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是中国导弹核潜艇的起始之年,这是我国继导弹、原子弹之后又一复杂的大工程。让人感叹的是,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常规动力潜艇的研制也是刚刚起步;在世界范围内还只是美国于1954年1月研制出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的领导人作出决策:要在抓紧常规动力潜艇研制的同时,上马核动力潜艇项目,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果断的超前之举。
刘华清
连常规潜艇都没有研制出来的中国,研制发射鱼雷、导弹的核动力潜艇,从技术和工艺角度讲,其难度可想而知。当时, 我国迫切希望苏联像转让常规潜艇技术一样,也转让、提供核潜艇技术。但对于核潜艇技术,苏联却格外保守、保密、封锁。58年10月,海军苏振华政委率军事代表团访苏,双方会谈后与苏方签订了引进海军部分常规装备技术的协定,但我方一提到核潜艇技术援助,便被苏方搪塞,就连想参观核潜艇也不被允许。
59年9月,周恩来在与来访的赫鲁晓夫会谈中再次提出核潜艇的技术援助问题,赫鲁晓夫却以核潜艇技术过于复杂、耗资太多、中国搞不出来为由,提出苏中可以组建“联合舰队”:苏联有核潜艇,你们中国也就有了。这一侵犯中国主权的建议遭到中国政府的断然拒绝。在赫鲁晓夫眼里,中国拥有核潜艇实在是“多余”、中国要想自己研制核潜艇更是“异想天开”。对于苏联人在核潜艇项目上对中国的刻意封锁与轻茂,毛泽东愤然表示:核潜艇,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0年至1962年,国家的财政经济陷入严重困难之中,数亿人民衣食不保,在这种情况下,63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暂停核潜艇研制。
工程虽然下马,但事关工程的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工作不能下马。舰艇研究院院长刘华清、政委戴润生经向聂帅建议,保留了一个由50多人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彭湃之子、核潜艇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组织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
两年以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家经济状况有了新的起色,1965年8月,经过几个月的论证探讨一度停顿的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再度上马。这时,我国不仅已经度过了经济最困难时期,而且过去几年中人数不多的核潜艇研制人员并没有因整个工程下马而“袖手”,他们刻苦钻研,对核潜艇关键技术已有了相当了解。
69年10月,成立了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调度,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个部院,2000多个厂所院校,上万名科技人员陆续投入到这项规模浩大的造艇工程中来。基建施工力量不足,毛泽东、周恩来亲自签发电报抽调军队参加建设;运力紧张,周恩来下令要陆海空军大单位派汽车、舰船、飞机参加运输;科研力量需要充实,又是周恩来指令高教部三年内将1500名高校毕业生分配到相关科研部门。
“10年"中,为使工程不受干扰,由刘华清签字呈送、聂荣臻签发、经中央军委批准的一封“特别公函”下发到参加工程的各个单位、部门。公函指出,核潜艇工程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的一项国防尖端工程,所有参与工程的各单位、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停工、停产,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冲击研制项目,必须大力协同,必须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保证质量、保证进度、按期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采用水滴线型、装备声自导鱼雷的我国第一艘反潜鱼雷核动力潜艇下水。1971年8月15日,该艇首次驶向试验海区,并通过了检验性航行试验,1974年8月1日交付海军使用,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首艘核潜艇从1968年开工建造到1974 年交付海军使用,仅用了六年时间,这样快的速度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少见的。然而,出于种种原因,与反潜鱼雷核潜艇配套的深水反潜鱼雷还迟迟未能研制出来,首艘核潜艇还处在“有艇无雷”的状态。直到80年代中期,配套鱼雷的研制成功,才解决了艇、雷配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