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成在苏北(8):出任苏州行政区首任专员,赢得民众交口赞誉

玫瑰有溢 2024-04-19 06:33:19

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抗战的胜利,给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曙光。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维护一党专制独裁的反动统治,抓紧抢夺抗战胜利果实。1946年6月,国民党统治集团调兵遣将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破裂,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人民"解放战争"从此开始了。

一、出任淮海地委委员和华中第六地委委员

1941年5月,中共淮海区委员会成立,辖泗沭县、宿迁县、泗阳县、淮阴县、东海县等10多个县,金明任书记,隶属于中共中央华中局。1942年11月,中共淮海区委员会改为中共淮海地委,先后由金明、刘震、吴信泉任书记,辖四个中心县委,10多个县,隶属于中共苏北区委员会。1945年2月,李干成任中共淮海地委委员兼组织部长。

1945年8月中旬,日本帝国主义者终于向伟大的中国人民无条件投降。在欢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在淮安成立,中共淮海地委改为中共华中第六地委,李干成改任第六地委委员兼组织部长。

二、兼任第二中心县委书记

国民党统治集团完成内战准备后,1946年6月,国民党以其主要兵力进攻华中解放区。它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方针,企图先侵占苏皖解放区,进而消灭华中野战军。在三个月内,占领了华中首府淮安和苏皖边区政府所在地淮阴城。在这种严重局面下,1946年9月,区政府所在地淮阴城。在这种严重局面下,1946年9月,华中第六地委为加强领导,组建了三个中心县委,地委委员、组织部长李干成兼任淮(阴)涟(水)第二中心县委书记,率部队驻涟水成集、陈老庄一带,领导淮涟地区广大干群开展敌后斗争、土地复查、整党审干和保卫支前工作。

国民党军队占领涟水后,李干成和涟水县委为了加强对敌斗争,决定召开区委书记会议,对各区表现好坏进行总结,以利坚持斗争。在报告了中心县委后,李干成自带两警卫员、秘书,四人四马来参加这次会议。他表扬了涟水坚持斗争取得的胜利,特别表扬涟水跨河区乡民兵队长余四海抓获敌军30多人和一部电台。他的讲话刚强有力,很能鼓舞大家士气,使每一个参会的人,深感在强大的敌军压境中,仍然有坚强的后盾,更有信心与力量战斗下去。

三、领导淮涟干群与国民党斗争

1946年夏,解放战争全面开展。淮海地区国民党大兵压境,华中第六地委动员全党军民,迎接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李干成同志到涟水召开县、区干部会,传达地委的指示。他分析了当时的敌我斗争形势,提出了各县区的具体任务,要求全力支持解放军的自卫战争,在被敌人进攻时,要区不离区,乡不离乡,坚决反击。李干成同志传达地委这些指示,为各县区进行三年自卫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打下了思想基础。

国民党反动派占领淮阴、淮安后,其整编第七十四师和二十八师等部又两次侵犯涟水城,华中野战军主力浴血抵抗,予敌重创。在作战过程中,主力部队和机关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李干成带领群众积极支前,为两次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两次涟水保卫战历时近一个月,华中主力部队加上中共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等机关后勤人员众多,每天需粮草60多万斤,这对经历了八年艰苦抗战的两县群众来说任务艰巨。为了搞好支前工作,淮涟第二中心县委专门成立了后勤司令部,区、乡、村亦建立了支前组织。在李干成的统一领导下,广大群众被发动起来了,无论是农民、商贩还是学校师生都纷纷加入到支前工作中来:组织了2万多人的担架队、运输队随军行动,救护伤员,转运物资;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宣传慰劳军队,组织民兵参战,加紧修路、修桥,协助部队赶修作战工事,站岗放哨,维护社会治安;组织妇女磨面、做军鞋;建立两个可供万人食用的油盐供应站。同时组织工商界千方百计满足军队日常用品供应。涟水群众在"保国保家"的口号下,掀起参军热潮。李干成领导的这次支前工作,不仅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调动了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后来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的后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四、领导淮涟军民坚持敌后斗争

1946年12月,根据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华中主力部队北撤山东,淮涟地区转入了困难的敌后坚持时期,国民党为达到完全控制整个苏北的目的,先后发动了三次大的"清剿"。淮涟两县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清剿"的重点。

