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釉又名酱釉、赭色釉、褐色釉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在中国漫长的陶瓷器烧造史中,它的存在感似乎都不是很强。可能很多人还不了解这种瓷器,接下来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唐代时期,工匠游刃有余地使用褐釉来装饰器物,比如长沙窑烧制釉下彩瓷器时,先在贴花上点成褐斑花纹,后施以酱釉或青釉入窑烧成,自由且随意。
到了宋代,北方诸多窑口都有烧制酱釉瓷,此时酱釉与汉唐时偶然出现、色泽色系随意的酱釉在根本上有所区别,一个是主观追求,一个是客观无奈,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北定窑、磁州窑、河南当阳峪窑、陕西耀州窑等,但这时真正当道的还是青、白、黑三色瓷釉,酱釉在后人的眼中常被忽略。
在数以百计的陶瓷品种,许多都神气十足、鲜艳夺目,只有紫金釉,鲜艳不如彩,深沉不如黑,羞答答地站在中间,两边不靠。
紫金釉颜色不那么悦目,欣赏它的面不那么宽,以致自宋至清都没有一个窑口专门烧造它,一直是作为瓷器主产品外的附属品存在。然当明清多数瓷器品类被淘汰时,以不变应万变的紫金釉,在宫廷竞争中本着不深入参与的态度,几百年烧造从未断档,从酱釉最终成为紫金釉,最后封建王朝拉上大幕时仍站在舞台的缝隙中,做了最终的告别。
紫金釉就介绍到这里了,它颜色浅不透明,深不到头,就单单站在那,你进他退,不争不抢,有近于无,它是永远的配角。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又哪管它是配角主角,只有每一个角色表演得精彩,才能让整个剧赢得满堂喝彩,而且能一直演到最后已是不易。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