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临川
编辑|t
引言在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掀起了叛乱,势头迅猛,东到南京、北至长江沿岸,让清政府焦头烂额。此时咸丰帝不得已决定,让大臣们自己组团练武,分散到各地抵挡太平军。
这看似是个不错的主意,咸丰一口气派出了200多个团练大臣,结果这些人各有各的“花活儿”,怎么打仗没人真拿主意,等于白忙活一场。最后,只有一个人成功带出了让咸丰都刮目相看的队伍,那就是曾国藩的湘军。
今天我们就聊聊,为什么200多人“派不出一支好部队”,偏偏只有曾国藩能干成?
团练四处开花,为何没一个成气候?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正式发难,短短两年时间迅速攻入长江流域,闹得整个南方动荡不安,清政府眼看无力招架,只能对“团练”寄予厚望。
当时团练是啥?说白了就是地方武装,政府拨点钱,安排一帮大臣去各地办个“防护队”,训练平民百姓,遇到敌人就能站出来保护家园。这一政策一下去,真是一片“积极响应”的景象,大大小小的团练立马遍地开花。
不过,这些地方武装到底是不是清廷想要的“救命稻草”呢?别急,真相可没那么简单。
一般的团练大臣拿到命令,表面上看起来很积极,实际上心思都在“保自己”上,哪有心思真去打仗。用当时老百姓的话说,“这些团练人,平时看着是个壮丁,打起仗来倒不如老百姓有胆量”。
很多团练大臣把组建团练当成是份“额外收入”,上面拨的钱直接揣进口袋,训练士兵则是随便糊弄一通。这些士兵看上去人多,但真要上了战场,那就是一群散兵游勇。要说他们的战斗力,大概和村里的“迎亲队伍”差不多。
为了更形象地展示团练们的实际情况,可以来看个典型的场景。某团练大臣带着一队士兵去山里巡逻,遇到山贼,结果士兵们当场腿软,有的当即溜走,有的干脆扔了刀枪投降,最后还得大臣自己上阵谈判,免得丢脸。
这阵势,真让人怀疑他们能不能应付太平军的大军压境。
那么问题来了,清廷知道这些团练都这样,难道就没有人管吗?其实还真不好管。毕竟这帮团练大臣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平日里做官习惯了端着架子,没谁真把自己当成一线的“战地指挥”。
何况太平天国势力强大,许多地方官兵都怕得不敢硬碰硬,团练们“搞搞仪式”就行了,谁会真把命拼在战场上?所以,团练多,真正能打的没有,这样的局面让朝廷和咸丰帝也没了办法。
学别人不行?那曾国藩就来点“新鲜招”在这200多号团练大臣里,曾国藩绝对是个另类。其他人是摆摆样子,而曾国藩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真刀真枪干一场。
他招兵买马,全是从家乡湖南老乡里挑选的。他的理由很简单:“老乡兵”,家里人谁都认识谁,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少了个谁大伙儿都知道。这一招很妙啊,士兵们心里有了“这关系”在,就不容易逃跑,甚至有一种“责任感”。
曾国藩建立湘军,不仅仅是招了些人就完事了,他在团练大臣里真算得上是细心到家。为了让这支部队能打得出手,他把儒家文化和士兵日常结合起来,整天讲“忠孝仁义”,灌输道德理念。
每天除了训练,就是听曾国藩训话讲道理,曾国藩的名言是:“军人之道在于忠勇,忠孝者不怕死,勇猛者敢拼命。”这些话说得“直戳人心”,渐渐的,这些湘军士兵从“村民”蜕变成了“准战士”,打起仗来个个舍生忘死。
不过,这里不得不提一点,湘军可不是“无条件免费奉献”。曾国藩明白,士兵也要吃饭养家,他给士兵们提供的福利待遇,基本上超过了当时大多数清军的标准。士兵们拿着高于市场价的军饷,还可以轮流休假回家。
这一招可是很见效——你想啊,有了好待遇,家里人不但不阻拦,还鼓励家里的青壮年去投军。
对士兵来说,这已经不是“当兵”,更像是有保障的“稳定工作”,因此湘军的人心稳固,兵员流失少,战斗力也越来越强。