面对国民党大兵压境的局面,李干成领导中心县委立即召开大会,动员党员干部准备对敌游击战争,并组织淮涟党员干部学习中央下发的《关于坚持敌后群众游击战争的指示》和华中分局下发的《关于淮阴撤退后时局与任务的指示》,同时精简机关。两县县委、县政府除保留几个主要领导干部外,其余都分散到下面各区领导敌后坚持,发动群众,扩大地方武装,组建众多的小股游击队分散在广大农村活动。

涟水小股游击战效果很好。例如,12月中旬,国民党一个团的兵力深入到涟水马圩,建立临时据点后,又兵分三路向三个乡镇进攻。涟水地方武装采取"敌进我退"战术,灵活机动,跳跃穿插,迅速跳出包围圈,使敌人一无所获。当敌人回到据点时,涟水地方武装不断袭击骚扰敌人,使敌人疲于奔命。在游击战的威慑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淮涟军民不畏强敌,打得国民党军队惶惶不可终日。

李干成在领导各地开展武装斗争过程中,还成立了武装宣传队,在对敌斗争第一线开展宣传活动。经过大力开展宣传攻势,一些国民党官兵纷纷当起了"逃兵";一些来势汹汹的"还乡团"被瓦解,不再通风报信。

在淮涟军民运用游击战术的顽强抵抗和采取强大的政治攻势对敌人的分化瓦解下,敌人的战斗意志不断削弱,敌后坚持的斗争形势日趋好转。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随着苏北主力部队攻克了盐城及周边地区,淮涟地区进入了边坚持、边反攻的新时期。李干成根据上级指示,在淮涟民众中深入开展民主团结反蒋运动,强化武装及群众性反蒋斗争,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发起反攻,收复了大片失地。

为进一步巩固土地改革成果,李干成率领淮涟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进行土地复查试点工作。1947年3月,李干成组织联合调研组先后在涟水同兴区戴堆村和王圩实行土改复查实验。通过"复查实验",落实了具体措施,消除了干部群众中存在的"怕变天"的思想,树立起翻身做主人的正气,纠正了土改中存在的分配不公、较多侵犯中农利益等偏差,为淮涟两县全面开展土地复查开辟了道路。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施行后,李干成根据中央指示,在两县成立新农会筹委会。为彻底消灭封建势力,让贫雇农当家作主,他在涟水主持召开农民代表大会。会上,中心县委授权让农民审查、监督所有党员和党组织。会议充分发扬民主,选举雇工出身的徐大杰为副县长。

这次会议召开后,两县充分发动群众,彻底平分土地,同时确立贫雇农在农村的绝对优势,成立新农会。同时,一大批在土地复查中涌现出来的贫雇农积极分子被吸收入党和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经过整党审干,中心县委清洗了党内的异己分子和投机分子,对犯错误的党员给予应有的处分。这样,在李干成的领导下,淮涟第二中心县委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纯洁了组织,使党的各级组织成为团结人民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全国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后,苏北根据地新四军主力攻克盐城及周边地区,淮涟地区军民也进入反攻的新阶段。为进一步巩固解放区,转入全面大反攻,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李干成带领淮涟军民积极支援淮海战役,并随同部队进入苏州,出任苏州行政区首任专员,全力做好支前工作,为解放大上海、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出任华中行政办事处民教处长

1947年冬,为了统一和加强华中地区党政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工作委员会(简称华中工委)。

同年11月,华中工委在射阳县成立,同时亦成立行政机构﹣﹣华中行政办事处,下设民教、公安、财粮等处,李干成任民教处长。

二、组织群众战春荒

1948年二、三月份,华中地区发生了较大范围的严重春荒,整个华中地区有数十万灾民,淮海地区尤为严重。

1948年3月底,华中工委作出《关于生产救灾的决定》,要求华中全党必须竭尽全力,救济灾民,并发动灾民生产自救。要求各级党委要建立救灾委员会,亲自抓好这项工作。李干成根据华中工委和华中行政办事处的指示精神,多次深入到华中各区,细致调查,处理各种棘手问题,保障灾民的生活和生产。

