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里,出现了一拨拨胆子大、不怕死的领头人,他们凭借硬骨头精神和战死沙场的决心,创造了永远流传的故事。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那些为新中国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老一辈革命家们,正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
到现在这个时候,开国将帅里面就只剩下一个还活着的了,那就是已经活了101年的王扶之老将军。
今年国庆节还没到,辽宁省的领导就特意去看望了王扶之老将军。别看王扶之将军年纪已经很大了,但他的精神特别好,身子骨也挺硬朗。
今天,咱们来聊聊王扶之将军那相当不凡的一辈子。
【从放牛娃到“红小鬼”】
王扶之呢,他是陕西子洲县一个穷苦农民家的孩子,小时候就没了妈,从明白事理那会儿开始,就给地主家当放牛娃,可以说是从小在苦日子里摸爬滚打长大的。
王扶之上过三年私塾,学的都是像《百家姓》、《三字经》这类的东西,所以也算有点文化基础。一有空,他就爱往大人们堆里凑,听他们聊起“老刘”的那些事儿。
老刘,大名刘志丹,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那时候,他带领的红军队伍经常在这一片区域里转战。
听大人们聊起,“老刘”这人真有两把刷子,他带着的队伍就是给大伙儿谋福祉的,专门为了老百姓去闯天下。
王扶之老是听人家讲起“老刘”的那些事儿,心里就琢磨着啥时候能亲眼瞅瞅这位“老刘”。没想到,没过多久,王扶之这愿望还真就达成了。
1935年夏天7月份,“刘大哥”领着红军战士们走进了王扶之住的村子。他们真的像长辈们讲的那样,特别和蔼可亲,而且经常帮村民们下地干活。
王扶之仔细打量着眼前的队伍,发现里面竟然有不少和他年纪差不多大的小战士。这一幕让他心里猛地一动,当即就萌生了想要加入军队的想法。
这天,王扶之碰到了一位红军战士,他直接问道:“大哥,我能跟你们一起打仗吗,可以不?”
红军战士被问到时,连忙更正说:“在我们队伍里,不喊‘官长’,都喊同志。”他瞅着还带点孩子气的王扶之,不由自主地问起了王扶之的年龄,这让王扶之心里猛地一紧张。
这一年,王扶之才12岁,他心里犯嘀咕,怕红军因为自己年纪小不收他,于是就故意把年龄说大了点:“我啊,今年都17岁了。”
红军战士心里头直犯嘀咕,不过瞧见王扶之那满脸认真样儿,还有他那坚决的话语,最后也就让王扶之顺利过关了。
王扶之的老爹心里清楚,上战场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地方凶险得很。虽然他心里头一百个不愿意,但他也知道红军是为了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在拼命。所以,他咬咬牙,还是全力支持儿子去当兵。
王扶之想靠谎报年龄来“混过去”,但没多久就被发现了,结果被分到了“少共营”。老话常说,有志不在年高,“少共营”里的小战士们,虽然年纪轻轻的,但打起架来可不含糊。
1935年10月那会儿,徐海东和刘志丹琢磨出一个挺妙的战术,就是“围住城,等敌人来救,然后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他俩就这么等着,看哪个敌人会上钩。
没过多久,敌人刚迈进我们军队的埋伏地儿,一眨眼功夫,就被干掉了一大半。剩下那些捡回一条命的敌人,慌忙逃到了几个小山头上。
“青年红军团”也投身到了这场战役中,那时候,他们的装备相当简陋,用的都是老旧枪械,有的人甚至连枪都分不到,手里只有一根长矛。
看到被追赶的情景,敌人忍不住朝“少共营”那边喊话,嘲笑说:“你们这些小家伙,有种就过来较量较量!”
小兵们一个个火冒三丈,拿起武器就往敌人那边猛冲,王扶之更是带头往前冲,他手握一根长矛,冲在最前头。
我猛地一下把梭镖的尖头对准了一个敌人的脖子,冲着他大声喊道:“把枪放下,就不杀你!”
