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7日,苏联红军已经攻入了柏林的市中心地带,距离帝国总理府只有一条街的距离。当天晚上,希特勒在15公尺深的地下室口述了两份遗嘱,除了决定与相伴17年的爱娃结婚以外,还宣布海军上将邓尼茨为自己的继任者。
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终于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标志着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当天下午3点半,希特勒在地下室对准太阳穴开枪自杀,妻子爱娃也选择服毒自杀。
邓尼茨接任国家元首后,立即下令西线德军停止抵抗,下令东线德军有序后撤。1945年5月7日,他代表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即安排陆军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前往盟军司令部,同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在投降仪式的当天,现场出现了滑稽的一幕,阿尔弗雷德·约德尔上将代表德军,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上将代表盟军,斯瓦兹上将代表法军,伊万·苏斯洛帕罗夫少将代表苏军。很显然,除了苏联代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将外,其余各国代表都是军功卓著的上将。
这次投降仪式被西方媒体大肆宣传,话里话外都是质疑苏军贡献的声音,宣扬盟军才是解放欧洲的救世主。紧接着,斯大林公开表示,根据1942年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所有反法西斯盟国共同作战,不得对轴心国单独媾和,邓尼茨单方面向英美盟军投降的行为是无效的。
经过斯大林与杜鲁门、丘吉尔的紧急磋商,三国政府终于达成协议,将5月7日的投降仪式当成是一场排练。因此,德国必须重新参加一次正式的投降仪式,地点选在了位于柏林近郊的卡尔斯霍尔特。
1945年5月8日,刚刚承受过一次战败之辱的德国人不得不强打精神再次赴约,由陆军元帅凯特尔、空军大将施通普夫和海军上将弗里德堡组成了“投降团”。在苏联的要求下,英国、美国和法国也派出了高级别人员,在陆军元帅朱可夫的领衔下,英国的空军上将泰德、美国的空军司令斯巴兹和法国的总司令德塔西尼组成了“受降团”。
仪式开始后,朱可夫元帅代表苏联在投降书上第一个签字,总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之后各国轮流签字。值得一提的是,与昨天的“兰斯投降”相比,今天的“柏林投降”场面明显严肃了不少,当德国代表凯特尔元帅举起权杖向盟国代表行礼时,全场都无人还礼。
随着德国政府无条件投降,曾经的“轴心国三巨头”仅剩下日本还在负隅顽抗和垂死挣扎。为了敦促日本尽快投降,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后为新当选首相艾德礼)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首脑会议,联合发表了《波茨坦宣言》。
接到同盟国要求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后,刚刚接替小矶国昭出任首相的铃木贯太郎立即就懵圈了。当时,这个老鬼子已经77岁,曾经是海军大将的他早已经头晕眼花和反应迟钝,要不是天皇裕仁和皇太后节子连番劝说,绝对不会出山接手这个烂摊子。
尽管铃木贯太郎深知日本已经必败无疑,但面对《波茨坦宣言》时却迟迟没有表态,或者说不敢表态。因为,当时的日本海军已经在太平洋战争中消耗殆尽,而身为海军派的他自然没有了靠山,只得仰视陆军派的鼻息才能定夺。
插入一些背景知识和前情提要,以方便读者深入了解日本陆军和海军的那种奇葩关系。虽然同属膏药旗,但这二者的关系却从来不睦,除了相互看不顺眼外,几乎还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在日本,“天皇”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在民众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自称神道教的教主和天照大神的后裔,它以神族的身份进行“万世一系”的统治,被称为“菊花王朝”。
“天皇”来源于古代的传说,作为历史爱好者的文史不假可以很负责地指出,它的可信度还不如我国的“三皇五帝”来得靠谱一些。
到了1867年1月,随着15岁的睦仁登基成为日本的第122代天皇,逐渐开始了“明治维新”的步伐。在他的领导下,日本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开启了“倒幕运动”。
日本陆军完全继承了明治维新以前的封建思想,异常的顽固和守旧,是军国主义的最铁杆支持者;日本海军形成较晚,在英美军事理论的影响下相对开明一些,是军国主义的最坚决跟随者。
明治维新时期,天皇终于干掉了幕府的统治,使自己从虚设君主变成了实权皇帝。在他的倒幕进程中,获得了四大强藩的鼎力支持才得以实现。