华中工委的文件下发后不久,李干成即到涟水参加了紧急召开的县委扩大会议。当时由于大批灌云灾民流入涟水,有人提出阻止流入。李干成批评了这一不负责的言论,明确指出不能阻止灾民流入,要尽力给予照顾,不能饿死一个人!他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带头生产自救,并鼓励富裕人家开展献粮立功运动。由于措施得力,涟水灾情得到好转。然后,他又深入到淮阴、沭阳等地了解生产救灾工作,要求把救灾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党政军各级机关及脱产人员,在春耕期间必须全力帮助当地群众,不得随意动用民力,帮助灾民渡过生产难关。在华中工委和华中行政办事处的领导下,涟水县的生产救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至1948年夏秋以后,基本解脱灾情,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三、支援淮海战役

1948年冬,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在华中地区打响后,华中工委、苏北军区和华中行政办事处联合发布《支前总动员令》,号召华中党政军民立即行动起来,支援淮海战役。华中工委成立淮海战役华中支前司令部,贺希明任司令员,曹获秋任政委,李干成任副政委,统一领导苏北和江淮两个区的支前工作。接着,华中工委和华中支前司令部召开淮海战役后勤保障会议,研究制定派出民工和调度粮食的计划,并立即组织实施。在淮海战役中,苏北解放区共组织担架1.5万副,大小车8.25万辆,牲畜1.8万头,船3400条,出动支前民工175万人,供应粮食5773万斤,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

在支前司令部,李干成等人每天日夜不断地接到催粮、催民工、催运送的电报与筹运粮食、军需物资的命令,每件事都要争分夺秒、当机立断,紧张程度不亚于前线指挥所。

不久,华中支前司令部进驻睢宁县西宋楼,并在黄村设立前方办事处,万金培担任主任,李干成担任副主任,负责与前方各部队联系前线粮食供应、民工调度及战区民工动员与粮食筹措等具体工作。

由于淮海战役规模空前,后勤支前有两个问题急需解决,即粮食及有关供应问题和民力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1948年12月下旬,李干成等人作为华中代表参加了在徐州召开的联合支前会议。会议决定,在部队行进时,李干成与万金培以一万辆小车带100万斤粮食随军前行。随后,李于成投身到了紧张的支前工作中去。但是在工作中出现了民力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1949年初,李干成亲自到前委商谈东南线粮食柴草供应,反映一天需要30多万斤,运力却只能保证25万斤。最后决定前方办事处西迁萧宿地区,这样民力问题才得到较好的解决。全华中地区,在淮海战役中共动员民工107万人,其中随军民工25.5万人,担架1.5万多副,小车8万辆,供应粮食1.1亿斤,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大力支持。

四、出任苏州行政区首任专员

1949年1月31日,在北平原国民党守军撤离市区后,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战役胜利结束。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大大加快。根据全国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党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华东局积极做好渡江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要求华中工委以党政军机关为基础,组建苏南区党政军领导班子,准备接管苏南新区。3月,华中工委决定渡江后,派李干成等去苏州开展工作。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27日,苏州解放,李干成随同部队进入苏州,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

29日,苏南行政公署宣布决定:划苏州市及吴县、常熟、昆山、吴江、太仓五县为苏州行政区,成立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李干成任专员,张维兹任副专员。

4月30日,编号为苏州专署政字第一号,以李、张两人署名签发的《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布告》就出现在苏州地区的大街小巷和乡村要道。这个第一号布告以无可抗拒的权威宣告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州专署的诞生,苏州从此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李干成从到任至1952年2月调离,在苏州度过了解放初期两年多不平凡的岁月。他在担任苏州专署专员的同时,还担任苏州市军管会委员、中共苏州地委常委,一度兼任苏州行政区人民法院院长、中共苏州地委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等党政要职。这一时期是新旧社会变革的艰难时期,新政权的党政工作处于初创阶段,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繁重。李干成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苏州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苏州市军管会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各按系统、整套接收、原封不动、逐步改造"的方针,各系统开始对原国民党党政机关、官僚资本企业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进行接收接管。李干成主要负责领导国民党各级党政机关的接管。在接管工作过程中,针对一些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及地痞流氓暗自捣乱,甚至打着军管会旗号,冒充接管人员进行假接收的情况,李干成签署公署布告,指出,"匪伪遗存之各种公共建筑、资财、仓库、战犯房屋、树木等,解放以后均属人民财富",当归人民政府接收,"如有怙恶不悛,企图隐匿,或继续搬用与盗窃者,一经查明属实",严惩不贷。布告的发布,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维护了接管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李干成等人的领导下,整个接管过程中,我方接管人员自觉正确执行党的接管政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面对大量钱财物资,毫不动心,始终做到不占分毫,涓滴归公。同时加强对旧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置安排旧人员,实行边接收边管理,从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拥护和接管对象的普遍配合。这种清正廉洁的作风,和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的"劫收"、"五子登科"等腐败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赢得苏州民众和旧机构人员的交口赞誉和衷心拥护。

