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6日,经过长达十天的奔波,毛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达苏联,由此拉开为期两个多月的访问之行。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还不到三个月,毛主席便首次访问苏联,除了应邀参加斯大林七十大寿的庆祝活动外,最重要的是要跟苏联重新签订中苏友好条约。
2月14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为反对美国的“冷战”攻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逝世。自从1942年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以来,这三十年里,斯大林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说一不二。苏联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战胜德国法西斯这两件事,是斯大林的功绩。
但是,除功绩外,斯大林也曾犯下了很多罪行,在党内搞斗争、大力提倡个人崇拜等,这也让他在党内积怨颇深。但大家都慑于他的权威不敢反抗。
然而,斯大林逝世后,他立即成了众矢之的。赫鲁晓夫通过争夺登上了权力巅峰,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赫鲁晓夫虽然笑到了最后,但刚刚上台的他地位并不稳固。此时的他,急于得到中国的支持。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赫鲁晓夫做了大量工作。
1954年9月,新中国成立五周年之际,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来华访问,代表团规模相当庞大。为了表示友好,赫鲁晓夫带来了很多礼物。
其中有一套“金镶宝石首饰及孔雀石首饰盒”。孔雀石首饰盒是用一整块孔雀石雕刻而成的,孔雀石是一种宝石,十分贵重。而且在西方文化中,经常用来送给家人或是最亲密的朋友做礼物。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对中国的重视。
在众多礼物中,还有一个是用纯金铸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重约一吨。当毛主席得知后,却皱了皱眉,说道:“赫鲁晓夫这是行贿来了。”
虽然这些贵重的礼物并没有令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有多高兴,但赫鲁晓夫决定加大对华援助力度的决定却令人感到惊喜。
这一决定早在来华前赫鲁晓夫就已经决定了。当时,赫鲁晓夫的这一提议在苏共的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对意见。不过,赫鲁晓夫坚持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不能让中国人感受到苏联的友谊。”
赫鲁晓夫答应苏联军队将在1955年底前撤出在中国的海军基地,同时,他还同意将中苏合办的几家公司中的苏联股份完全移交给中国……很显然,赫鲁晓夫的一系列决定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国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不只如此,在军事方面,苏联也不再卖给我国已经淘汰下来的武器装备,而是直接提供现役装备样品以及生产技术。
另外,除了继续履行签订的援华协议,赫鲁晓夫还增加了长期贷款,并追加工程项目,其中包括不少军工企业。
不过,对于中方提出的所有请求,赫鲁晓夫并没有完全同意。
比如,毛主席曾向赫鲁晓夫提出希望苏联方面能够在原子能、核武器方面向我国提供帮助。
这个请求令赫鲁晓夫措手不及,以致他无礼又以一副教训人的模样说道:“搞那个太费钱,有我们当核保护伞就够了。你们现在还是集中力量搞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最重要。”
毛主席听后,再次委婉又明确地表态希望“互相帮助,互通有无”。
这次,赫鲁晓夫竟然装作没有听到,不作任何表态。毛主席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也没有再提。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中苏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毛主席和赫鲁晓夫开始对对方的一些观点、举动有所不满。
1956年,苏共二十大会议上,赫鲁晓夫公开批判斯大林,为他冠上了“暴君”、“独裁”等罪名。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立即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严重的思想混乱。不久后,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爆发,西欧各国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此时的赫鲁晓夫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他再次选择向中国求助,刘少奇随即率领代表团赶赴莫斯科。
在中国的建议下,苏共当机立断采取行动,平息了暴乱。与此同时,苏联还发表声明,承认犯了大国主义错误,并表态今后将克服。
1958年7月21日晚,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向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通报了苏共中央的一个重要决议:“苏联方面领导人一致提出在中国建立共同潜艇舰队,以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保卫社会主义阵营。”
听完翻译后的毛主席,脸色很是难看,他一声不吭,一直在继续抽烟,其他领导人同样没有表态。尤金见状,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起身告辞离开了。
得知中国的态度后,赫鲁晓夫决定亲自前往北京与毛主席商谈。7月31日,毛主席与赫鲁晓夫在中南海举行会谈,赫鲁晓夫再次提出了建立“共同舰队”和在大连建立“长波电台”的问题。
毛主席当场生气地质问道:“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了?你们是不是想要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
赫鲁晓夫听后,只好说道:“既然不理解,那就不提了。”
但双方激烈争论的影响却一直存在。第二天,毛主席约赫鲁晓夫在中南海游泳池进行第二次会谈。这一次,两人简单说了几句后,毛主席便向他发出了游泳的邀请。
赫鲁晓夫不好意思拒绝,但他又不擅长游泳,于是,只好在泳池里“狗刨”了两下便匆匆结束。而毛主席则在泳池里游刃有余地继续游着。赫鲁晓夫见状,低声呢喃着:“我以前就知道你是个游泳能手。”
赫鲁晓夫此行没能达成目的,反而与中国的关系变得更糟了。不久后,中苏两国关系迅速恶化,毛主席和赫鲁晓夫之间的矛盾也逐渐走向了公开。
195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赫鲁晓夫受邀参加庆典,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访华之行,这也是最后一次。
这一次,中苏双方的关系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滑向了更加糟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