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克星,源自名著的止咳特效穴,止咳立竿见影

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的一种表现,历代医家有以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所以统称为咳嗽。
名著论咳嗽
《素问·咳论》对咳嗽一症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为后世在治疗咳嗽的辨证依据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知道中医俗语中有“名医不治咳”之说,咳嗽一症四季日常可见,看似平常小疾,但是最是难治,因其病因病机触及五脏六腑,非独以治肺而论。历代医家考究《素问》遗篇,多在方药上出其创见,而针灸一时湮没,然针灸在疏通十二经气血,调理人体气机,调整脏腑虚实方面有着“立竿”之效。
切脉针灸治咳嗽
切脉针灸治疗咳嗽,首先必须诊断清楚是何经何脏受到邪气侵袭而导致咳嗽之症。根据经典著作及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肺与大肠咳取穴:太渊;大便差,加曲池、商阳。
2、心与小肠咳取穴:神门。
3、肝与胆咳取穴:太冲;咳呕胆汁,加阳陵泉。
4、脾与胃咳取穴:太白;咳引胃痛,加足三里。
5、肾与膀胱咳取穴:太溪;咳而尿出,加灸中极。
据《素问·咳论》五脏之咳治其俞,六腑之咳治其合,咳血加尺泽委中。《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知矣。
外感之咳,无非外淫入袭经络,入于肺经则咳而寒热。笔者予针太渊以疏理肺经经气,曲池以疏风散热,商阳以泄热通经。外邪不治则人络脏腑,五脏相关,入于心则为心咳,入于肝则为肝咳,入于脾则为脾咳,入于肾则为肾咳。
治疗上笔者更进一步指出首遵“五脏之咳治其俞,六腑之咳治其合”之原则。
心咳予取神门,配合心俞、神堂;
小肠咳取小肠俞、下巨虚;
脾咳取太白、脾俞、意舍;
胃咳取足三里、胃俞;
肝咳取肝俞、魄户;
胆咳予取胆俞、阳纲、阳陵泉;
肾咳取肾俞、志室、太溪;
膀胱咳取膀胱俞、白环俞、委中。
取穴举例:
特效穴:止咳穴(肺经上,太渊上2~4寸之间);
重点选择的穴位:尺泽、鱼际、天突、肺俞、灸心俞、云门、中府、少商。
五脏六腑均可引起咳嗽,咳嗽与肺有关,肺经病咳嗽取肺经的穴位。
总则:治脏治其俞;六腑取合穴;肺热取少商、尺泽。
提示:本文原创作者不详,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好历害的克星.中医们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中医己经做了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只是古人不知不觉中的做,而今天中医是以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为荣。不仅中医们自己要做,还要所有人都要做,还才是中医们天天跑出来宣传中医的原因。(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欢乐马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