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4500字。
白居易流传至今三千多首诗,其中名篇无数。
尤其他的两部长篇诗,更是直接奠定了他“唐朝三大诗人”的地位。
正如唐宣宗李忱有诗评价白居易一生: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一篇连“胡儿”都能唱的“琵琶篇”,千百年来,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
这首《琵琶行》,也是白居易从“达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人生转折。
一、创作背景: 从“达济天下”到“独善其身”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曾令唐宪宗很不愉快。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朝中权贵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这件事,变成了白居易从“达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折点。
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歌妓,听罢一曲,有感于怀,创作了千古名篇叙事长诗《琵琶行》。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篇《琵琶行》,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唤起了千古以来无数人的共鸣。
图1 荻花秋瑟瑟
二、黯然深沉,茫茫孤寂《琵琶行》第一句话就奠定了全文茫茫孤寂的氛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离别本来就是悲伤的,再加上深秋之夜,秋风萧瑟,芦苇遍地,更增别离之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最后分开的时候,江水茫茫,一月映江,满是凄凉。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阵如泣如诉的琵琶声过后,是短暂的沉寂。这阵短暂的沉寂,更增忧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曲过后,左右无声,每个人都沉浸在刚才的琵琶声中,大家静静地想着心事,大地都沉默了,只有冷清的大江中明月的倒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诗人被从长安贬谪到浔阳,病卧此地。这里地处低洼荒僻,一年四季只能听到杜鹃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这是何等的凄凉。
全诗从第一句开始,就笼罩上了一层凄冷的氛围,中间在描述听琵琶的过程中,忙里偷闲,夹杂了以上对周边场景的描写,全诗黯然深沉,无边无际的茫茫孤寂。
图2 茫茫江浸月
三、明暗交织,余音袅袅《琵琶行》全诗六百一十六字,按照情节可以大概分为四段。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第一段。这一段交代了全诗的地点,场景和氛围。
更重要的是,这一段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足够的铺垫,可谓欲扬先抑,一波三折。
先是朋友深秋送别,江水茫茫,芦苇片片,说不出的萧瑟落寞,此时此境,反衬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为深秋的萧瑟加上“无管弦”的不足,因而“醉不成欢惨将别”,此时的铺垫已经十足,又加上“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凄凉感,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可谓欲扬先抑,做足了铺垫。
此时,本来已经做足了铺垫,女主人公琵琶女已经是“千呼万唤”了。但想见到琵琶女还不那么容易,还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而这样的“千呼万唤始出来”,还得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一波三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埋伏下了深深的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是第二段,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及其弹奏的琵琶曲,巧妙而深沉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
第二段是暗线,是侧面描写。
琵琶女正面出场后,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试音,刚一试音,就“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同时也为下文琵琶女高超的琴艺作了铺垫。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情形。其中既有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也有“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后边的十四句,就是正面描写琵琶女高超的琴艺。
用文字描绘音乐,尤其描绘一场高明的音乐,何其困难。更何况此中还夹杂了演奏者复杂的心理。
所以,诗中运用了大量正面的生动比喻和侧面的烘托。
“大弦嘈嘈如急雨”和“小弦切切如私语”,用“嘈嘈”和“切切”两个叠字词摹声,紧接着又用“如急雨”和“如私语”形象化具象化。
在“如急雨”和“如私语”的基础上,又“嘈嘈切切错杂弹”,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到底是什么感觉?诗人马上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于是,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真是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旋律的变化,必然引发意境的转变。诗中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间关”轻快流利,好像“莺语花底”,用视觉来描写听觉之美。转而又有“幽咽”之声,这种声音好像“泉流冰下”,这是用听觉来比喻听觉的冷涩。
紧接着由“冷涩”到“凝绝”,这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正当大家觉得演奏结束的时候,突然 “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凝绝”的暗流瞬间推向了高潮。刚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
此时,一曲终了,回肠荡气、惊心动魄。此时天地无声,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三段,是琵琶女自述身世,一波三折,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
第三段是明线,正面叙述了琵琶女波折凄惨的人生境遇。
琵琶女“沉吟”是她的表情特写,应该是诗人或者他的朋友正在询问。
琵琶女一开始欲说还休,然后“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后,她克服矛盾,最终一吐为快。
紧接着“自言”以下,就是琵琶女自述的人生遭遇。
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述说了琵琶女从艺成,名声大噪,红极一时到如今老来孤独凄凉的半生遭遇。
这一段自述加上前一段的暗线,完善了琵琶女的形象,生动真实的基础上,还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歌女们的悲惨命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是第四段,正面描写了诗人的悲伤遭遇和深沉的感慨,并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抒发了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第四段是明线,是诗人身世遭遇和情感的正面描写。
一曲琵琶曲加上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引发了诗人强烈的共鸣。于是,诗人开始正面描写自己的遭遇和情感。
诗人满怀“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进入官场之后,由于要求革除暴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非常沉痛,让他对官场产生了强烈的情绪,也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了变化。
送友归去,本来已经是雪上加霜,琵琶女的哀怨的乐曲,深深的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让他已经深入到强烈的共鸣之中。
再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
于是,诗人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也点出了全诗的主题。
同病相怜,同声相应,让诗人感慨之后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诗人从小刻苦读书,三十岁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一直升到左拾遗。在此期间,诗人认为自己受到皇帝赏识,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却不料,自己的正直言事早已触犯了皇上和一些权贵,终于被贬出长安,病卧浔阳江边,饱受冷落孤寂之苦。这种人生起落与琵琶女自述的身世何其相似,因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诗人的诉说,也让琵琶女共情不已,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让诗人泪湿青衫。
全诗两条人生故事线明暗交织,虚实结合,情节波澜起伏,让人只觉得余音袅袅,意犹未尽,不尽的感慨。
四、人生无常,意在诗外《琵琶行》全诗的主题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其实,诗中还透露出人生无常的感慨。当然,这种感慨在诗外。
诗人和琵琶女一样,遭遇了从兴盛到没落的人生大起大落,相遇之际,两人都是处于人生低谷。
相同的境遇,让诗人强烈共鸣之外,也透露出人生无常的无奈。
而且,在诗中,诗人没有释怀。
唐汝询在《唐诗解》评价道:“《连昌》纪事,《琵琶》叙情,《长恨》讽刺,并长篇之胜,而高、李弗录。余采而笺释之,俾学者有所观法焉。”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道:“写同病相怜之意,恻恻动人。”
史承豫在《唐贤小三昧集》评价道:“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凄婉激昂,声能引泣。”
严元照在《蕙櫋杂记》评价道:“予向读吴梅村《琵琶行》,喜其淋离顿挫,谓胜白文公《琵琶行》,久而知其谬也。白诗开手便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此直叙法也。吴诗先将琵琶铺陈一段,便成空套。”
图3 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