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人事部微海长期保留未入职应聘个人信息不删除涉嫌违法

羽虚客大 2025-04-12 21:28:42

近年个人信息泄露频发,不法分子从哪得到的信息?从社会招聘流程可得知一二。

目前多数中介和公司都喜欢采集个人信息,包括名字、身份证和电话号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已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目前多人发现曾去海底捞微海面试过后,几个月后在微信小程序登录,仅凭电话号码在信息栏就能找出姓名和身份证号。并且个人无删除权限,要求对方删除也得不到回应。

海底捞微海招聘未经求职人同意长期保留未入职个人信息,且个人无法删除这一行为,从法律角度讲是违法的。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以个人同意为基础,且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向个人告知其处理行为。在招聘过程中,求职者提交个人信息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授权,但这种授权是有条件和期限的。

一旦求职者未入职,招聘方继续保留这些信息就缺乏合法依据。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七条,当处理目的不再必要或保存期限届满时,个人信息处理者应主动删除个人信息,否则个人有权请求删除。海底捞蔚海招聘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一规定,侵犯了求职者的个人信息权益。

处理目的需合法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处理个人信息需符合法定情形,例如:

取得个人同意:若需保留未入职者的身份证信息(如建立人才库),必须获得明确同意。

为订立合同所必需:若未入职者可能后续被录用,可基于此理由暂时保留信息,但需在招聘结束后及时删除。

存储期限限制

若未入职者未被录用,且无其他合法事由(如人才库需经同意),用人单位应在招聘目的实现后(如招聘结束)及时删除其个人信息。

若需保留,需在隐私政策中明确存储期限(如6个月),并告知应聘者。

敏感信息的特殊要求

身份证号码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处理时需取得单独同意,并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

企业责任与社会信任

企业作为个人信息的主要处理者,承担着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责任。

海底捞作为知名餐饮品牌,其招聘行为本应成为行业典范,然而海招聘的这一行为却让人对其企业形象和责任感产生质疑。

企业滥用个人信息,不仅损害了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社会对企业的信任。这种信任一旦破裂,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企业应认识到,保护个人信息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赢得消费者和求职者信任的关键。

个人信息滥用的隐患与危害个人信息滥用的危害不容小觑。

在招聘场景中,求职者的信息可能被泄露给第三方,用于精准营销、诈骗等非法活动。

这不仅会给求职者带来骚扰和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此外,个人信息滥用还可能导致个人隐私的全面暴露,使个人在社会中失去安全感和自主性。

海底捞微海招聘的行为,正是个人信息滥用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严峻挑战。

案例借鉴与启示

类似的信息滥用案例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例如,某些企业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将用户信息用于商业推广,最终被法院判定侵犯个人信息权益,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些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提醒我们,任何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都可能构成违法。

海底捞微海招聘应从中吸取教训,及时整改,避免陷入法律纠纷。

企业应采取的措施面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要求和社会期望,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明确信息收集、使用和存储的规则。

其次,加强内部管理和员工培训,确保所有员工都了解并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

最后,定期进行信息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企业不仅能避免法律风险,还能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和竞争力。

海底捞微海招聘未经求职人同意长期保留未入职个人信息,个人无法删除的行为,从法律角度看,明显违法。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企业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不足,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脆弱性。

我们期待海底捞能正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求职者的个人信息,重建社会信任。

从泄露信息可以看出招聘信息是其来源之一,招聘信息哪来的?也只有从公司和第三方来源了,这就不难理解中介为什么喜欢套取个人信息并长期截留个人身份证了。

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确保每个人的权益都能得到充分保障。

0 阅读:1
羽虚客大

羽虚客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