敌人压根儿没料到,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小战士居然这么彪悍。话音未落,他那锋利的矛尖已经逼近了敌人的脖颈,吓得敌人浑身直打颤,只好老老实实交出了武器。
这把家伙事儿,算是王扶之这辈子头一回摸到的枪。王扶之这人吧,胆子大,心思还细腻,脑子也转得快,所以后来就被调到了测绘和通讯那些部门。这样一来,他做事的风格也变得更加细致严谨了。
【差点当了“逃兵”】
王扶之决定去当兵,原因其实挺直接,他就是受不了地主老财的欺负和压榨,觉得只要能混口饱饭吃,那就心满意足了。
小时候的他,对“革命”这个词儿,压根儿没咋搞明白。直到有一天,他差点当了“逃兵”,这事儿差点儿成了他人生的一个大坎儿,从那以后,他才铁了心要革命。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国共两边再次走到了一起,联手抗日。这时候,红军也换了新名字,叫做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起上战场打鬼子。
王扶之瞅着“五角星”被换成了“青天白日”的标志,心里头五味杂陈,那会儿他琢磨了好久,也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
接着,我们几个战友合计着要离开这儿,去找别的队伍。还好组织科长眼疾手快,立马把我们叫了过去,很认真地对我们说:
现在国家遇到了大难题,咱们得团结起来,一起对付外面的敌人。虽说咱们队伍有些变动,但我的决心没变,那面红旗还是牢牢扎根在咱们心里头!
组织科的领导那么一说,王扶之心里头真的被打动了。这堂特别的“党课”,在王扶之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怎么也忘不了。
抗战打完赢了之后,东北这块地方就成了国共两边都想要的关键地儿。王扶之跟着黄克诚,一块儿跑到东北去,开始在那里打拼。
1947年3月份,姜家店那场战斗里,王扶之接到命令,得赶紧去十里铺追打敌人。可他马不停蹄地赶到那儿后,才发现敌人早就没影儿了。
村民们说,毛家窝棚那边好像有敌人要往南跑的动静,团政委一听,立马决定带着队伍往毛家窝棚那边赶,去追那些敌人。
王扶之仔细琢磨了一番后,决定带着队伍往姜家店追。他跟团政委说:“要是追错了,我甘愿按军法处置。”
一营三连的兄弟们朝着姜家店北边挺进,离那土墙大概还有百多米远的时候,突然碰到了一个敌人的岗哨。
“谁呀?”
“都是自己人。”
话刚说完,哨兵还没缓过神,他就被我军抓了起来。各连队不敢拖延,立马加快脚步往前冲。
王扶之瞅见西北边儿上有个碉堡,要是不能及时拿下它,等一开打,整个营可就完蛋了。
李玉恒,三连的副指导员,二话不说就带着战士们猛冲向那座炮楼。楼上的敌人一看下面有动静,立马提高了警惕。就在这紧要关头,张继昌班长脑子一转,扯着嗓子大喊起来:
“别误会,咱们是一伙的,我们是来帮忙的。”
敌人上了当,变得不那么小心了。就在这时,咱们的战士们飞快地爬上了炮楼,把那儿给控制住了。接着,他们对院子里的敌人进行了包围,把他们的逃跑路线给堵了个严严实实。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咱们一个营的战士们拼尽全力,把装备着美式武器的一个敌军加强营给全歼了。就因为这场大战,王扶之立下了大功,拿了个一等功。
【遭埋38小时奇迹生还】
说起来王扶之啊,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脾气好,说话也慢悠悠的,很少见到他冲谁发火。但有这么一回,他可真就生气了。
1951年那会儿,王扶之接到任务,得带着整个团守住马山那块地方。就在这时,二营的营长给他打了个电话,声音都带着哭腔,跟他说:
团长,您赶紧做个决定吧,要是再不撤退,咱们二营就快拼光了,团长......
二营营长话还没讲完,王扶之就打断他,大声说道:“马山要是没了,我饶不了你,军法处置!”最终,咱们战士豁出命去守,阵地一点没少。
事后,王扶之聊起这事儿,心里头还是感慨万分:
那时候,敌机在空中不停地转圈圈,还朝下面开枪。要是真下了撤退的指令,那岂不是直接让战士们去送命吗?
