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大骂“胯夫害我,必死于妇人之手”

老畅 2023-12-14 19:31:18

公元前203年,齐国临淄王宫。汉使郦食其说降了齐王田广,连日来齐王置酒高会,齐国君臣谀词如潮。郦食其自以为有下齐之功,轻捻胡须,怡然自得。忽有人来报:“韩信率人马离赵,已过黄河,兵逼临淄。”齐王大惊,急召田横等商议。郦食其不以为然说到:“我奉汉王之命前来,今韩信背约,复起攻齐,非惟卖臣,实欺汉也。待我修书说明,其兵自退”。差人出城,径投汉营来。不久差人回城回到:“汉军未接到汉王命令,不知道郦大夫说降齐国之事。”郦食其闻听大惊失色,骂道:“胯下之徒故意害我,将来必定死于妇人之手。”齐王大怒,命人于城头设油锅,拿住郦食其,撞入油锅烹之。

图片来自网络    齐王烹杀郦食其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胯下之徒”说的是韩信少时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刀带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209年22岁的韩信投奔项梁。项梁战死,追随项羽,多次献计于项羽,项羽不从。三年后即公元前206年投奔刘邦。据说在汉军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刘邦。刘邦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应该在这里韩信结识了萧何并多次交谈,萧何十分赏识他,多次举荐他,但刘邦不能用,直到上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才引起刘邦的重视。从此韩信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军事生涯,短短四年多时间他完成了一生的使命。

图片来自网络    萧何月下准韩信

刘邦在汉中筑拜将台,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夺取三秦。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很快占取了关中。韩信先后平定了魏国,背水一战击败代、赵。又北上降服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图片来自网络

韩信的一生只有短短35年,25岁以前基本是混日子,30岁以后基本上也是混日子,真正属于他天才发挥的时间仅仅四年多,耀眼的辉煌掩盖了他身上的神秘,凄惨的结局令人惋惜,难以挑起追根究底的兴致。比如他的军事天才来自于何处?他师承何人?他少时家境贫困,平民家庭,又是如何识字且博览群书的?他命运转变在于遇到了滕公夏侯婴,十三人被斩首,何以独留他一人,偏偏之后他就如流星一般腾空而起?吕后为何非要杀他而后快?好像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导这一切(如果35岁没有被杀,估计就是现在穿越小说主角的设定)。他应该不是淮阴本地人,不然《史记》中会有他家族记载。从他出现就没有父亲,父亲的名讳他从没提过;“太史公曰:吾入淮阴,淮阴人为余言”。太史公去过淮阴,但淮阴人只说“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显然淮阴人也不知韩信的来历。他能与张良一起整兵书,学识不凡是肯定的。私心暗猜韩信应该也是某个诸侯国的将门世家,家学渊源。

不猜了,人的命运起伏不定,有偶然,有必然,毕竟都成为历史,只是想到韩信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暂的年华为中华留下璀璨的民族文化,启迪后人至今,并将一代一代传承,不免慨叹。

有人说韩信死于吕后之手,刘邦不知情,怎么可能呢?太史公《史记》明确记载“见信死,且喜且怜之”。杀心毕露。

0 阅读:1

老畅

简介:从历史看现实 以现实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