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是唐朝一位“佛系”诗人,字号“摩诘”。
这“摩诘”一词,取自《摩(mó)诃(hē)般若波罗蜜经》,意思是通过心灵的修行,领悟人生的意义,实现灵魂的自由。
所以,王维的诗歌,爱以“山水”为主,在山水间,寻找一种灵魂的顿悟。
王维一生创作了400多首诗,诗歌清新淡远,恬静淡泊,达到了“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巅峰,被誉为“诗佛”。
在王维的400多首诗歌中,有一首诗,意境辽阔,气象雄浑,在诗中,似乎可以感受到,当年的边塞大漠,又重新活过来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漠,感受一场异域的边塞风貌!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首记行诗。
公元737年,崔希逸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大悦,派诗人担任监察御史,出使边塞,去慰问将士。
这首《使至塞上》,正是写于诗人前往凉州的路上,也就是出塞途中。
诗人说:“单车欲问边”,这里的“单车”,指少量车马,形容轻车简从。“问边”指到边塞去察看,这里指慰问边塞官兵。
这个出使团队,是一个小规模,诗人仅用“单车”两字,道出了出使的物资少,人员少。
这次,出使的目的,是为君王考察将士,并非给将士赏赐,可见君王的恩赐,确实到不了“玉门关”。
王之涣曾在《凉州词》中,也提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指君王的关怀,说君王的关怀是到不了玉门关的。
可见,边关将士,在艰苦之地,不管多么努力,即使打胜仗,也很难看到希望,是多么孤苦!
接下来,诗人说“属国过居延。”,这里涉及了“属国”、“居延”两个地名,诗人对行程,轻描淡写,只用了一个“过”字,就把目光,拉到了“居延”,“居延”,就是边塞,现在的内蒙古。
从“长安”到“居延”,按现在路程,大概是1000公里,在唐朝,交通不发达,要经历山路、河流、荒漠,行程远远超1000公里。
在唐朝,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在途中,诗人可能会遇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山贼或小偷劫道”,“天气多变”,“遇到猛兽袭击”,“生病、饥饿”等意外。
所以,一个“过”,看似云淡风轻,却是诗人“佛系”的一种人生态度,其实整个行程,都是九死一生。
诗人经历艰险,终于到了边塞,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

是高兴,悲伤,还是欣喜?
都不是!
诗人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身在边塞,看见北归的大雁,翱翔而去,不禁思念家乡,家乡在千里之外,这种遥远的距离,似乎有种生离死别的之感,瞬间一股游子的漂泊、孤苦,无依的惶恐,涌上心头。
所以,诗人说自己像一缕“征蓬”,一种蓬草,在浩瀚的大漠,孤苦无依,随风而飞。
当诗人深入大漠时,眼前的美景,又让诗人无比震撼。
诗人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的“孤烟”,又叫“平安火”。
大漠空旷苍茫,拥抱了孤零的烽烟,烽烟徐徐而生,温柔了寂静的大漠。
蜿蜒的黄河,在沙漠之中,静静地流淌,在长河的尽头,一轮圆圆的落日缓缓西沉。
这里的“孤”,反衬了大漠的宁静与和平,“圆”,写出了大漠的温暖、亲切。
美景治愈了心灵,诗人豁然开朗。
那么,边关的将士们,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诗人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的“萧关”指边境重地,“候骑”指驻守的将士,“都护”是将军的一种别称。
在萧关这个边防重地,诗人遇见了侦察兵,从士兵口中得知,都护还在燕然前线。
一个简单的“陈述”,却折射出了边关将士的日常,他们每天坚守岗位,守望边陲,把和平和安宁带给大唐。

这样的“守望”令诗人动容,在大漠与将士的熏陶下,整首诗的意境,如同大漠一样,变得雄浑阔大,充满了豁达和坚韧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