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以前待客为什么女人不上桌?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答案

家乡风土 2024-11-27 10:51:29

以前的请客吃饭,都是在主人家里进行招待。所有的食材都是自己准备的,视条件不同从而衍生了如“上街割肉”、“杀鸡子”等名词,也是一种待客的态度,贵宾才能享受的待遇。

在这里浅谈一下河南,山东女人不上桌的事儿,我觉得是被曲解或者由于当下的生活条件提高,或者女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也或许是因为现在的女子都不怎么下厨房做饭的缘故,甚至是婆婆为了照顾子女家庭稳定继续在承担着本该女主人享有的权利。

不是不让女人上桌,而且上桌的时候女人都在忙着炒菜,视家庭条件不同,客人的社会地位不同,饭局的意义等原因,需要准备多少盘子菜。农村条件有限,我小时候削个萝卜和葱花一拌就是一道菜,有时候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中时间就去了一两个小时还没有结束,这是灶房就要想办法在弄点什么菜?北方喝酒有划拳的习惯,时间久了,菜就不够了。条件差的就要中途想着在整点什么菜?不是像现在什么都买齐了客人一来就上桌吃饭,更不可能去外面吃饭。这就是这个过程女主人都在忙着招呼客人,忙前忙后说话的空都没有,往往还会把邻居家的嫂子叫过来帮忙,你说她有时间上桌吃饭吗?这是出于一种家庭责任和对丈夫的忠诚与信任做出的伟大牺牲和付出,(这也是以前女主内男主外的习惯所致)。有时候客人里这会带来女同志,已婚的会积极参与灶房(灶火)的做饭活动,而且较小的儿童甚至十来岁的孩子也不上桌(此处很重要,这里的上桌是前面喝酒的时间)。等到酒过三巡开始吃饭,客人都会主动的叫女主人和帮忙的来吃饭,表示感谢,很辛苦的。但是农村桌子小,女主人往往都不愿意上桌,这里的上桌才是吃饭。条件好的会把之前端上去的菜提前扒一点下来,或者自己在厨房弄点其他的,或者退下来的喝酒时候的菜就吃了,节约、谦卑。不知道说了那么多,有没有理解,男人喝酒就算让她去,她也插不上嘴,二十年前的人说话粗鲁,打渣子,开嫂子的玩笑。不像现在,讲文明树新风,斯斯文文,但背后谁惦记谁谁也不知道。直到现在,条件好了,做菜也不用那么久啦,也不用发愁弄不出来菜了,一般都是配客人一起吃饭,或者外面吃饭。可是一些年龄大的农村妇女依然保持这个习惯。河南、山东的家庭教育里从来没有教育过女子不允许上桌吃饭的规矩。回到开始,因为家里来客人都是先喝酒,只有酒喝开心了客人主动要求吃饭,或者女主人看到都喝的东倒西歪,自家人的情况下,才会呼唤大家别喝了吃饭吧!接下来才给碗,吃饭的。因此一上来就给碗不兴(一声),我现在的话:不礼貌的。

下面胡杨老乡又进一步说明了当时大碗和小碗在农村吃饭时的区别,从当时的背景和条件上去写,真的很细微,比我写的有深度,谢谢老乡!

三十年前孩子最想去的亲戚家姥姥家排第一,姑姑家排第二,小孩子吃饭的时候都会“抢小碗儿”,因为那时候家里吃饭都是用碗,不着重强调大碗是因为“大碗”可能是汤盆,只有小碗适合儿童。

那时候能用小碗吃饭的只有城里的亲戚。我爸去县城伯伯家,大娘专门给我爸准备了一个碗,大的。

回来后跟我们讲,他们吃饭的饭还没有咱添客“来客人”时小孩儿用的碗大!

这里没有取笑也没有觉得自己被怠慢的意思,只是觉得那么大的碗得老是盛饭嫌麻烦。

也不知道啥时候我发现我家也用上了那时候城里人才用的碗,“小碗”。

可能这也是社会进步,生活条件改善的一个象征吧!

再次谢谢胡杨老乡,让我们对过去乡间习俗的形成原因,提供了一个深度的思考角度,让我们可以更理性,辩证的看待一些事务。

0 阅读:15
家乡风土

家乡风土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