在湘军的编制上,曾国藩也很有心得。他把湘军划分成小型单位,每个单位都有明确的头领,士兵们相互配合。
这种“小队伍”,在实际作战中灵活机动,适应性强。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相当于特种作战,遇到问题大家各自分头行动,处理起复杂局面来得心应手。湘军在一次次战斗中逐渐成长,成为真正的强兵悍将。
防守反击,越战越猛湘军不仅在组建上别具一格,在战术上也是“反传统”的。其他团练大臣不敢正面交锋,湘军却是“防守反击”玩得特别溜。
他们明白太平军气势汹汹,正面硬拼吃亏大,所以曾国藩讲究“稳中求胜”。他把防御工事修得严严实实,甚至建了专门的寨子,防守时简直是固若金汤,太平军一靠近,就被挡在阵前,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湘军每次打仗前,曾国藩都会亲自策划战术,安排士兵熟悉地形,找好阵地,然后一边放冷枪,一边慢慢蚕食太平军的力量。
等到敌人精疲力尽的时候,湘军才反击一波,打得对方措手不及。这种战术看似保守,但却很管用,尤其是在兵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湘军总能通过“消耗战”获胜。
而且,曾国藩不仅打地面战,还组建了湘军水师。这水师可不是摆样子的,湘军在江西、湖南等地建立了船厂,制造出了不少战船,用来和太平军的水军对抗。
在水战中,湘军的船只坚固、装备精良,在曾国藩的精心指挥下,他们逐渐掌握了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这一招等于把太平军的“水路运输”截断了一大半,给了对方沉重的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湘军还引入了洋枪洋炮。曾国藩明白,面对火力强大的太平军,必须提升武器装备的质量。
他不惜重金从外国购入先进武器,湘军士兵不仅有装备好的步枪,还有威力强大的火炮。这些“高科技”武器在战场上威力惊人,让湘军在战斗中如虎添翼。
最终,湘军通过一次次的实战磨砺,从一个地方团练逐步发展成为清朝的中坚力量。凭借独特的组织形式、灵活的战术和先进的装备,他们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屡屡取得胜利,逐渐奠定了“清朝王牌军”的地位。
正是这样,湘军从200多个团练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成建制军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曾国蕃的谋略与手段。
用户12xxx29
核心是建立利益机制,形成利益分配机制,战斗力就有了。
南瓜
不是只有曾国藩成功了,是只有他稳住了顶住了清廷的压力,硬是等兵练成了才出山,其他的没有顶住压力的都提前出山送了
陆原 回复 12-13 18:52
曾国藩前期也送了几次,但是他是实干派,也够坚韧,运气也好,前期比他有能力的江忠源挂了,中期功劳比他高的胡林翼挂了,后期清庭里能制衡他的和春、曾格林沁挂了。左宗棠湘君军幕僚出身、李鸿章是他学生,就剩他一家独大,清庭满人里实在找不出挑大梁的,把全国资源倾斜给他摘桃子。
大汉神帝 回复 陆原 12-23 14:28
江忠源算是给曾国藩做嫁妆了,曾国藩带湘军的那一套,全是江忠源摸索出来的
星浪
曾剃头带兵靠的可不是什么“忠孝仁义”,是靠足饷、不浪、打呆仗
陌客 回复 01-07 18:53
受教了
陌客 回复 01-07 18:52
对。“我佛慈悲,也要降妖除魔;不见金刚怒目,怎知菩萨慈悲”道理是想通的
佐罗
哪来的钱
种子
经济基础决定了
吴凡
团练是自筹经费的,拨款全给了江南江北大营和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