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姚老师又败诉了,面对职称,你就是点亮夜空的一盏明灯

凭阑听史 2021-05-02 19:43:04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

在文章的开头,我先引用一下曹雪芹老爷子的一段话,我觉得这段话非常贴合我。因为我从1995年开始上班,已经在教育第一线摸爬滚打了26个春秋,见多了教育上的风风雨雨,可以算是一条老油子了。并且我已经在去年顺利的评上了中小学高级教师,这一路走来,有多少荆棘,又有多少辛酸,只有像我这样的过来人心里清楚。评职称对一名教师来说,虽说不能代表全部,但它的意义是无法代替的。职称对于像教师这样清贫而又清高的文化人来说,它不仅仅是每月多几百块钱的事,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教师职业上的认可,是一种职业成就感。

从这个意义上看,也不难理解焦作姚燕燕老师对于自己评职称过程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心情,换成谁心里都不好受。我们区里就有一名老师因为没有评上职称,结果得了抑郁症,最后自寻短见。姚老师面对压力,居然选择了奋起抗争,确实勇气可嘉。她说出了很多教师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也做了很多教师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虽然她现在二审败诉,将来也极有可能在河南省高院再次败诉,但她的努力不会白费,这将是中国教育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她“愚公移山”式的抗争,也必将是点亮夜空的一盏明灯,从而带动整个教育生态的良性转变。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是1986年建立的,职称设置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国家设置职称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但实际上,在具体操作时却出现了很多弊端。由于指标太少,往往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争一个指标,学校和有关部门到底应该把指标分给谁呢?为了显得公正,于是就出台了一系列条件限制,比如任职年限、荣誉证书、教学成绩、民主投票等环节,看谁的综合得分更高。但其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太大。比如荣誉证书,只有学校领导才能决定归谁,因为普通老师压根就不知道这些荣誉是什么时候分下来的。像我们这些规模不大的农村小学,市级先进证书根本就不可能分给我们,早在乡中心校这一层级就被瓜分完毕。上班几十年没有得过市级先进的老师比比皆是,能有机会一睹庐山真面目的,至少是那些八面玲珑的校长大人们,普通老师想都不要想。

即使是区级先进,要想弄一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得才毕业上班的时候是一年一评,后来是两年一评,现在是三年一评。因为僧多粥少,望穿秋水的老师们眼都急红了。为了早日把先进证书收入囊中,很多人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趁着夜色的掩护掂着礼品找校长的,有人依靠高深的背景让大领导直接打电话给校长的,有人另辟蹊径,直接从乡中心校、甚至教育局拿走证书的。最后,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评上的皆大欢喜,没有评上的眉头紧锁,甚至抑郁。每次评先,都要上演一出出不该上演的悲喜剧。

优质课证书是晋级必备的业绩。为了讲一节优质课,老师们几个月就别想安生。选课、备课、反复试课,这些都是常规工作,更重要更扰心的是讲课之外的工作。学校那么多老师,都想讲课,学校凭啥就推荐你讲?好不容易和学校主管领导打好招呼,和其他竞争者好话说尽,被推到了乡中心校。但中心校一共有几十个人要讲课,而推到上一级的指标只有十几个,还是僧多粥少啊!到了区里市里,还要面临更大的竞争。这一路走来,等到把市级优质课证书拿到手里,皮也脱了好几层,人也不像人样了。

以前晋级论文少不了,但自从职称改革后,论文已经不行了,现在是要课题。想想一个普通中小学老师,也要像教育专家教授一样搞专业课题研究,岂不是赶鸭子上架?但不搞不行啊!因为在职称评审时,课题这一项权重很重,硬着头皮也要搞。我自己就曾主持过一个课题,从选题、申报、立项、结项一共耗时两年多时间。我原本是一个课题小白,为了课题研究,整天泡在互联网上,每天晚上熬夜到十点半之后,终于东拼八凑了十几万字,最后胶印了6本书,才算完成了课题。

为了完成课题我耗费了多少心血?但这有用吗?我的课题一结项就被束之高阁,不管是学校还是我自己,并没有拿它来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它就是一张证书而已,一张只对晋级有用的纸而已。我为了课题呕心沥血,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我记不清请了几次客,托了多少关系,从立项到结项整整一年多时间,感觉就像是用钝刀子拉人,那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姚燕燕老师这一次在网上争论很激烈的一个话题是她的成绩倒数,结果被别人超过,有许多人说她成绩不好就不应该评级。我不知道姚老师上班这么多年,是一直成绩不好还是最近这几年成绩不好。如果她从上班开始一直成绩很差,或者是在多所学校成绩一直很差,那很有可能说明是她的问题,如果只有这几年成绩差就不能说明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有些学校为了特别照顾某些老师,会把一些特殊的班级交给某些老师去教。比如某些班级学生就是棒,这样的班级就比较容易出成绩。反之,有些班级就很差,把人累死成绩也提不上去。比如我们学校的一年级一共20个学生,但“不睁眼”的学生就有5个,这一次月考,有4个学生得了0分,一个26分。你说,这样的班级分给谁是不是都跟着倒霉?如果学校非得让你接这个班,并且还要求你把这个班一直带毕业,你不委屈吗?

所以说,不管是成绩还是民主测评,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人为因素,弊端很多。既然教师职称评定被很多人诟病,那取消了行不行呢?其实,在1986年之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实行职称制度,那时的老师不也是认真履职吗?不是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吗?现在可好,因为职称,不少学校被闹了个鸡飞狗跳,造成同事之间,领导和教师之间矛盾重重,互相猜疑,互相攻讦,甚至闹到教育局,引发网上关注。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评职称上面去了,一方面,引发了不正之风,养肥了那些在职称利益链上游的人群;另一方面,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广大学生。

那么,我们的职称改革应该怎么走下去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是根据学历、教龄来确定的,学历越高,工资越高,教学年限越长,工资越高。他们不用评职称,也没有任何级别划分。但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较高,要想成为教师,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这个资格证书并不是好拿的。和我们国内比一比,由于教师待遇较低,很多优秀高中毕业生不愿意从教,致使很多师范院校完不成招录计划,不得不把条件一降再降。

在日本,无职称制度。教师在日本是典型的三高:工资特高、地位特高、学历特高。在日本,两种人可以称作先生,那就是教师和医生。所以,很多硕士、博士,纷纷入职,去干一般教师。

在德国,无职称制度。教师和医生、律师,入职特严,需经国考。在德国,教师是人人羡慕的职业,职业终身制,待遇和社会地位,要远远高于其他职业。

那么,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国内的教师职称制度。现在的职称评定明显向行政靠拢,谁离权力近谁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人情作用太大。并且指标太少,老师们都趋之若鹜,但评上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老师成为失败者,严重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将来的职称评定完全可以按学历和教龄,只要达到,没有严重的问题,完全可以自然晋升。如果真的那样的话,教师幸甚、学生幸甚、教育幸甚!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姚老师的事情虽然让人感觉到心酸,但经过不断地发酵,必将带动整个教育生态向着良性发展的道路前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可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比如,正是出于对广大农村教师呼声的回应,河南省2019年出台了在农村工作满25年的教师,只要符合条件可以直接评聘为高级教师的绿色通道的政策,笔者正是得益于这一政策顺利的评上了高级。而山东省把这一政策提前到了20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职称政策会越来越完善,即使像城市地区,高级指标也会越来越多,最终变成一项普惠政策。如果真的那样的话,教育的春天就真的来了,我们都期待着……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0 阅读:29

凭阑听史

简介:拨开时空的烟云,洞察历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