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坚定地仿照西周向外分封诸侯制度,册封了九名藩王,在此过程中,尽管出身皇室的嫡长子朱标不必分封,但其余十个皇子仍得以被加封。然此番举措却在朝野引起争议,引发诸多疑问。那么,多余出的那一位藩王究竟是何许人也?答案便是朱守谦,他为朱元璋之侄孙,是明代唯一非皇帝直系血亲的宗藩,被封为靖江王
在明代历史长河中,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大多是亲王以单字为封号,诸如“秦”、“燕”等。然而,应值得探究的是,朱守谦的封号“靖江”却采用了双字,从而使他由普通郡王晋升为准藩王。然而,这并未改变他在明朝政治地位中的尊贵身份。
在此篇文章中,笔者将立足史实,为各位揭示明朝首位靖江亲王朱守谦的故事。希望通过他的事迹,带领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明代那个辉煌时代的一角。
一、太祖囚亲侄,望孙空嗟叹
谈及朱守谦,我们需从他家世背景开始分析。据正统朝贡史书《国朝献徵录·卷二》所述:
靖江王守谦,乃是太祖兄长南昌王的孙子,文正少为孤儿,其母王氏守节抚养文正并依附于太祖。
据史书记载,朱守谦乃朱元璋的长兄朱重四的孙子,父亲朱文正即为朱元璋的亲侄儿。朱元璋出生贫寒,父母不过是濠州佃农,祖父名为朱初一,生有两子,长子朱五一,次子朱五四,后者便是朱元璋的父辈。朱五一与朱五四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排行至“重八”。(以下为笔者创作的家族世系示意图,供您参考。)
朱元璋生时为家中小弟,大哥朱重四早已结婚。父亲比朱元璋年长8岁,自小感情深厚。十几年前,家乡濠州遭受瘟疾肆虐,致使朱元璋的亲人相继离世,为了躲避灾难,各处飘泊流浪。这段期间,朱元璋过着流浪汉和僧侣的生活。直至元代末年农民起义暴发,他加入濠州起义军首领郭子兴帐下,“元璋”此名即由此而来。
随后,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予朱元璋。壮大势力后,推出定远,攻占滁州,自立为据。此时,朱文正在母亲带领下来投靠朱元璋。
正是如此,朱元璋自二姐夫李贞携子李文忠投靠时开始,就一直非常重视并视如己出。此后,朱文正和李文忠均成为朱元璋最紧密的左右手。李文忠因地位崇高,被评为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武将排行榜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朱文正则更为出色,《明史·朱文正传》有记载:
成年后,博览群书,勇猛过人,跟随陛下南征北讨夺回集庆路。战功赫赫,升任枢密院同佥……太祖为吴王,委任为大都督,管理所有军事行动。
可要注意的是,朱文正如前所取得众多重大胜利,反观他的职位,更显其资历地位。朱元璋称吴王后,授朱文正为大都督,全面掌控军队事务。李文忠同期仅任命为浙江行省平章事。
简言之,在长子朱标尚且年幼之际,朱元璋便赋予朱文正最大限度的军事决策权。这充分说明,那时的朱元璋已然把这位侄子当作亲儿子看待。
朱文正在防卫洪都的著名战役——洪都保卫战中表现卓越。当时面对敌军陈友谅近60万兵力的进攻,朱文正与邓愈固守关隘,同时向叔父朱元璋请求援助。然而,朱元璋由于要营救韩林儿,耽误了驰援朱文正的机会。尽管如此,朱文正坚守90多天,成功消耗了陈友谅的锐气,助力朱元璋在后来的鄱阳湖大战中击败陈友谅。
胜利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却未曾给予朱文正任何奖赏。对此,朱文正感到愤懑不平,且生活作风日益腐化,饮酒作乐、强夺民间女子。
事后,朱元璋将其召唤至南京,因其所犯行为违反法纪,判处他严惩。据传,朱文正企图投靠敌对势力张士诚,这一举动令朱元璋甚感寒心。朱文正最终遭到痛斥并被囚至桐城,不久病逝。
朱文正被拘期间,只有四岁的幼子朱守谦被朱元璋养于宫中。考虑到朱家已历经三代繁华,朱元璋特别承诺,不会因朱文正的罪行牵连到孩子身上。在此背景下,朱元璋赐予朱守谦无尽关爱。朱文正去世时,距离他任皇帝仅剩三年。
综合来看,朱元璋考虑到自身责任和亲情关系,特地赦免了朱文正之子朱守谦。此举体现出他对世事变幻的冷静态度,也反映出其胸怀广阔的政治智慧
二、郡王铁柱,帝京侄孙
关于靖江王朱守谦,其身世上有两大引人注意之处。首先,其乳名便是“铁柱”。据《明史·诸王传》所述:朱守谦最早名叫「铁柱」,吴元年时更改其名为「炜」,至洪武三年,再次更名为「守谦」。
