谙熟倪瓒画境的孙逸,山水看似生机繁茂,却隐藏着与生俱来的寂静

寓书喻画 2023-03-31 19:13:06

导语:孙逸山水得黄公望法,画风受李永昌影响较深,淡而神旺,简而意足。有“文待诏后身”之称,工花卉,亦擅行草。入清后寓居芜湖,与萧云从齐名,同为姑熟画派之盟主。

“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如用这句话来理解孙逸的静淡超逸画风在适合不过了。

孙逸山水清静淡远,虽有倪瓒的幽静深远,但又不像倪瓒那样的孤寂寒冷。他的画水墨皴法极少,笔简意远,虽山重水复却也清静悠远。

他的画作构图丰富紧凑,笔法精简,线条迺劲绵长,却丝毫不影响满纸的“清幽”。画面生机繁茂、郁郁苍苍,却充满着一份天生俱来的“寂静”,用孙逸自己的题画词“胸次无尘腕似仙”来说就是充满着神仙般的清逸之气。

《茅屋长松图》局部

武状元抗清失败隐世,却以书画澄怀观道

孙逸,字无逸,号疏林,亦号石禅,休宁人。与萧云从齐名,合称孙萧,与弘仁、汪之瑞、查士标为新安派四大家。

孙逸出生于明末,于崇祯十七年考取武状元,没高兴多久便迎来了清兵入关,他自觉不能白做一次武状元,便与黄澍一起集结了当时的爱国人士同在徽州抗清,可惜仅一个多月就以失败告终。徽州失守后,孙逸被迫出家,先是隐世于芜湖后移居南京。

画史上多次提到孙逸“归隐终其身”“安贫乐道”“心胸坦然自得”,孙逸隐居芜湖后将内心的苦闷寄予书画之中,兴之所至,则吟诗作画,旅行观景,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

他的内心世界也如隐世一样,如清军入关前一年的《茅屋长松图》,此画尚有一股焦虑浮躁的锋芒溢于纸面,而清军入关八年后所做的《溪桥觅句图》,却是一片淡雅恬静、婉约简洁的“静格”。

孙逸绘画生涯也经历了从临摹吴仲圭、黄公望、倪瓒、李永昌、萧云从等精简取舍,融合创新,从而成为姑熟画派开山之盟主,新安画派四大家“静格”之最高。

《溪桥觅句图》局部

由于资料的缺失,孙逸更多的生平我们无从知晓,但从笔墨上看,他拥有铁骨铮铮的内秀性格,质朴淡雅的美学儒家修养,驾驭大局的豁得胸怀。他的画作给人以一片淡幽尔雅的静格,相忘于江湖的隐士生活。

他不似弘仁那般带着不平之气“遁世”,不似查士标那样若即若离的“融世”,也不似汪之瑞那样以醉意作书画来“逃世”,他是真正的芳轩幽径地隐世,真正做到了以书画澄怀观道。

取法文徵明,却深得倪瓒画境及黄公望画意

孙逸的画作于倪黄稀疏概括中见深厚雄伟、文徵明秀蕴谨细中现清润健劲。而与同时代、同地区画家相比,亦独具个人风格,其较渐江柔且多曲,胜二瞻整炼萧静,比汪瑞繁而生活。

孙逸的山水画源于吴派,取法文徵明,如《山水轴》皴擦繁密,山重水复。而他的《山水图》三叠重岗,三棵枯树,一个茅亭,深得倪瓒画境。常作浅降,笔势简约,又得黄公望画意。

《茅屋长松图》

构图沿用董、巨的“一河两岸式”,山石树干均是中锋长线条,笔墨之中似有停滞郁结之气,折笔偏侧亦偶露之锋芒。笔性上有焦虑和浮躁,但仍然无法抹杀画面本身的清静淡逸。用“草籀奇字之法”的笔力入画,黄宾虹对此笔法推崇备至,无比膜拜。

《东岗三树图》

此帧扇面借鉴倪瓒画法,用横折带皴作山石骨廓。除远山用淡墨晕染以示影像外,图中山石树亭均用干笔淡墨写就。幅面虽被图像占满,但在描绘时却简括少皴、线条刚劲方折。画面洁净冷逸,与渐江类似,但笔线稍弱、气局上亦略逊一筹。

《空山枯树图》

笔法上有意沿用倪瓒的笔性。但所画的线条乃草书圆籀用笔,跌宕起伏,偶尔绞笔盘旋,似有线陀下坠之势;因泥金不吸水墨,极少皴擦山石,远山用湿笔渲染,几笔平铺而过之后,再干笔细心收拾枯树龙爪乃至近景之山石。

《秋山一片响泉声》

通篇长长的披麻皴犹如解索,在线条推出过程中采用圆籀用笔,一波三折的跌宕,线条无一不是无尽的优美。而在山体山石的背阴处,施以淡墨枯湿的皴擦,兼之浓墨的芝麻点皴。整体画面取之董源的静谧,却因笔简意远,水墨皴擦极少,将画面打造出一股清朗的悠远静谧之气。

《溪挢觅句图》

山石虽用爽利而有顿挫转折之线勾括大体,以略分结构层次,但大石绝壁的亮处皆空而不皴,染以青绿赭石之色,令图得疏朗明洁之象。

画树用点圈勾染等多种笔法分别绘出树类叶型,远山则取淡青一抹而出。设色淡雅,不似隋唐浓搽丽饰。线型似稍富装饰意味,衬托了静寂与超脱之情调。

孙逸师古而又能变通,他以“天地”为师,即使在异乡漂流,还是对黄山的松石烟霞魂牵梦萦,貌写家山。

而以审美特征而言,就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说,在明清易祚后绝意仕进,隐于砚田。即使走出“万山之中”,书剑飘零,“游迹所至,莫不擅写”。

内心的孤愤、苍凉和伤感可想而知, 故是这种宗古人、师造化,以及遗民意识造成他精神上的契合,同时造就了他山水画的孤峭、冷绝、疏简、萧散、荒寒之气象。

0 阅读:29
寓书喻画

寓书喻画

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