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竹,因“高风亮节”“品格谦虚”“不屈不俗”等独特寓意而备受中国文人的青睐,元代画家顾安便是其一。他喜画风竹新篁,讲究笔墨趣味,更具写实精神。所绘墨竹枝干劲挺,叶片繁茂,不卑不亢,意态飞扬,充满了文人画的清润情调。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四季常青的竹历来都是画家所钟爱的传统题材。
竹,不畏严寒,修身直立,中通劲节,清雅脱俗,清秀于外,雅逸于心,名列“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令历代骚人墨客为之倾倒,甘愿为之不惜笔墨,或绞尽脑汁赋诗吟咏,或寄寓纵情泼墨绘之,与竹为邻,万般钟爱。
在风云变幻的历代兴替中,最短的元代虽不足百年,但画坛名家辈出,如赵孟頫、吴镇、柯九思等都是名重一时的画竹名家,顾安亦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风雨竹图》
写竹还需八法通顾安,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平江人。因祖籍淮东,又称“淮东顾定之”。曾任泉州路行枢院判官。
绘画和书法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但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他们和书法在形式的表现上都和线条有一定的关系。
元代的文人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对书法趣味的融入很是重视,董其昌的《容台记》中有一段关于画家赵孟頫的记述,大意为赵孟頫在和钱选交流艺术心得时曾向钱选讨教绘画创作的要领,问其如何使画中多有情趣,钱选给他的回答就只有四个字:多写隶书。
隶书在书法过程中运笔多以方为主,方圆兼具,在线条的表现上更加丰富,有粗细和轻重之分,而且转折顿挫颇为明显,这些都使隶书在形式上更为灵活多变。
就隶书和篆书比较而言,隶书的点画飞动之态更为明显,隶书入画对于体现文人情趣及绘画的艺术效果更为有益。
《翠竹图》
文人将书法寓在绘画中,就犹如寓诗意于画中。
赵孟頫经过此事大有启发,因此他在《秀石疏林图卷》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由于文坛领袖赵孟頫的推崇,绘墨竹便成了当时的潮流,如管道昇擅写晴竹、郭天锡擅写幽竹、吴仲圭擅写劲竹、柯九思擅写修竹、倪云林擅写瘦竹、王孟端擅写烟竹、夏仲昭擅写雨竹,顾安擅写风竹……
顾安远师北宋画竹名家文同,宗法李衎,兼容赵孟頫、柯九思等诸家画竹之法,融入书法意趣,常作风竹新篁,行笔谨严,遒劲挺秀,生动之致。
如他所绘的《幽篁秀石图》,竹叶以书法的撇、捺起笔和收笔,叶根及叶尖皆见笔锋,写出其错落参差、披离偃仰之态,体现了赵孟頫所倡导的“写竹还需八法通”的画竹原则,使画面显得条理清晰,清疏淡雅。
《幽篁秀石图》
《幽篁秀石图》与《竹石图》中国绘画最大的自由,不仅仅有取舍,更坚实的立足点是审美观的问题,画家审美的格度决定了画面的构图。
还是以顾安的《幽篁秀石图》为例,这幅画作虽只绘数竿青竹在清风晨露中绰约多姿的体态,但却极有内蕴。
此画采用了全景构图,画中一片修长苍翠的新篁,嶙峋剔透的怪石,笔墨点染,草木丰饶,与几枝竹笋一起形成渭川千亩的修林之势。
画作兼工带写,中锋行笔,兼容侧锋,几乎不见复笔,进止雍容,潇洒纵逸。石头工笔渲染,没骨画法,明暗透视,宛然呈现西画特征,出清奇效果,构成画面格调。
坡地是一笔滚圆的中锋,用笔劲健沉静。笋近似工,很细的线条写出来的,用墨渲染。
竹以淡墨写竿,浓墨画叶,深浅墨色虚实互衬,加强了画面层次感,扩展了画面的空间和体积。
最有趣味的是叶梢添加的几笔。左侧左右两处形成呼应,最高两处左右形成呼应,最左和最右的两丛竹叶形成向中间回笼,把画面抱紧。
六竿竹子,三浓三淡各自不相交,浓淡相交处又有避让,画得明白严谨,而清后期大写意画会出现撞车现象。
《竹石图》
又如《竹石图》,顾安的晚年作品,借画竹石,来标榜自己如竹一般高洁的思想感情和不同凡俗的精神气质。
构图极其简练,但师法自然,结构谨严,疏密相间,张弛有致。数竿修竹在风中摇曳,枝叶扶疏,与一旁的磐石相依相偎,顾盼生姿,显示出一种生命的活力。
在石侧、石后,几竿修竹傲立,虽身姿纤细,但竿竿挺拔,在清风的吹拂下,枝叶婆娑,仿佛几位窈窕的仙女,妩媚而又不失劲节丰姿。
石缝间和空地上,杂草丛生,几株竹笋拱出地表,长成新篁,意境幽深。
磐石以中锋勾勒皴擦而成。竹竿以淡墨勾画,枝节圆润,劲拔毕现。竹叶以浓墨撇写,明暗相间,繁密而不乱,向背俯仰各具姿态,神气俱全。
运笔遒劲挺秀,用墨润泽清新,以墨色深浅描绘竹子之远近、向背,深得文同画竹妙意。
整个画面高古雅洁,构图极富层次感,浓淡相宜,取势娴熟。特别是风中竹叶的动感之态,让人油然而生出“举头忽看不似画,侧耳静听疑有声”的美妙感受。
结语:
文人墨客爱竹、画竹,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墨竹艺术格调清幽孤寂,与古人追求的“淡泊明志,宁静致 远”的境界相一致。
顾安以书入画,以水墨写竹。在创作上通过布局运笔、笔墨浓淡和线条等,刻画了竹子“清且真“的物态风神;在精神上则以简淡清幽的笔意和写实的技法,生动展现了竹子内在的生命气质,衬托出君子所追求的温雅秀逸的意境,寄托了君子志存高远、不卑不亢的品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