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具体每一句都在讲什么;
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
所以,读懂诗歌作为诗歌鉴赏的基础,至关重要。
一、读懂诗的题目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答题就不会有偏差。
1.高考真题
卷别
诗题
重要信息
2022新高考卷Ⅰ
《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①时间(人日);②地点(南山);③事件(约应提刑懋之)
2022新高考卷Ⅱ
《送别》
①诗的题材(送别诗);②感情基调(惜别)
2022全国甲卷
《画眉鸟》
①写作对象(画眉鸟);②诗歌题材(咏物);③暗示了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2022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①写作目的(饯别友人);②诗的题材(送别诗)
2.阅读下列诗歌题目,指出从题目中读出的内容。
(1)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①“奉和”表明了诗歌是和朋友的唱和之作,“奉”为敬辞;
②“袭美”交代了写作对象;
③“见寄”,寄给“我”,交代了写作缘由,此诗是作者收到朋友来信后的酬和之作;
④“次韵”表明是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2)《咏素蝶诗》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
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
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3)《征人怨》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
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4)《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①交代了时间是中夜(半夜);
②地点是西园;
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5)《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①点明了时间(休暇日)
②点明了事件(访王侍御)
③点明了事件结果(不遇)
(6)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
①表明了诗歌题材及主要内容:送别饯行;
②交代了分别之地:白下驿;
③交代了送别对象:唐少府。
提示:不要被标题误导!
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古体诗;
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
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
二、读作者
读作者时,主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创作背景和目的、时代背景(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
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1.通过生活经历,了解诗风诗情
屈 原: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
陶渊明: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
王 维: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
李 白: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
杜 甫: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
刘禹锡: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
白居易: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
杜 牧: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
李商隐: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
2.通过时代,了解作品内容精神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3.读作者的“套路”
①当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
②当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求学或参加科举考试时,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
③当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4.例题演练
望洞庭湖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本诗写于被贬途中。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分析:
读作者: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强者;永不放弃的追求。
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豪迈)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刘禹锡诗文俱佳,豪放昂扬,给人无穷的力量。涉猎题材广泛,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答案:表达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表现作者虽被贬,但并未屈服的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读作者
陆游: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作品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陆游毕生致力于抗金和收复失地,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
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三、读注释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代的印记。因此,欣赏古代诗歌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
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从“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容易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旨。
命题人常注释的内容包括:典故;解释疑难词句;提供写作背景、目的等。
诗歌注释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常见的注释所暗示的内容有:
①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②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③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④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⑤提供“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一类的注解——暗示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游记。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气助词,无义。
(1)题目提供信息:
“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
(2)注释暗示信息:
注释反映了诗人正处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提到了《离骚》,说明诗人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
(3) 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4分)
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词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