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上洛”为何只用了半个月就成功了?

张博涛的笔记 2023-04-05 14:18:42

看过日本战国时代历史的人都一定非常熟悉织田信长这个人,他是真正实现日本统一的人,还是在战国时代中唯一一个实现上洛的人。上洛在日本战国时代可谓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政治标志,它是指的大名夺取京都,成为控制天下的代理人。

尽管夺取了京都也不能说就实现了统一,可这却是迈向统一的关键一步,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步,所以织田信长在夺下京都后,便树立了自己的政治合法性,从而更有利于他接下来的战略部署。既然上洛如此重要,那么纵观日本战国时代历史为何仅有织田信长一人成功了呢?

其实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的角度来看,织田信长都不是所有大名中最强的一个,所以如果按实力排序,织田信长是不可能完成上洛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织田信长成为日本战国历史中唯一完成上洛的大名呢?

一、地理优势成为了先天条件

在日本战国时代实现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能用半月时间就完成了不少大名一生都难以完成的梦想,这就是上洛。上洛内容非常简单,就是控制和占领京都就可以了,不过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内容,无数大名奋斗一生也没有能够完成。

于是这让上洛成为了无数大名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梦想,就是这样一个梦想,织田信长利用精心谋划,仅仅半个月就实现了上洛,这让织田信长的一个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织田信长的地理优势。

打开地图仔细观摩后会发现,织田信长的领地是距离京都最近的,同时附近也没有什么有实力的大名,所以这无疑为织田信长实现上洛奠定了基础。

距离近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不过这还需要织田信长有能力守得住京都才行,毕竟当时有实力的大名不在少数,曾经的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等人都是在上洛的过程中遇到无数困难,最终只能落的终身遗憾了。

织田信长为了实现上洛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准备,第一就是精兵倾巢而出,镇守京都,防止京都出现易手,另外在自己的领地上则是退守城池,以精兵固守城池的办法,先守住自己的领地,于是他这两样安排,既防止了京都的易手,又让自己的领地名义上还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

所以织田信长很快凭借着地理优势实现了上洛,完成了无数枭雄没能完成的一个梦想,可见织田信长是充分利用了自己这个优势的。

二、充分利用了外交上的策略

有了地理上的优势之外,织田信长为了实现上洛可谓是下了血本,这也是以往的大名所不敢付出的代价。在外交上,织田信长与浅井家族宣布结盟,同时还取得了过去足利幕府的直系后人足利义昭的支持,所以他出师京都可谓是名正言顺,这自然让不少反对他的大名丧失了主动地位。

外交上做得很成功,织田信长也是信心倍增,不过真正能让织田信长取得胜利的还是织田信长为上洛筹备的六万精锐兵力。

日本战国时代,普通的一场战争双方投入兵力都不足一万人,这让织田信长突然出动六万人出师京都,几乎成了无人可挡的部队,所以在织田信长出师京都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特别像样的抵抗,可谓是轻松地实现了上洛。

投入了六万余人的兵力后,令织田信长最为担忧的还是当在最前面的六角家族以及松永久秀两个实力派。此后在织田信长实现上洛的过程中,这两个实力派果然成为了织田信长最为强大的敌人。

两家出动兵力也有近三万人,尽管与织田信长出动的兵力还有一定差距,可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麻烦。织田信长在遭遇阻击后,果断调整了战术,利用声东击西,一方面拖延敌军,另一方面则派出精锐部队首先控制京都,实现上洛。

战术上的成功,让织田信长还在指挥正面作战的情况下就达到了战略目的,实现了战略上的胜利。毕竟大军扑向京都,其战略意义几乎是世人皆知的,这也难免引发了其他大名在过程中的阻挠。

对于一些曾经打算实现上洛而失败的大名来说,此时就是最好的报仇机会,所以像今川氏集团就出动了不少兵力,打算合围织田信长进攻京都的部队。

面对其他大名合围过来的部队,与织田信长结盟的浅井家族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阻击了不少大名合围过来的部队,还及时传达了军事情报,让织田信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从这里也能看出织田信长在当时的外交工作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加上战术改变到位,所以这让织田信长顺利地攻占了京都,完成了上洛。对比此前武田信玄以及今川义元在完成上洛时所做出的表现,可以看出织田信长在战略准备工作上已经做到了滴水不漏。

三、灵活改变在战略进攻时的战术

获得了足利义昭的授喻后,织田信长在完成上洛的过程中可谓是依旧困难重重,这让他在战略进攻的过程中,战略战术就成为了他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了。

