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500年,这个年份不错,两个250年之和,确实挺适合萧衍反萧宝卷的。
可是就在这一年年底,萧衍借口自己的好哥哥萧懿为国家立了大功却被萧宝卷这个昏君赐死了,举旗造反了,然后让人匪夷所思的画面出现了——整个雍州因为萧衍的举旗造反而欢呼雀跃了。尽管当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和社会,但雍州人民也不至于对谋反这么兴奋和激动吧!毕竟造反这事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为什么雍州集团会如此反常地激动呢?因为他们在政治上被憋得太久了。

雍州,当初在刘宋也是继京口、荆州之后的又一个流民集中地,曾一跃成为了南朝的最强军事集团,像沈庆之、柳元景、薛安都这样大名鼎鼎的军方大佬都是在雍州发迹的。但是这帮人到了后来都被刘宋的小皇帝乱拳打死老师傅,一顿瞎搞全给挤掉了。所以,在南齐这二十多年中,除了柳世隆凭借革命功勋在高层占有了一席之地外,整个雍州集团都没能在南齐闪光。
但是,这还不算完。柳世隆在南齐开国最后一战的郢州保卫战中闪光打进核心层后,这个雍州代表却选择了明哲保身,导致雍州集团在政治生态中彻底失去了凝聚核心。

柳世隆为什么会在南齐选择明哲保身、激流勇退呢?因为南齐开派祖师爷萧道成是青徐教父,人家是靠青徐势力上位,就连国号“齐”都得明明白白地认证了人家青徐势力的股权。而柳世隆这个雍州人是外人,是不受待见的,是要被排挤的,如果他自己不识时务,按照南朝那该死的气质,恐怕是难以得到善终的。
柳世隆在萧道成时代先后任职南豫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但他找萧道成请赏的东西是书。领导你好,我老了,身体不行了,不喜欢打打杀杀那一套了,我喜欢读书,您多赏我点书吧。军队那些事我就不掺和了,爱谁谁,反正我就是喜欢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世隆性爱涉猎,启太祖借秘阁书,上给二千卷
同志们也别说我人老胆怂,毕竟当年我叔柳元景那帮雍州老前辈是怎么被挤兑死的,我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482年,萧道成驾崩,萧赜继位后把好哥们柳世隆调进中央为侍中、护军将军,历任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
486年,湘州蛮人骚乱,柳世隆被安排总督诸军讨伐,并被委任为使持节、镇南将军、湘州刺史。
柳世隆在湖南平蛮后,便表示自己一个湖北人很喜欢湖南,在湖南修建大别墅不走了,要在湖南养老了。

这个时候,中丞庾杲之便借机弹劾柳世隆,一个军方大佬到湖南去平乱然后就不走了,这是要在湖南扎根立山头的节奏呀!
但是,萧赜并没有当回事。因为湖南那一块的地理精华都被郢州给卡死了,湘州不是啥战略要冲,连长江的入江口都没有,所以整不出什么幺蛾子来。柳世隆作为当年帮我们家钉死沈攸之的大功臣,现在连落叶归根都不奢求了,一心想死在湖南,这态度已经够可以了。没必要对他太过分了。
489年萧赜再征召柳世隆入朝任命为尚书令,不久,柳世隆因病辞职,改封左光禄大夫的闲职。

整体来说,雍州最后一个大佬柳世隆在萧齐一朝就一直表现得跟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一样。尽量不参与权力斗争,倒是在文艺方面颇有建树,比如他的弹琴水平被江左公认第一。
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善弹琴,世称柳公双璅,为士品第一
柳世隆自己也不避讳,宣称自己马槊、清谈、弹琴是三绝,也就是文的武的自己都是高手。但在建康,人家就是啥正经事不干,天天弹琴、清谈,全是素的,荤的绝不沾边。被普遍认为是好同志。
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

这么一件事,大家既可以看出柳世隆本身明哲保身的觉悟,也可以看出萧齐对于雍州集团政治上是相当不友好的。这不怪柳世隆,南朝从刘裕时代开始,但凡手握实权的地方势力大佬,不是造反成功就是被杀,没有谁得了善终,柳世隆这个雍州头牌如果不天天吹拉弹唱咋能平稳着陆呢?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你柳世隆每天弹琴吃牛皮,确实是保护了自身,可是你作为雍州的头牌,是雍州的大中正,身系千万雍州人民的福祉,结果你就每天搁那阿弥陀佛了,家乡人们心里能没有情绪吗?

人家雍州集团不是没有辉煌过、不是没有证明过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不是没有见过世面,有时候就是这种尝过味道但意犹未尽的群体更容易陷入对欲望的执念之中,你柳世隆明明有机会带领大家共同进步的,但你就是把大伙都憋起来了,这没法让人不生气。
也就是说,雍州集团内心是充满愤怒和不甘的,这是他们一见萧衍举旗反朝廷就全境沸腾的根本原因。
但祸福相依,有些时候坏事也能变好事!也正是因为柳世隆这些年的各种不积极,从而避免了雍州集团在萧齐此起彼伏的内讧之被剧烈内耗,而是大力扎根于雍州和荆州,稳步前进、稳步发展,逐渐强化了板块优势。

