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峰的十首五言绝句,道尽天地寥廓,人间沧桑

呵呵呵文化 2024-12-10 14:52:45

本文约6100字。

五言绝句源于汉代乐府,比七律、七绝起源都要早得多。

五绝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最终定型成熟于唐代。跟古体诗、七绝和七律相比,五绝体型最小,却往往因小见大。

初唐时期的五绝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起点很高,很多大家都有佳作。

盛唐时期的五绝蔚为大观,涌出了王维、孟浩然、李白等五绝大家,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中晚唐时期,五言绝句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终为七绝和七律所逐渐取代压制,呈现出逐渐势微的局面。

张谦宜评价五绝“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可见五绝之难。

时光已经静静地流过千年,今日回头再看,这些诗句穿越山河,流过心间,道尽了天地寥廓,人生悲欢……

一、《登鹳雀楼》古今五绝第一

“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公元722年(开元十年),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这一年,他与衡水县令李涤之第三女李氏结婚。

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远眺白云天上,近观黄河东来,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雀楼》称得上是意境恢宏,跨越千秋万里之作。

前两句是空间上的无尽。“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天地间一轮落日在一望无际的群山中冉冉西沉,群山万壑之下黄河奔腾咆哮,在看不到的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十个字,高度概括了眼前的万里河山,可谓是咫尺万里。

后两句是人生境界的无尽。

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了如此境界,如何能够更进一步?追求更高的境界?

诗人告诉我们答案,追求境界永无止境,人生的高度也是永无止境,只要不停地“更上一层楼”。

一句话,把整首诗引入更高的境界,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李颀在《古今诗话》评价道:“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胡应麟在《诗薮》评价道:“对结者须意尽,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着一语不得乃可。”

图1 登鹳雀楼

二、《相思》家喻户晓的神作

“王维‘红豆生南国’、王之涣‘杨柳东门树’、李白‘天下伤心处’,皆直举胸臆,不假雕锼,袓帐离筵,听之惘惘,二十字移情固至此哉!”——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写下这首《相思》送给他的好友李龟年,此诗又叫做《江上赠李龟年》。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这首《相思》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神作。

唐代范摅在《云溪友议‧云中命》记载:“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屍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伶官:张野狐觱栗,雷海清琵琶,李龟年唱歌,公孙大娘舞剑。初,上自击羯鼓,而不好弹琴,言其不俊也。又宁王吹箫,薛王弹琵琶,皆至精妙,共为乐焉。唯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多彩撷,此物最相思。’又:‘清风朗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鴈来时数附书。’

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以左耳微暖,妻子未忍殡殓,经四日乃苏,曰:‘我遇二妃,令教侍女兰苕唱祓禊毕,放还。’且言主人即复长安,而有中兴之主也……”

记载中,王维的这首《相思》经李龟年一唱之下,满座惨然,遥望长安而泪下。这首《相思》伴随着李龟年的脚步,唱遍了大江南北,也流传遍了神州大地,家喻户晓,妇孺兼知。

《红豆》借物而寄相思,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王文濡在《唐诗评注读本》评价道:“睹物思人,恒情所有,况红豆本名相思,‘愿君多采撷’者,即谆嘱无忘故人之意。”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评价道:“红豆号相思子,故愿君采撷,以增其别后感情,犹郭元振诗,以同心花见殷勤之意。”

图2 红豆生南国

三、《江雪》千年寒意

“此诗读之便有寒意,故古今传诵不绝。”——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本篇是借雪景抒情的千古名篇。

唐顺宗年间,柳宗元被贬谪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谪居十年期间(公元805-815年),实际是柳宗元被软禁的十年。

这十年是柳宗元从辉煌到低谷的十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此篇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宋八大家中,柳宗元是唯一一个从辉煌到谷底,再没有起伏的一个人,也是在世时间最短的一个人。

全诗一共四句,二十个字,写出了千载之下,最为孤寂的身影。

前两句是无边浩瀚的背景。“千山”、“万径”中都是白茫茫的雪,天地之间如此清冷幽静,也是绝对的沉寂。

后两句突然变成了天地之间的一个小小的黑影。镜头一转,从无边无际的宇宙转向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影身上,这是巨大的场景转换,给人巨大的对比和震撼。

整首诗是绝对的寂静,也是绝对的静态,仿佛是一幅千年万年不变的画一样,成为永恒的孤寂。

那个“蓑笠翁”是不是诗人自己,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的心态已经传达给宇宙。

苏轼在《东坡题跋》评价道:“柳子厚云:‘千山鸟飞绝……’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

王尧衡在《古唐诗合解》评价道:“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四、《鹿柴》无言而有画意

“景到处有情,情到处生景,可思不可象,摩诘真五绝圣境。”——吴瑞荣《唐诗笺要》。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王维全面开始经营辋川别业,置胜景二十处,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闲适生活。

“鹿柴”是二十胜景之一。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的每一首诗都是诗中有画,这首诗寥寥数字,入木三分的写出了残照深林的空寂幽深。

这首诗描绘的“空”并不是真的空,而是在于以动衬静,用人语和残照反衬山的空。愈加幽暗空寂。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诗人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评价道:“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

五、《鸟鸣涧》以静写动,以静写动

“昔人谓‘鸟鸣山更幽’句,静中之动,弥见其静,此诗亦然。”——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青年时期的王维游览若耶溪(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五云溪),想起前人王籍写下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欲与一比高下,就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鸟鸣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落下,是何等的轻盈,悄然无声。人在匆忙之际,绝对是不会注意到桂花落地的,更不会听到桂花落地的声音。

