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定居南京,许世友命部下好好照顾:红四方面军不能忘记刘帅

觅波评过去 2023-10-16 08:06:01

许世友

前言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共有10位将领被授予元帅军衔,10位将领被授予大将军衔,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175位将领被授予中将军衔,798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这1048位开国将领中,上将许世友是其中性格色彩十分鲜明的一位,他出生农民家庭,一身侠义气质,中华民族的特性忠、孝、节、义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国家尽忠,对母亲尽孝,对“朋友”尽义,是许世友一生的真实写照......

对国家尽忠:我是人民的将军

新中国成立前,许世友离开老家河南新县的穷山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此后二十多年间,他南征北战,奋勇杀敌,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又继续为国家建设、军队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尽“忠”。

1942年,许世友被任命为胶东军区司令员,在胶东这片土地上和日寇作战。后来,他在胶东打出了威名、打出了声势,并且凭借自身的英雄肝胆、侠义心肠,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了一片,成为胶东家喻户晓的人物。

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向胶东根据地军民发表讲话

海阳县是胶东的一个县城,底下有一个村子,名叫泊村,是我军在胶东的战场之一。泊村是海阳县有名的大村,总共有2000多人,其中潘、杨、邹、王是村子里的大姓家族。

在泊村,潘、杨、邹、王“四大家族”积累了许多年的恩怨,常常因为土地、村务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当时,胶东军区司令部机关设在泊村。有村干部向许世友反映了这件事,许世友听了,皱了皱眉头,认为必须尽快处理。

这是因为,这件事关系到泊村全体村民的团结问题,如果村民们人心不齐,也会给抗日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泊村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

当时正好是春节期间,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四大家族”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家族团拜仪式。于是,许世友命令村干部把“四大家族”的家谱请出来,让全村人按照辈分顺序一一团拜。与此同时,许世友也率领所有军区干部走到家谱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

他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当地老百姓,不管姓什么,不管叫什么,只要是中国人,就是同根同种的兄弟姐妹,要联合起来,把日寇赶出中国。

许世友

“祖宗在上”,在一跪一拜中,“四大家族”的子孙们都回忆起了他们的祖先以前是如何在泊村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如何携手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作为后代,他们却因为一点点小事反目成仇,他们越想越觉得愧疚。

仪式结束后,“四大家族”握手言和。许世友用他的聪明才智、用他的侠义之道化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端。经过这件事,泊村老百姓的心拧成了一股绳,大家的抗日热情更加高涨了。

许世友除了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复杂关系,也很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拉近和他们的距离,有利于抗日工作的顺利进行。

据泊村的杨奎山老人回忆,他们家在房子周围开辟了一个菜园,菜园子里有一口井,井里的水专门用来浇菜。

有一天,许世友到杨奎山家串门,走进菜园子正好看到杨奎山在井边打水。许世友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跑过去帮忙,又是压撑杆,又是拉桶绳,连着打了十几桶水,打完水后又帮杨奎山到地里浇菜。

看到在战场上和敌人拼死搏杀的司令员,现在在菜园子里干农活,一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样子,杨奎山心里既感激又感动。

许世友

军务不忙的时候,许世友也会在村子里闲逛。有时候看到村民们在下棋,同样喜欢下棋的他隔老远就发出兴奋的笑声,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过来,和大家下几盘。

他性格耿直、为人粗犷,整天乐呵呵的,说话直来直去,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大家都喜欢跟他聊天。

在胶东的日子里,许世友不仅为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而且,他侠骨柔肠的形象也深藏在胶东百姓心里,成为胶东百姓心里难以忘怀的记忆。

右一为许世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决定争夺东北。当时,全国各个战场的将领们都摩拳擦掌,希望这项重任能落在自己的肩上,他们想要踏上关外战场,为我军占领东北贡献自己的力量,给中央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一向要强的许世友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许世友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胶东军区海运总指挥。不久后,中央指示许世友安排六万多名战士从海路前往东北。

虽然许世友奉命往东北输送兵力,但却一直没有收到中央派他到东北作战的命令,这让他心急如焚。

当时,肖华即将前往东北。许世友情急之下找到肖华,对他说:“现在往东北运兵,看样子东北要打大仗,我求你让我跟你们一起到东北去。”

1946年春,辽东南满军区领导在通化留影,右五为萧华

肖华知道许世友的火爆脾气,听了他的话,扑的一下笑出声:“你一个大司令员,怎么能说走就走?”