其次,他与明朝名将徐达有姻戚关系。据《罪惟录·卷之三十一》记载:谢再兴的大女儿嫁给朱文正(朱守谦之兄),小女儿则嫁给了徐达。虽然徐达实际比朱文正年纪稍大,但徐达因原配已逝,改娶了朱文正的妹妹,所以名义上仍然是朱守谦的“小姨夫”,而朱守谦则成了他的外甥。
据报,朱文正是比朱元璋小8岁的义子,而徐达比朱元璋年轻2岁。在朱文正逝世之后,朱守谦被朱元璋留在身边抚养,在明朝建立之后,地位与其他皇子相同。洪武三年,因有功劳而被封为靖江王,但实际上,他所得到的是低于亲王的郡王身份。尽管如此,在官职和礼节上却享受着亲王级别的待遇。《明史》记载,其官狀及仪仗仿照秦王、晋王的规格。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靖江王府并非全新的建筑,该王府实际上由元顺帝登基前所住的桂林府邸改造而来。为节约资源,朱元璋下令将此府邸改为靖江王府。同时,朱守谦特别上书感谢朱元璋,因为皇帝特地为他颁赐了金质册封文书。在宫殿修缮完毕之际,朱守谦也特地向朱元璋致以谢意。
洪武九年十月二十八日,16岁的朱守谦告別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带着自己的官员随从远赴桂林,以守卫南方边境。离京之日,朱元璋亲自送他至皇宫门口,颇为依依不舍。
三、背负太祖期望,传承父亲不良基因
洪武十年正月,经历漫长三个月跋涉的朱守谦抵达桂林,见到了他的靖江王府。尽管心中的南京皇宫更为宏丽,桂林却更像他的归属,因为他可以在此无忧无虑地自由自在。然而,据史书记载,他虽有知识,却对于法度轻视,亲近不良之人,性格冷酷,险诈狠辣,过度奢靡放荡,导致民众深受其害。
朱守谦接纳父亲朱文正之性,飞扬跋扈,将军用作摄政王的桂林藩邸暴露的问题并未改变。洪武十三年,他们联合桂林地方官员施压民众,侵范女性,逼得众人无法忍受,进而引发民众反抗。得知此事后,朱元璋愤怒万分,宣召他回去。虽然他并未受到过于严厉的责罚,甚至被指控写诗暗讽皇帝,将他降为民(明朝时期对罪犯有非仁即逆徒刑和常赦所不免徒徒的刑罚)。然而,朱守谦却没有丝毫后悔,反而怀恨朱元璋。最终在朱元璋的宽容下,他在凤阳居住了长达七年的时间。直到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将他重新召回,任命他担任靖江王,并指示他驻扎云南。
为确保朱守谦对法度的敬畏,朱元璋特命徐溥同行,亲自赐诏教育警示他,担忧至深。洪武十六年,当明朝攻克云南后,沐英奉命留守云南,而朱守谦则负责接收云南藩务及协助沐英教导他。
然而,朱守谦却是一个例证,印证了“扶不起的阿斗”。来到云南之后,他仍旧劣迹斑斑。据《明太祖实录》所载:他行事放荡,抢夺财物,滥杀无辜,贪据财富,严酷无情;导致其上下怨声载道,军民苦不堪言。他在声色之间游弋,滥杀无辜,走私敛财,虐待百姓,既存过错皆有之。朱元璋对此深感失望,于是下令召回朱守谦并将其流放到凤阳地区。
从南京至桂林,从桂林至凤阳,又至云南,兜转数圈朱守谦最终回到凤阳,这曾是他们家族发迹之地。第二次踏足此地,朱守谦应沉稳生活,然而内心仍躁动不已。《明史》记述:
被召返京,再次安置于凤阳。因强行夺取牧马,再次拘押于京都。二十五年逝世。
在此期间,筹博朱守谦依旧横行乡里,竟掠夺他人养马紧缺。此举令朱元璋震怒,派人将其擒拿回京,监禁于牢狱之中。洪武二十五年正月,朱守谦死于狱中,享年仅31岁。
死亡之际,朱元璋未至现场探望,只令朱守谦遗体运回凤阳安葬。然对其门第,朱元璋仍怀念旧情,不愿弃之不顾。《国朝献徵录》记载:
其子赞仪尚幼,皇上怜悯宗室无嗣,世子留在京师,赞仪心善,手勤好学,书法娴熟……
大意为,洪武二十五年春,朱元璋为延续血脉,示意厚待朱守谦之子朱赞仪。为了扶持这位重侄孙,朱元璋竭力操办教育事宜,委派名师悉心指导,安排他游历中原各地。
洪武三十年代间,朱元璋逾两年时间,陆续派遣朱赞仪拜访秦、晋、燕、周、楚等13位藩王。朱赞仪足迹遍布湖湘、蜀陕、豫晋,远出北平至大宁历练两年后归京。事实表明,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回归京城的朱赞仪已见山川险阻熟知,劳作艰辛苦累惯然,且恭敬谦虚、勤奋好学。建文二年,尽管建文帝实施藩政,却依循先祖遗命,册立朱赞仪为靖江王,赴广西就藩。可惜因靖难之变化,朱赞仪未能抵达桂林,直至朱棣登基方才前往桂林,从此靖江王一族在桂林世代延续。
靖江王共计传位13代(一位追授与世袭并未计入),其中,明朝时期朱守谦一支繁衍生息达280余年,为明代传袭最长寿的藩王世系。
公元1644年,明朝覆没,唯有孤立于桂林的靖江王府勉强维持世袭。直到公元1650年(南明永历六年),清军攻占靖江府,末代靖江王朱亨歅于城西门外被绳索绞杀,宣告靖江王国的终结。至此,13代靖江王历经280载风雨洗礼,成为明代最为持久的藩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