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飘”了,最容易忘的,不是规则,不是底线,而是自己曾经的样子。
顶流网红何同学翻车,热搜第一。倒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而是他在自我“觉醒”的过程中,把普通人的脸踩进了地里,还试图告诉你这是成长,是勇气,是反讨好型人格的胜利。
故事起因,一条微博。
他在微博上提到,以前坐网约车,司机要好评,他都会嘴上答应,心里敷衍。但现在不同了,成长了,觉醒了,拒绝讨好别人了——他会当面拒绝司机的请求,然后潇洒地下车。说得多有逻辑,说得多真诚,说得多自豪,好像拒绝底层司机,是他人格修炼的新境界。
讽刺吗?
你以为是在听一个励志故事,实则是一次毫无遮掩的优越感展示。他拿来锻炼勇气的对象,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不是难以触碰的资本,而是一位靠平台算法苟延残喘的网约车司机。拳头打得够稳,打得够狠,只是方向错得离谱。
别急着替他说话,说什么“可能他没恶意”,或者“他只是表达自己成长”。道理没错,但你得看他说的是谁、做的是什么。
拒绝讨好强者,那叫破圈。拒绝讨好弱者,那叫欺软怕硬。
从一个普通大学生起步,到千万粉丝顶流,何同学曾经让人看到过“寒门也能出贵子”的希望。可如今,他把曾经那种“懂普通人”的姿态扔掉了,披上了精英的外壳,却保留着普通人最不愿看到的东西:对底层的不屑。
问题来了。
一个长期在平台求点赞、求转发、求支持的内容创作者,转头就反感别人向他要个好评。这是什么?双标。
你可以不想给好评,你也有权选择不打分,但别把这事说得像是自己逆天改命的修行;更别把一个向你索要好评的司机当作你心理建设的垫脚石。
人家讨生活,你在锻炼人设。
更荒谬的是,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求赞行为和司机求好评是一个逻辑——都是为了生存。只是他的点赞换的是收入百万的视频收益,而司机的好评则关乎平台限流、订单减少、收入锐减。
一个“我长大了”的姿态,成了击打底层劳动者的铁锤。
这不是成长,这是病。
而且,这病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优越感,在今天,几乎成了一种全民病。只要你比别人多点资源,多点身份,哪怕只是多喝了一杯咖啡,多坐了一趟高铁,就敢在别人面前摆出一副“我是你爸爸”的脸。
北京某公交车上,大妈因为一个年轻女孩没及时让座,直接开骂:“外地的,来北京干嘛?要饭吗?”然后搬出祖宗十八代,亮出“通天纹”户口,仿佛自己长在天安门旁边就可以凌驾于众人。
说实话,听到这话,我都替北京感到羞耻。
再看四川星巴克,外卖小哥送完餐,坐下来喘口气,旁边红衣女立刻炸毛:“外卖员也配坐这里?”这语气,活像她在香奈儿里被人抢了座。
她以为自己在喝咖啡,其实喝的是傲慢。
这种优越感的可怕,不在于它从哪里来,而在于它指向哪里——往往是那些最弱势的、最没有还手之力的人。
所以当我们谈论“优越感”时,别以为这是某些精英阶层的专利,它在每一个以为自己“比别人好一点点”的普通人身上,也肆意滋长着。
媒体人洪晃说过,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彻底丧失了对普通人生活的理解。
李佳琦一句“79块钱贵吗?你是不是不够努力?”刺穿了消费焦虑的底裤。
羊毛月冷嘲热讽:“连职场都进不去,还想整顿职场?”
某些经济学家更离谱,竟然能说出“农民种地流汗,是因为他们懒”这种逆天言论。
他们站在金字塔尖上往下看,把所有不如意归结为你“不够拼、不够强、不够值钱”。
这不是指点江山,这是精神殖民。
人一旦脱离了自己曾经的生活圈子,如果没有强烈的自省能力和悲悯意识,很容易就滑向优越感的深渊。而滑下去的那一刻,你甚至不会察觉自己已经站在了普通人的对立面。
这才是悲哀。
真正的悲哀不是你成为了精英,而是你成为精英之后,失去了对普通人的理解和尊重。
那怎么办?
难道不能变好?难道不能进步?
当然可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站上台阶之后,是选择对着楼下的人扔石头,还是丢下一把梯子?
这个世界,不缺努力上升的人,但太少人记得自己曾经在哪一层。
如果一个人真强大,他不会炫耀。他会更温和,更理解,更宽容。
看看郑州环卫阿姨剥鸡蛋喂盲人;
看看广州疫情时,房东免房租给外地女孩留言“你要照顾好自己”;
这些才是真正体面的灵魂。
优越感不是真本事,真正的本事,是你爬得再高,也不忘低头看看那些还在往上爬的人。
别用“我长大了”当挡箭牌,也别把“我有资格”当免死金牌。
因为你每一次冷漠的踹脚,可能就是别人辛苦支撑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到底,人这一生,要长大,也要厚道。
如果你忘了这一点,不管你多红、多有钱,终有一天,你会在别人的鄙夷中,看见自己曾经最羞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