在军管会的有力领导下,苏州的接管工作到1949年5月底6月初便宣告胜利结束。通过接管和接收,新成立的地市、县级政权机关人员得到充实,机构进一步健全,基层各区、乡镇建党建政工作也都及时开展起来。9月底至10月中旬,苏州各地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苏州各市、县共推选各界人民代表1349人,人代会成为党和政府贯彻各项政策和开展工作最有效的形式,代表们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帮手。当时李干成与其他同志为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所做的工作,在苏州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接管工作完成不久,苏州地区就经历了一场百年未遇的自然灾害。1949年六七月间,苏州地区连续阴雨20多天,长江水位陡涨,暴发了特大洪涝灾害,被淹农田达93.9万亩。7月10日,地委、专署发出《关于防汛工作的紧急指示》。《指示》要求各级党政军负责同志必须亲去江边或湖岸深入检查督促,应将防汛修堤护堤工作作为当前党政军民最紧急、最主要的任务;要广泛发动群众,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用一切办法解决群众抢险中的各种困难;并严责各级组织,切实负责,加强领导,如有抢险不力而发生决堤事件,必将严究责任。

7月13日,苏州专署成立防汛救灾委员会,委员会由苏州各有关部门和受灾地区的党政负责人22人组成,由李干成任主任委员。李干成不辞辛劳深入灾区第一线,跋涉在泥泞的水乡查看灾情,召开防汛现场会具体部署救灾。防汛救灾委员会及时发布紧急救灾号召,提出"互助互济"、"一季没收,一年没吃,救灾齐动手"等口号,坚定人民群众防汛救灾的信心。各地纷纷发动社会力量,成立各级救灾组织,开展积极有效的各项救灾工作。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80%以上农田经抢救而脱险。

7月24日,苏州地区又遭到持续20余小时的特大台风的袭击。灾情以沿太湖及长江边最为严重,造成比上一次更大的灾害。被淹农田达210万亩,倒塌民房3万多间,溺亡民众3000多人。吴江城厢、平望两区沿太湖东岸80余圩子全部没顶,苏嘉公路以西与太湖已连成一片,吴县的东山、西山、木渎、黄埭等区洪水最深的地方达5尺。太仓与常熟江堤多处被台风刮起的大浪冲垮。有的受灾群众悲观失望,一些基层干部因第一次抢险已筋疲力尽,又一次刮来的飓风使救灾信心受到打击。地委发出紧急指示,强调抢险救灾是全区的中心紧急任务,其他一切工作均须服从于这一工作去进行。

月28日,李干成在《新苏州报》发表号召救灾的重要讲话。他代表专署表达了对人民的极大关怀,并对政府领导群众救灾的具体办法进行了阐述,讲话强调指出,当前战胜水灾的关键,是确立干部群众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具体必须抓好两大紧急任务:一是关心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问题。对没有脱险的被淹灾民,应立即组织船只前往营救;对流离失所的灾民,应全力收容妥善安置;对不幸在大水中丧失生命的灾民应尽快打捞尸体迅速掩埋;对漂浮散失的财物,应设法打捞送还原主,不允许有乘机发财的恶劣行为。二是为防止灾情扩大,必须迅速组织做好堵口修堤、疏源排水等抢救工作。各级干部要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互助互济,战胜水灾。30日,地委召集所属机关干部召开抢险救灾动员大会,号召全体干部要更紧密地和群众一起为战胜水灾而斗争。同日,李干成召集防汛救灾委员会成员在专署举行会议,会议要求各地一方面大力抢修堤圩围岸以防秋汛,尽一切力量加紧抢救所有可能救出的农田;另一方面大力组织宣传劝募,救济灾民。面对百年少遇的自然灾害,李干成和苏州各级党政干部带领群众日夜奋战在救灾第一线。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万众一心艰难的救灾斗争,有效地减少了这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灾区社会稳定,灾民生活得到基本保证,各地生产逐渐步入正常轨道。