萧衍其实在雍州待的时间并不长,但恰恰是最好的时机。自萧鸾夺位后开始了大规模铲除异己,萧宝卷上位后更是大规模的铲除一切他觉得控制不住的勋旧,先后有王敬则、陈显达、崔慧景等数次兵变,建康本身和这些勋旧同归于尽了。整个南齐的家底被这爷俩祸祸光了。实力保存相对完整的雍州集团隐隐成了南齐的独角兽。
野心家萧衍看到了这条通天的星光大道,雍州集团也看到了。隔壁地主家的护院、保安全散了,战斗力几乎为零了,满院子就是几个傻儿子和数不清的美妇丫鬟、金银财宝,这是老天赠予我们的一场天大的富贵呀!兄弟们,收拾家伙,集合队伍,赶紧行动。

老规矩,跟当初介绍刘裕和萧道成的原始股东一样,咱们也来扒拉扒拉一下萧衍的原始小股东。
第一位柳庆远,这位爷是柳世隆的堂弟,以郢州主簿起家,历任尚书都官郎中、大司马中兵参军、建武将军、魏兴郡太守,长水校尉等职,后又出授平北将军录事参军、襄阳县令。这位爷在萧衍出任雍州刺史的时候,就立马判断天下有变,摇身一变成为萧衍的铁杆了,了萧衍的雍州别驾从事史。然后各种给萧衍造势。柳家是雍州第一地头蛇。
齐方多难,庆远谓所亲曰:“方今天下将乱,英雄必起,庇民定霸,其吾君乎?”因尽诚协赞

第二位韦睿,京兆杜陵人,出身三辅大姓,祖上跟着刘裕从长安回来的,历任齐兴郡太守、雍州别驾、长水校尉、右军将军,萧宝卷时代看到一片腥风血雨请求外出补任上庸郡太守。为啥呢?先跳出局中,局外静候名著呗。陈显达和崔慧景两位老领导都被他先后否决了,最后相中了年轻有为的萧衍。派俩儿子主动结交萧衍,萧衍刚刚扯旗建义的时候,韦睿率郡人二千,马二百匹伐竹为筏迅速来赴。韦睿是实力强悍的官方自主势力代表。
俄而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崔慧景频逼京师,民心遑骇,未有所定,西土人谋之于睿。睿曰:陈虽旧将,非命世才;崔颇更事,懦而不武。其取赤族也,宜哉!天下真人,殆兴于吾州矣。乃遣其二子,自结于高祖。义兵檄至,睿率郡人伐竹为筏,倍道来赴,有众二千,马二百匹

第三位韦爱,这位是韦睿族弟,原先担任雍州刺史主簿,后母丧守孝,萧衍雍州时正在守丧,萧衍随后亲自去吊唁,等出了孝期后就引为中兵参军了,萧衍起兵时任其为壮武将军、南平王司马兼襄阳令。妥妥的萧衍核心骨干成员。这位爷后来成为了萧衍的后方大总管,衍带走队伍后魏兴太守颜僧都等据郡谋反,便是这位爷完成安民平乱的,自己招募老乡给平事的哈。
袁抃为雍州刺史,辟为主簿。遭母忧,庐于墓侧,负土起坟。高祖临雍州,闻之,亲往临吊。服阕,引为中兵参军。义师之起也,以爱为壮武将军、冠军南平王司马,带襄阳令
兼率募乡里,得千余人,与僧都等战于始平郡南,大破之,百姓乃安

第四位康绚,祖上居华山郡蓝田县,祖上曾出仕前秦、后秦政权,后来关中被赫连勃勃拿下后,康绚的祖父康穆率乡人三千多家南迁抵达襄阳县的岘南。刘宋时代侨置华山郡(治今湖北宜城)给蓝田县移民安家,授康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康穆死后,康绚的伯父康元隆、父亲康元抚相继被流民推举为华山郡太守。康绚跟的是萧赜的太子萧长懋,为其东宫禁军武官。萧长懋死后一路辗转,最终任老家华山郡太守。萧衍起义后,康绚举华山郡响应萧衍,亲率三千部曲、马二百五十匹随军。这位是前太子萧长懋的潜伏势力代表。
永元元年,义兵起,绚举郡以应高祖,身率敢勇三千人,私马二百五十匹以从

第五位曹景宗,南阳新野人,幼善骑射,年少以胆勇闻。495年,孝文帝率军大举进攻赭阳,当时曹景宗为偏将,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多有斩获,因功被升为游击将军。497年,曹景宗随太尉陈显达北围马圈,率两千人设伏击败了北魏中山王元英所率的四万援军。还对陈显达父子有救命之恩。萧衍任雍州刺史时,曹景宗主动投靠,被萧衍推荐为竟陵太守、冠军将军。这位是地方散装实力派代表。人家是军队实干人士。
梁武为雍州刺史,景宗深自结附,数请帝临其宅。时天下方乱,帝亦厚加意焉,表为竟陵太守。及帝起兵,景宗聚众并率五服内子弟三百人从军

第六位冯道根,广平郡酂县(湖北老河口)人,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攻蛮锡城,结果反被蛮人所困,冯道根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救了蔡道斑,从此武勇知名。后率自己的私人部曲随陈显达北伐,作为本地人做出建议后不被采纳,后齐军大败中靠着冯道根的引路败兵才得返回。随后其母过世去服丧,丧期中听说萧衍举兵毅然决然率乡人和子弟入股萧衍。这位也是雍州地方寒门武将,能干事但没出路,所以到萧衍这里来博一次心跳加速了。
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金革夺礼,古人不避,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

剩下的还有很多代表们,咱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这种事情看多了就没啥稀奇了,几乎历史上的所有高祖起事都是与之相似的套路——集资创业。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规矩和良知可言了,也你萧宝卷自乱阵脚,给了萧衍和雍州集团机会和希望,既如此,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从京口到荆州再到淮阴,襄阳也终于要坐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