只有人在绝对放松、悠闲的情况下,空间绝对静谧的情况下,才会看到桂花落地的过程,听到桂花离开枝头,落地时微小的声响,从而知道桂花的“落”。

诗人感受到桂花落地,从而惊讶山间的静谧,抬头看去,才发现夜晚是如此的安静,山间是如此的空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进一步以动写静。

在这无比空寂静谧的春山中,天地万物都已经陶醉在夜的安静之中,就连月亮升起,白色的清光照射到山中,都会惊动山中栖息的鸟儿。

这个时候,可以想到,山里的光线发生了变化,薄雾变亮,山中更显神秘。

本诗是用动写静,以静写动的佳作,诗人用“人闲”、“桂花落”、“月出”、“山鸟”连缀出一个无比静谧空寂的春夜空山意境。

胡应麟在《诗薮》评价道:“太白五言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六、《宫词》一气奔注

“一气奔注。”——范大士《历代诗法》。

关于本诗,有一个凄凉的故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张祜》中记载道:“‘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自倚能歌曲,先皇掌上怜。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二章祜所作《宫词》也。传入宫禁,武宗疾笃,目孟才人曰:‘吾即不讳,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上悯然。复曰:‘妾尝艺歌,请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上许。乃歌‘一声河满子’,气亟立殒。上令医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断。’

帝崩,柩重不可举,或曰‘非俟才人乎’?爰命其榇,榇至乃举。祜为《孟才人叹》,序曰:‘才人以诚死,上以诚命,虽古之义激,无以过也。’歌曰:‘偶因歌态咏娇颦,传唱宫中十二春。却为一声河满子,下泉须吊孟才人。’

杜牧之守秋浦,与祜游,酷吟其《宫词》。亦知乐天有非之之论,乃为诗曰:‘睫在眼前人不见,道超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一首诗轻万户侯。’”

宫词二首‧其一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自古以来就是断肠之声。

《乐府诗集》中记载:“白居易语‘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刑进此曲以赎死,竞不得免。’《何河子》曲调悲绝,白居易《河满子》诗中说它‘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本诗一气呵成,需一口气读完,才见其深切悲情。

一个少女被选入宫,从此失去自由,家乡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其命运何其悲惨,身世更可同情。

后两句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

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

王士禛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价道:“《何满子》其声最悲,乐天诗云:‘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此诗更悲在上二句,如此而唱悲歌,那禁泪落!”

七、《春晓》无迹可寻

“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黄叔灿《唐诗笺注》。

公元711年(景元二年),二十三岁的孟浩然与朋友张子容隐居鹿门山(今湖北省襄阳市),这一年早春的一天早上,诗人一觉醒来看到无限的春光,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春晓》。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一、二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点出了具体的时间和诗人的状态。

诗人在春天的一个早上,刚刚睡醒起来,还没顾得上看窗外的景色,先听到窗外处处的鸟啼声。

“处处”二字,让读者充满无限遐想,感觉到鸟啼声无处不在,此起彼伏,应接不暇,还未睁开眼就已经感觉到无处不在的春光。

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道少”,诗人回想起昨晚上一夜的风雨,刚刚长出来的花苞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不禁让读者跟着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本诗全篇二十个字,浅显自然,毫无人工雕琢痕迹,全诗诗人睡醒的一瞬间,取了鸟叫声、风雨声和对花落的担忧,就让人联想到整个春天无限的春光,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十个字,曲径通幽,回转波折。

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评价道:“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八、《蝉》命意自高

“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沈德潜《唐诗别裁》。

虞世南由隋到唐,几乎一生辅佐唐太宗,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诗人勤于自勉,写下了这首《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栖于高树,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其声能够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

但是,诗人却给与了否定的答案。

因为“居高”,所以“自远”。

虞世南这里强调的是,只要立身高洁,品格高尚,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自然能够声名远播,流传千古。

正如曹丕所言,“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

唐太宗曾评价虞世南,“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可见,诗人笔下的“蝉”,其实也是自况。当时的诗人正像诗中的“蝉”一样,品格高洁,雍容不迫,高度自信。

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评价道:“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借,自能名声远闻也。”

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凄绝千古

“此诗直赋实事,然令落魄者读之,真足凄绝千古。”——唐汝询在《唐诗解》。

公元773年(大历八年)—公元777年(大历十二年),刘长卿被诬陷贪赃,贬谪为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镇)司马,某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诗人借宿山中人家,见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全诗用白描,隽永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第一句是长镜头。“日暮苍山远”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状况。一个“远”字,可以看出诗人夜色雪地中赶路的焦急心态和疲劳,全诗的氛围感一呼即出。

第二句是近景和感受。天寒地冻,不过终于看到了一户人家,山中村居,简陋的屋顶,应该是一个贫苦人家。

第三、四是名句。

诗人在这个贫苦人家借宿之后,不知道过了多久,万籁俱寂中,柴门后的狗开始狂吠,是这家的主人家冒着风雪深夜归来了。

这两句突然有了声音,感觉是一片苍茫黑暗中,一声狗叫打破了深夜的宁静,应该能想象出,这个时刻,应该有无数的嘈杂声,狗吠,开门,应答,踩着雪地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同时好像也有一线光亮照进了这个深夜。

顾麟在《批点唐音》评价道:“此所谓真语真情者,清语古调。”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评价道:“上二句孤寂况味,犬吠人归,若惊若喜,景色入妙。”

十、《竹里馆》内心超然,物我两忘

“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王维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常常独自坐在自己辋川别业幽深的竹林之中,弹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意兴清幽、物我两忘。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竹里馆》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声音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评价道:“《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止录二首(指《鹿柴》及此诗),尤为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

图3 明月来相照

0 阅读:33

呵呵呵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