王扶之一辈子都在军营里摸爬滚打,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特别是他在朝鲜战场上那次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他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1952年那会儿,王扶之才29岁,就已经是志愿军第39军115师的代理师长了。有一天,他和几个人在那儿琢磨工作呢,突然“砰”地一下,坑道就被炸塌了。
爆炸那一刻,王扶之只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猛地把他推倒在地,一下子就没了知觉。等他慢慢醒过来,四周黑漆漆的,啥也看不见,两条腿被大石头压得紧紧的,一点都动不了。
他拼尽全力,大声呼喊,但只听到两个战友细小的回音。王扶之一面给大家打气,一面试着自己脱困。经过好一阵子的挣扎,他才终于从乱石堆中爬了出来。
随后,我立马跑去瞧瞧其他几位同志咋样了,同时到处翻找能跟外面联系上的通讯工具,可遗憾的是,啥都不好使,弄点声响出去也没用。
彭德怀知道这事后,立马给第三十九军打了个电话,直说不管花多大代价,都得把王扶之他们给救出来。
士兵们不顾敌机投弹的威胁,持续开展救援行动。大伙儿心里都明白,每拖延一点时间,王扶之他们就多一分危险。
这时候,王扶之他们被困在坑底,也碰上了个大麻烦,那就是找不到一滴水,大家的喉咙干得像要冒火了。
为了活下去,大伙儿只能拿尿当水来喝,这点儿“水”真是金贵得很。大家互相谦让,心里都盼着对方能活下去。
坑道外边,士兵们没日没夜地忙着挖,突然间,见俩苍蝇从洞口的小缝儿里窜了出来,士兵们又惊讶又高兴。
要是苍蝇都能从那地方挺过来飞走,咱们人肯定也能活下去。就这样,大家坚持不懈地挖了整整38个小时,最后洞口被挖开了,王扶之他们总算是得救了。
事后,王扶之又想起了那件事,心里真是感慨万分:“说真的,当年多亏了那俩苍蝇。要是没了它们,我这条命啊,估计早就没了。”
【回乡探亲遇老翁,同乘驴车未认出】
1953年,王扶之在离开老家18年后终于回来了。他不想给家乡添乱,所以就穿了身普通衣服,带上点礼物,一个人走上了回家的路。
以前交通很不方便,公共汽车还没普及,从县城走到乡下得走好长一段距离。正当王扶之犯难的时候,他瞧见一个老汉赶着驴车从旁边路过。
王扶之赶紧叫住了老人家,没想到这老农去的村子正好跟他是同一个,于是,王扶之便搭上了老农的驴车,两个人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朝着家乡的方向走去。
王扶之边走边感慨着家乡的变化,跟一位老农夫聊起了家常。聊着聊着,老农夫也渐渐放开了:
多亏了共产党的好政策,咱们普通百姓才有了出头之日。我有个儿子,十二岁那年就去当了兵,到现在都没个音讯,心里头真是挺想他的......
说到这儿,老农的眼神突然暗了下去,王扶之心头一颤,他壮着胆子问起老人家儿子的名字。一听说是“王扶之”,他的眼眶立马就红了。
我12岁那年就离开了家,18载之后才重新回来,模样也变了些。现在看看我爸,脸上全是时间留下的印子,眼睛也不太好使了。就是因为这样,咱俩好一会儿都没能认出对方来。
王扶之一瞧见老爹那历经风霜的脸,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膝盖一软就跪在了地上,扯着嗓子喊:“爹!”老爹一见儿子,心里头那个激动啊,一把搂过王扶之,连连说着:“我的儿啊,能回来就好,真的太好了!”
1955年的时候,王扶之得到了大校军衔的荣誉,然后在1964年,他又更进一步,被提拔为少将。
【结语】
现在,101岁的王扶之老人身体还是特别棒,没事的时候,他老爱往书桌前一坐,拿起毛笔练练字。
他写的不是啥诗句,而是当年那些战友的名字。瞅瞅这些名字,王扶之就像又回到了那战火连天的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