功勋卓著的“四大强藩”,分别是指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和肥前藩。伴随着土佐藩和肥前藩的率先衰落,剩下的长州藩和萨摩藩就成为了日本军队中的主导力量。其中,实力最强的长州藩控制了陆军,实力稍弱的萨摩藩控制了海军,从而形成“长之陆军和萨之海军”的军事格局。
虽然长州藩和萨摩藩都支持明治天皇,但二者之间却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双方的历史积怨甚深。受此影响,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始终都是泾渭分明,你反对的我就支持,你支持的我就反对。
除了尖锐的历史矛盾,日本近代军事中的“二元制”更进一步加剧了两个军种的对立。明治天皇为了实现相互制约和平衡,虽然设立了参谋本部统管陆军和海军,但从来都没有消除过双方矛盾。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再也难以维系,延续上千年的东北亚和东南亚朝贡体系开始瓦解。受此影响,满清上层的开明之士越来越意识到坚船利炮的威力,开始在奕訢和李鸿章等人的推动下筹建新式海军,北洋舰队也逐渐成军。
1886年,北洋舰队受邀造访日本的长崎。期间,中国水兵与日本警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事件,清廷难得表现出了强硬姿态,是在英国和德国的联合调停下才达成和解,史称“长崎事件”。
这次“长崎事件”,被日本国内视为一次奇耻大辱。海军更是借题发挥,坚持提高自身地位并以实现“陆海对等”为目标。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卫皇国的领海和领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对外扩张。
在此背景下,明治天皇只得调整军事政策,大力提升了海军的地位。1893年5月19日,他以“敕令52号”的形式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直接导致了影响深远的“二元制”形成:
天皇之大纛下设置最高统帅部,陆军参谋总长及海军军令部长分别作为其幕僚长,并且参与帷幄之机密。同时,分别设立陆军部和海军部指挥陆、海军作战。
这个《战时大本营条例》非常令人费解,表面上最高统帅部指挥所有军队。实际上,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才是各自的最高领导,拥有充分的独立性,也为二战中的各种奇葩行为埋下了伏笔。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轻易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从而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由于在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推进都很顺利,裕仁天皇自然是“龙颜大悦”,还公开下诏慰问了前方的士兵:
中支那方面陆海军在上海附近作战勇猛果断,乘胜追击,朕很满意,特赐褒奖!
虽然日本海军也参加了淞沪会战,但主要的功劳显然属于日本陆军,天皇的嘉奖也明显是在针对陆军。因此,海军派们变得坐卧不宁,开始鼓吹海上生命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此背景下,以永野修身、山本五十六和南云忠一为代表的一批海军将领们开始摩拳擦掌,甚至不惜偷袭美军的珍珠港以挑起太平洋战争。由于太过大胆,这份作战计划在提报统帅部讨论时,立即就遭到了否决。
山本五十六延续了日军中一贯“下克上”的风气,竟然通过好友高松宫亲王越级呈送给天皇裕仁进行圣裁。1941年10月19日,在内阁和统帅部联合召开的御前会议上,面对陆军派的激烈反对,仍然通过了偷袭珍珠港的决议。
偷袭珍珠港取得成功后,日本海军终于取得了梦寐以求的海上优势,趁着英国和美国收缩之际迅速占领了东南亚的大片领土。不过,在1942年中途岛海战后,美军终于夺回了战略优势并且开始进行反攻。
面对强大的美国海军,日本海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不断从太平洋退宿。到了1945年7月时,曾经耀武扬威和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已经所剩无几,只能通过所谓的“神风特攻”进行自杀式攻击。
收到盟国的《波茨坦宣言》后,日本陆军依然乐观地估计,目前剩余的300多万部队一战之力尚有,最起码守护本土没有问题。凭借着这最后的一些家底,阿南惟畿和梅津美治郎等陆军派对于海军出身的铃木首相不屑一顾,丝毫都不放在眼里。
在紧急会议上,首相铃木贯太郎和外交大臣东乡茂德等人都认为,只要盟军能够保留裕仁天皇和天皇制,日本应该接受《波茨坦宣言》。不过,陆军派们不仅拒绝投降,而且还煞有介事地提出了“一亿玉碎”计划:
一亿国民总玉碎,弹草如泥,匍匐山野,确信神州不灭,皇国永存。
铃木贯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