许世友眼睛瞪得滚滚圆,若无其事地说:“那有什么!你随便给个官当当,官大官小无所谓,只要有仗打就行。”

肖华耐心劝说道:“你别乱弹琴了,几万部队渡海,没有你许司令员,船从哪里来?棉衣从哪里来?”

没承想对于这件事,许世友已经提前安排好了,他说:“船和棉衣都安排妥当了,没有我,别人一样指挥。实话告诉你,我已经给自己准备了一套黑棉衣。”

肖华见许世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上来了,也不和他犟,退一步说:“我也是刚接到开赴东北的命令,没准你那套棉衣还能派上用途。”

肖华都这么说了,许世友也就不好再坚持,不情愿地说:“那好,我就耐心地等吧。”

许世友

虽然许世友去东北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没能为我军攻占东北出一份力。但解放战争打响后,许世友在关内的战场上勇猛作战,同样为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经典战役。他的英勇、他身上的雄心侠气,为我军赢得了一场场战斗的胜利。

1947年春天,我军和国民党整编74师在孟良崮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当时,许世友率领的9纵承担的任务是:在阵地上坚守两天,想方设法拖住敌人;等到各路人马赶到后,9纵再作为主力部队,和其他部队一起围歼74师。

5月16日,孟良崮战斗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双方交战的地方是一处山坳,面积狭窄,场面十分混乱。

僵持之际,敌人企图杀出一活条路,趁机逃脱。但9纵25师和26师死死地把敌人拖住,不给他们逃走的机会。双方由此展开了近距离的白刃战。

这时候,四周传来一声声震天的炮声,是华野其他人马和国民党援军在交手。这说明,敌人的援军已经到了,战况即将升级,这场战斗进入关键时刻。

此时,陈毅给许世友打来电话,严肃地说:

打援、阻援的部队打得很艰苦,很顽强。现在敌各路援兵已经节节逼近了。聚歼张灵甫,成败在此一举!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你们能不能把孟良崮拿下来?

陈毅

许世友听了陈毅的话,明白我军和敌人即将进行最后的总决战,斩钉截铁地说:已经打成这样子了,还能让敌人跑了?我手头还有一个师没有用上,74师不要想从我这里跑掉一个人!”

许世友的决心让陈毅很满意,陈毅说: “好!现在不惜一切代价,把孟良崮拿下来。你们打掉一千,我给你补一千;打掉两千,我给你补两千。谁打下孟良崮,谁就是英雄!”

虽然许世友信誓旦旦地对陈毅说自己还有一个师可以用,但事实上,他手上所有的兵力都在战场上了,现在连一兵一卒都没有。

为了让陈毅下决心与敌人展开决战,不错过这个歼灭敌人的机会,许世友冒着巨大的风险撒了谎。

挂断电话,许世友立即吩咐下去:“机关人员补充到战斗部队去,所有预备队全部投入战斗。”

许世友

许世友一声令下,9纵的所有人都豁出去了。上到干部,下到伙夫,都做好了登上战场的准备。干部以身作则,战士们奋不顾身,所有人拼命地往阵地上冲。

下午3点钟,孟良崮战役取得最终的胜利,鲜艳的红旗飘荡在了孟良崮。

战役结束后,陈毅好奇地问许世友:“打孟良崮,拼得如此激烈,九纵还能保留一个师没上,如何做到的?”

许世友笑着说:“陈老总,我哪有这么能耐,还有一个师没上?我怕你临阵撤军,因此撒了一个谎!之后把伙夫都派上战场了!”

正是许世友身上那股敢作敢为的侠气、英雄气,才使得他做出了别人不敢做出的决定,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军队的建设忙碌着。

1953年春天,许世友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再次拿起武器登上朝鲜战场,保家卫国。

在许世友去朝鲜前,陈毅专程赶来为他送行。当时,许世友热血沸腾地说:“我真想一步就跨到朝鲜战场,为国际主义尽自己一份责任。”

在朝鲜战场,许世友率部参加了夏季反攻战役。这场战役意义重大,它穿透了敌人的防线,加快了朝鲜停战的步伐。

1955年,许世友获授上将军衔。同年,许世友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员。此后,许世友不辞辛苦地到各地视察,深入许多战略要地、海防前哨,为部队建设、国防安全尽心尽力。

许世友和粟裕参观气垫艇

1959年春天,在南京市中心仁和路5号的会客室里,许世友向南京军区的同志们回忆起了过去的战斗岁月,他说:“去年冬天,我回家乡,乡亲们见到我,都抱头痛哭,说我们四方面军离开之后,敌人疯狂地屠杀,他们带我去万人坑,寡妇村......”