10月19日,作为出席苏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苏州代表团团长李干成,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全体代表就苏州地区的救灾工作做了具体汇报。苏州抢险救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使共产党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威信得到很大的提高,也让广大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五、全力做好支前工作

苏州解放后,解放军随即挥师东进,上海战役就要打响,第三野战军以粟裕为首长的上海战役指挥部就设在苏州城区。上海解放后大军还要继续南下。与上海相邻作为新解放区的苏州承担着重要和浩繁的支前任务。在苏州专署1949年的工作总结中,支前工作被列为仅次于接管的第二重要的工作。李干成和地委、专署的一班人从全中国解放事业的大局出发,紧紧依靠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积极做好解放大上海、解放全中国的支前工作。

首先,是前线及南下部队的军需物资大部分必须经苏州转运或由苏州地区供应。苏州地区需要负责本地党政军主力30余万人、战马9000余匹的给养。上海解放后,还要继续支援南下大军的粮草供应及后方勤务工作。苏州地区在上海战役中动员的轮船、民船共5800余条,解放后数月内筹粮5150多万斤,至6月中旬先后动用用于运输粮草、修桥筑路、转运伤病员以及俘虏的民工共计68882人。各县、区在解放军南下主要交通线上都组织了随军供应站,或利用原本的粮行、草行、米厂、面粉厂代收代发点作为临时供应站,还动员了大量车、船随时听候调遣供运输粮草、弹药、医疗用品及人员之用。

其次,是修桥筑路,保证交通线的通畅。由于国民党部队逃跑时的破坏和敌机的轰炸,苏州地区的路、桥遭到严重损毁,为了解放战争的需要必须及时修复。为此,地委、专署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协助部队日夜施工,指战员和民工风餐露宿,任凭敌机狂轰滥炸都不停工。自5月10日至6月12日,经全力抢修完全恢复了锡沪、苏嘉公路交通,计修复桥76座、182孔,公路61.8华里,动员技工32632人。不久,苏锡、苏昆、苏太、锡常、常太、太浏、苏嘉、湖苏常等公路相继修竣,确保军民顺利通行。

1949年7月起,地委、专署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开展了夏征和秋征工作。李干成在专署召开的征粮工作会议上,根据苏南行政公署所颁布的征收公粮公草暂行办法,全面部署苏州地区的夏征工作。会议首先是提高对征粮工作的认识。为彻底推翻反动统治,解放大军须继续南下,战时负担不可能大幅度减轻。征粮工作在军民兼顾的原则下,既要确保支前粮草任务胜利完成,又要深切体谅人民疾苦,关心群众生活。专署要求各地通过召开区乡干部会、各界人民代表会、农代会等各种会议,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和动员。对于少地之贫苦农民、无劳动力之烈、军属及鳏寡孤独生活确系困难者,要酌情减免;凡遭受兵灾、天灾严重的农户和地区,亦可酌情减免。

在苏州遭受严重水灾和台风灾害后,地委、专署立即发出《关于夏征工作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指示》。《指示》要求适当地对夏征任务进行缓征和减免,同时明确废除旧的苛捐杂税的规定:"夏季征收除政府明令公布之粮赋公草外,凡过去伪政府之实征借征公粮积谷及其各种名目之附加摊派等一概废除,并禁止旧粮警催征吏再向群众索征送达费、出乡费、脚销费等任何费用。"由于切实做好工作,农民群众在提高觉悟的基础上,踊跃交售公粮。至9月4日夏征结束,计征得粮食7993万斤,超过原定任务313万斤。秋征于12月上旬开征,至12月底已完成征收秋粮39448万余斤,超过苏南行政公署分配任务数的6.86%。

苏州地区在解放之初生产尚未完全恢复,人民生活还很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解放大上海、解放全中国,苏州人民公而忘私、顾全大局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在完成全国支前工作中,李干成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劳,同样令人敬仰。无容置疑的是,李干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严谨踏实、勤奋廉洁的工作作风,勇于负责、以身作则的领导风范,将永远激励苏北人民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并成为推动苏北乃至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

0 阅读:18

玫瑰有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