陇作战,如果取胜,实现”断关陇之臂“,可以大大提升蜀汉的实力。
那如果在东三郡长期作战,即便取胜,无非是保住了东三郡,有必要吗?
4、容易引发与东吴的猜忌。
吴蜀虽然结盟,但是,彼此实际上还是相互有所提防的。

我们前面提到,蒋琬企图在东三郡做文章,就造船做准备。
然而,蜀汉造船,立刻引起了东吴的警惕。一些将领向孙权汇报,称蜀汉可能要伐吴了。
幸亏孙权头脑清醒,才使事情平息了下来。
只是造船做准备,就引起了东吴如此大的猜忌,如果蜀军真的大举进军东三郡,那吴蜀本就脆弱的关系可能再生变故!
因此,诸葛亮、姜维,都没有去打东三郡,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上庸等东三郡,确实有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刘备认识到了他的价值,让刘封、孟达打下,打通了与关羽合攻襄樊的通道。
然而,此后,刘备却没有与关羽做好协调,刘封、孟达也没有支援关羽,这一战略构想基本上没有发挥出来。
而在诸葛亮、姜维时期,虽然蜀汉已经退出了荆州,但原先刘备占领区由东吴所控制。
如果吴、蜀联盟紧密行动,同样可能在这个方向做出不少文章来。
然而,吴蜀到底不能齐心,彼此猜忌,这一情况下,蜀汉自然也就不可能在这个方向上采取行动了!
所以说,东三郡,在汉末三国时期没有充分发挥出他的地缘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墨镜先生
流放的不是唐睿宗,是唐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