为了能够顺利夺取京都,有六万余人兵力的织田信长也尽量选择走了结盟盟友的领地路线,规避与对手的正面作战,同时十分注意部队的休养生息,做到了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这让织田信长后来虽然遭遇阻击,可能迅速组织部队以雷霆之势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六万余人的部队在遭遇阻击时尽管非常占优势,还迅速击溃了敌军,可什么时候分兵就考验织田信长的战略选择了,于是他在关键一战的分兵,让他奠定了战略进攻中胜利的基础。

这样织田信长在充分掌握战略优势的情况下依旧不予轻敌,灵活地改变战术,在战略进攻中始终保持了压倒性优势。通过总结这几点也不难看出织田信长为什么能够在上洛中取得胜利,这也是其他大名在攻占京都的过程中所欠缺的,总的来说织田信长能够完成上洛还是自身优势与实力上的完美结合的结果。

取得攻占京都的战果后,织田信长在巩固战果上也做的十分到位,毕竟上洛是每一个大名都想要完成的政治愿望,如今实力派织田信长做到了,自然会引发很多大名的不满,于是他在此后的做法就非常考验这个人的智慧了。

为了避免自己落入被动的局面中,织田信长可谓是做了不少在外交上的准备,例如利用足利义昭来发出声明,公平分配战果。同时保持不少实力派大名的权威,这让织田信长的做法得到了认可,自然也就树立了权威,这为织田信长日后逐步实现统一日本奠定了基础,可见成功的背后无不是体现在各种关键的细节之上。

织田信长之所以能成为日本战国时代唯一一个完成上洛的大名,其背后既有先天优势,也有自身战略部署周密的原因。从整体上来看,织田信长有着卓越的战略眼光,在外交和军事上做出了充分的战略准备,这为上洛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同时织田信长在完成上洛后,对京都的管理和其他大名的安抚都做得十分到位,因此他在巩固自己的既有战果上也做得非常积极,这也看出织田信长能成为日本战国时代诸多大名中的胜利者可谓不是没有道理的。

3 阅读:932
评论列表
  • 2023-04-28 12:53

    一辈子都是靠运气打仗的家伙。就和日本仔一样,天天赌国运,输一次就完蛋!

  • 2023-05-01 23:32

    也许“上洛”并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得瑟]顺便说一下,谦信“上洛”也没费多大劲[呲牙笑]

    用户14xxx06 回复: 一点一横长
    我觉得,日本那个特殊型封建的分封社会,可以不用占全国土地,甚至只有一隅之地都可以。带上军队,到京都去树立威望,觐见天皇,获得认可。权威够的话,可以取代幕府将军,获得地位,以此来震慑诸大名,要求大名们服从或接受自己的统治或半统治地位。若权威不够,就是尊将军,以名义二把手实际一把手的身份发号施令……总之,上洛的实质我觉得就是为了天下必须走出的一步,此为主动上洛。至于那些小大名们被要求上洛来服从自己,属于被动上洛,完全可忽略不计。
    一点一横长 回复:
    其实你还是没有搞懂“上洛”的真正意思,搞懂了就不会说什么占领土地的话了
  • 2023-05-07 22:19

    关于“上洛”的一些解释(二):这套“领主在京”的制度也就是“三管四职”的由来。而领主在京家里怎么办?哪就找人代替领主打理,这也就是“守护代”的由来。而一些大的领主比如“管领”等一个在京还是忙不过来,就把在家的一些有能力势力的“守护代”也喊到京里~(比如,细川家在担任“管领”的时候,本身实力有所下降,所拿出来的军队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哪里让家里当时比较有实力能拿出足够军队的三好家来京~“上洛”~开协助细川处理事物)这样的情况下就又出现了,在实际领地的“守护代代”或者有实力的家臣实际控制领地的情况。这种“领主在京”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足利幕府”中后期。由于当时绝大多数非将军领地就在“三管四职”手中,哪实际“在京”也就那么些人,而且随着将军控制力的下降,其它领主也就不“在京”奉职了~其实就是来了也没人家“三管四职”在京的军队多也就打个酱油配合一下。所以当时日本人把这种去京城完成幕府“守护在京奉公”的行为借用了一个汉语“上洛”来形容。