他说话的声音很大,很激动,还时不时挥舞着拳头:“没有铁骨头,撑不起人民的江山,软蛋什么也干不成!”

虽然这时候已是和平年代,但许世友没有忘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虽然他已经很久没有上战场,但军人的血性根植在他的血液里。

战争年代,他英勇杀敌,是当之无愧的“铁骨头”;和平年代,他骨子里军人的骨气、豪气分毫未减,时刻准备着为国家、为人民效力。

许世友

1970年,有亲戚请许世友帮忙解决工作问题,许世友对亲戚说:“我是人民的将军,我不是许家的将军,我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乱用。”

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为国尽忠、大公无私,是许世友一生的写照。

对母亲尽孝:我一生尽忠革命有余,报孝老母不足啊

许世友给人的印象是英勇无畏、脾气火爆、做事雷厉风行,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但有一个人却能够拨动这位铁血硬汉心里最柔软的角落,那就是他的母亲:许李氏。

革命年代里,许世友常年在外南征北战,自从1931年辞别母亲,他与母亲分别了十几年之久;建国后,许世友又忙碌着部队的大小事务,不能经常在母亲身边尽孝。因此,许世友对母亲一直有一种深深的愧疚之情。

许世友的母亲

建国初期,许世友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虽然那时候革命已经胜利了,但重任在肩的许世友有太多的事情要忙,一直没有时间回家看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世友越发思念母亲,便让大儿子许光把母亲接到山东来团聚。

母亲要来的那一天,许世友的心情格外激动,早早就把该处理的公务处理好,一心一意等待母亲的到来。

许世友和大儿子许光

当载着母亲的吉普车驶进院子,许世友目不转睛地盯着车子停下来的方向,一秒都舍不得一开。看到母亲走下车的那一刻,许世友怔住了。

这是他日思夜想的母亲吗?腰也驼了,头发也白了,走路踉踉跄跄地。时间无情匆匆过,母亲老了。

许世友心里五味杂陈,哽咽地喊了一声:“娘⋯⋯”然后当着100多名部下的面,恭敬地跪拜在母亲面前,双手紧紧地包裹着母亲那双布满皱纹的双手,似乎要把满腹的思念传达给母亲。

母亲眼里流着泪,仔仔细细地端详着儿子,泪眼婆娑:“孩子,我终于见到你了!”

突然,母亲看了看周围,小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向我一个老太婆!”

许世友泪眼汪汪:“我当再大的官,还是娘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

毛主席和许世友

把母亲接到山东后,许世友盼望母子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母亲过不惯山东的生活,执意要回老家,许世友的想法最终没有实现。

1965年秋天,许世友正深入边防海防前哨视察部队。突然,他收到消息说母亲病重。许世友焦急万分,但他有公务在身,不能即刻赶回家,只能让许光把母亲接到南京治疗。

忙完公务后,许世友立即赶回南京。谁知道,母亲没有等他来见最后一面就撒手人寰。59岁的许世友泪如雨下,痛心入骨。

许世友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百年之后安葬在母亲身边,永远地陪伴着母亲。

1976年2月2日,是许世友70大寿。当时,许世友在广州,许光特意从河南新县赶到广州为父亲贺寿。

见到儿子,许世友便想起了给母亲修坟的事情,关切地问:“黑儿(许光小名),你奶奶的坟修得怎么样?高不高?”

许光说:“我和家属、孩子,每年清明节去扫扫墓,添添土。”

许世友问:“其它时间不去吗?”

“去的很少,因为从县城到咱家五、六十里,山路也难走。”

“我现在真的很想回家,看看你奶奶的坟头,添两锹土。她老人家一生太不容易了,我一生尽忠革命有余,报孝老母不足啊!”许世友说到这里,动了感情,眼圈湿润。

“爸,那您就请个假,跟我们一块回去吧!”许光安慰道。

许世友轻轻地摇了摇头,陷入沉思。

1979年10月,由于腿疼越来越严重,许世友感到自己的身体在一天天变弱,年迈了,于是给许光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寄去50元,为我买一口棺材。”

1985年,许世友的病情极度恶化。在临终之际,他用微弱地声音不断喊着:“娘,娘,您在哪里?”

1985年10月,许世友逝世,他被安葬在大别山,安葬在父母身边,终于可以永远的为母亲尽孝了......