  • 2023-05-07 22:49

    关于“上洛”的一些解释(后记):回到“织田上洛”。又涉及到其它一些问题~就是过去日本政府(包括天皇时期和幕府时期)对现代版图下的日本到底能实际控制的区域有多大。由于“织田”连“守护代”都不算,而且其掌控的领地也远离“幕府”实际控制的区域,加之“幕府”后期很多守护已经不实行“守护在京奉公”所以“织田家”是不会有“上洛”的大义的~想,连资格都没有,去了不是叫“上洛”叫“造反”!后来,“织田”控制了“美浓国”后,“美浓国”离京绞进,已经进入了“幕府”可以直接影响的区域了。所以才有将军足利义昭没有得到朝仓家支持打到三好家后去接近“美浓”~“织田”的情况。其结果就是将军承认“织田”的守护地位,也就是“织田下克上”~“下克上”也不是随便叫的,造反是造反,“下克上”是“下克上”~而“织田”有了守护的地位后就有了“在京奉公”的义务,就有了“上洛”的名份。当时,将军实力下降但是大义的名份还在。除了“三好”家其它人只是不听令将军,而且时而和“幕府”有战斗,但是不敢明着反对将军的,不然将军开始也会找朝仓等人。所以,“织田”“上洛”是奉将军令去京城公干~打倒三好家,这些人是不会阻挡信长的,阻挡就是跟将军对着干

  • 2023-04-27 21:04

    战略大师[点赞]

    用户13xxx06 回复:
    有个屁的战略!在还没完全站稳的情况下就和幕府翻脸。没有和盟友沟通好就擅自打盟友的盟友。为了一时之气把敌人的敌人也得罪了。还没成功就杀驴卸磨搞得手下人人自危!
  • 2023-05-01 10:56

    倭族学校滚出中国

  • 2023-05-05 00:05

    还是在战国时代中唯一一个实现上洛的人。……多读书,信长夺得京都控制权的三好家难道是本地人?

  • 2023-05-07 23:00

    关于“上洛”的一些解释(后记2):“大义”上只要你不想明着反对“幕府”那就没有理由阻止“织田上洛”私下“天下苦三好家久以”大家也希望有个出头鸟来干三好家,所以无论“公”“私”“织田”“上洛”路上的这些势力是不会阻挡“织田”的而且还要“奉将军令”协助“织田在京公干”出兵发三好家,这就是“上洛”的真正含义和“织田”为什么会这么快就完成“上洛”的原因。~同理,去套用“上衫上洛”也一样~只是细节也所不同,有机会聊细节。(这些只是大概,想让大家了解什么是“上洛”,具体一些说法,叫法和具体人,事有待商榷,我手头上也没相信资料也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明白意思就行不要细究[呲牙笑])

  • 2023-04-29 18:55

    文章狗屁不通,织田上洛成功是因为三好长庆死了,三好三人众和松永杀了将军。

    一点一横长 回复:
    “上洛”不是文章里说的那个意思。只是“上洛”后可能会带来这些利益。谦信也上洛过
  • 2023-05-03 15:41

    织田信长强就强在前期建立了职业军人!后期完全是经济碾压!政治和个人魅力上一塌糊涂!

  • 2023-05-07 22:02

    关于“上洛”的一些解释(一)首先,不能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去思考古人的事情,第二不能以上帝视角去看待过去人的行为,第三,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会完全相同,可能会有像似得地方但细节上也有不同。因为过去日本是学习中国的所以很多事情名词都借用汉词“洛”指的是洛阳这里代指京城的意思,“上”是尊重的说法,就如同“上京赶考”。“上洛”如同“上京”哪“赶考”就是目的。过去官爵去首都无非两大目的,一,复职,二,朝供。具体就不细说了。日本也是借用这个词,就是有官爵的人去京城公干叫“上洛”。哪这个“公干”具体是什么?那就要看当时的日本具体的情况。当时是天皇领导下授权“征夷大将军”开府管理日本。将军在管理日本的时候,不可能一个人就能行,还要手下人的帮忙。而且防止手下人在领地内有“小动作”就设计了一套“管领在京”的制度(后世的德川幕府也采取了类似其它一套方式)。让领主在京(并且住军)协助将军管理政务并且用自己带领的军队协助将军讨伐“不庭”用中国话说就是“奉将军令以讨不庭”。

  • 2023-07-02 14:31

    织田能上洛成功,1.自身实力:有尾张美浓两个大国;2.地理位置:东部东海道有盟友德川家康挡着,北部山区南部大海,只用攻打西部,又结亲上洛必经之处近江的浅井家。3.占据名分:上洛是将军邀请的

张博涛的笔记

简介:放他三千裘马,唯贪我三枕黄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