对“朋友”尽义:你不能工作,由我们干就是了

许世友曾说刘伯承是他的前辈,是他的老师,刘伯承是他的良师益友。

1970年,78岁的刘伯承不习惯武汉的生活,给许世友发去电报,提出想到南京住。许世友收到电报,由衷地欢迎刘伯承的到来。

刘伯承和妻子汪荣华

电报发出后,许世友便开始为刘伯承的“南京之行”做准备,找来南京司令部管理局局长,再三叮嘱他:

刘帅马上要来,你负责他的生活保障,刘帅是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又是德高望重的老首长,你可要照顾好他啊!红军长征期间,刘帅和朱总司令随我们红四方面军过草地,吃尽了苦头。红四方面军不能忘记刘帅。刘帅积劳成疾,眼睛不好,你要格外照顾好他,如有照顾不周,我要打你的屁股。

通常情况下,如果有首长光临南京,都是由司令部办公室知会管理局,再由管理局妥善安排首长们的生活问题。

这次刘伯承到南京,许世友直接过问,可以看出他对刘伯承的尊敬之情。

交代完管理局局长,许世友又给南京军区参谋长肖永银打电话,把刘伯承要来的消息告诉他:“刘帅今晚到南京,你到火车站去迎接他。”

肖永银是刘伯承的老部下,早在革命年代就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听说昔日的老领导已经在来南京的路上,肖永银心里十分欣喜,立即跑到火车站迎接。

肖永银

晚上9点多钟,在肖永银的迎领下,刘伯承抵达中山陵5号宾馆。这时候,许世友已经在门口等候了很长时间。

刘伯承下车后,许世友快步走上去,给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激动地说:“刘帅,你好!我们欢迎你来,你是南京市的第一任市长啊,是旧地重游,可以各处走走,看看南京的变化。”

刘伯承带着歉意说:“唉,我现在老啦,不能为党工作,这次来要给你们添麻烦了。”

许世友连忙说:“刘帅不要这样说,你是我的前辈,又是我的老师,你不能工作,由我们干就是了,你心情一定要愉快啊!”

在屋子里灯光的映照下,许世友看到曾经驰骋战场、英姿勃勃的刘伯承身形消瘦了,人也老了许多,视力也越来越差,心里很不是滋味。

安顿好刘伯承后,许世友和肖永银心事重重地离开了。

许世友

回到家,许世友正准备上床睡觉,就听到外面的风呼呼地吹着。

许世友怕刘伯承的房间门窗没有锁好,拨通秘书的电话,让他告诉宾馆服务员,到刘伯承房间看一看。

挂断电话后,许世友又想起一件事,再次拨通秘书的电话,让他联系总医院安排医生给刘伯承做日常保健。

第二天,许世友一大早就乘车到山上打猎,准备猎捕一些野鸡、野鸭,给刘伯承接风洗尘,他笑着对驾驶员说:“刘帅来了,我中午要用野味来慰劳他。”

几个小时后,许世友带着猎捕到的“战利品”回来了,让厨师做了一桌“野味宴”。

中午,许世友握着刘伯承的手请他入座,两个人一边吃一边聊天。

由于年事已高,刘伯承夹菜时手颤抖得厉害。许世友一直给他夹菜,又担心他啃不动骨头,把野鸡、野鸭的骨头剔了,再放到他的碗里。

席间,刘伯承得知中山陵5号宾馆主要负责招待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周恩来南京都曾经在这里住过。

这次,许世友为刘伯承安排的是一间豪华的“总统套间”,刘伯承突然觉得不太合适,提出想换个地方住,最好是普通招待所。

在许世友的一再劝说下,刘伯承才愿意安心得住下来。

为了让刘伯承在南京过得好、过得舒心,许世友多次交代宾馆,要下功夫,经常做一些刘伯承喜欢的吃食,一日三餐要不断变换花样,让刘帅在愉快的心情下进食。

与此同时,许世友担心刘伯承在南京的日子太冷清,通过秘书给老干部一一打招呼,让他们有空就到刘伯承那里坐坐。

事实上,许世友不光让别人去探望刘伯承,自己也经常去探望。有时候,他一天要去返中山陵5号宾馆好几次,陪刘伯承说话,讲笑话给刘伯承听,乐得刘伯承哈哈大笑。

看到刘伯承发出笑声,许世友心里也跟着高兴。

在许世友的照顾下,刘伯承在南京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许世友为“友”尽了义。

后记

许世友一生尽忠、尽孝、尽义。人们谈到他时,会欣赏他个性里的丰富和生动,那种真实、豪爽、豁达的东西,但其实真正欣赏的是他潜藏在个性里的侠气、血气、义气......

16 阅读:5593

觅波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