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那些或是杜撰或是改编的剧情来说,李东阳的一生才是真正的大明皇宫传奇。
饱受争议的首辅大臣明朝正德年间,刘瑾等八个太监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受弘治遗命的三位顾命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开始了一场弹劾“八虎”的斗争。结果,昏庸的正德一心护着刘瑾等人,刘健、谢迁只好辞官而去,李东阳也多次请辞,但未被批准。 从此,李东阳踏上了一段艰难的做官和为人的途程。
《自书诗卷》局部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人。他出身于行伍世家,父亲李淳却是饱学之士,喜爱书法,颇有独到见解。李东阳身为家中长子,从小受到其父严格的启蒙教育。
他三岁就能写一尺见方的书法,有“神童”之誉。17岁中进士,为官五十载。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朝廷内阁首辅,执掌朝政二十年。
唯一憋屈的是,正德期间,李东阳独留内阁,虽居于首辅之位,却独木难支,只得仰刘瑾鼻息,伺机而动。
比如正德三年,御道上发现一封历数刘瑾罪恶的匿名书,刘瑾竟罚百官在烈日下跪在奉天门外,接着又将五品以下的三百多人关进了监狱。经李东阳力救,众官才得以赦免。
《自书诗卷》局部
又如刘瑾在刘健、谢迁辞官后不久,就将他们列为奸党,后来又捏造“循私援引”的罪名,准备抄他们的家。也是多亏李东阳努力解救,他们最后以被削职为民了事。
得到李东阳解救的贤臣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一清,此人文武兼备,曾总制西北三镇军务并任右都御史,因不依附刘瑾,被诬为“冒破边费”下狱,后经李东阳力救,去职还乡。
后来,陕西的安化王反叛,据说经李东阳推荐,杨一清被重新起用当总制军务讨伐叛乱。 平叛后,杨一清以安化王反刘瑾的檄文为引,与监军太监密谋,告发了刘瑾的大罪,刘瑾因此被处死。
只是在与刘瑾的周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斗智斗勇,还需要“与敌为友”。便被不知所以的人们误认为李东阳化敌为友,与刘瑾污合,贪恋权位等等。
《自书诗卷》局部
对于李东阳和刘瑾之间的关系,《明实录》 作出了相应的评价:
“刘瑾威权日盛,狎视公卿,惟见东阳则改容起敬。时焦芳与东阳同官,又助瑾煽虐,东阳随事弥缝,去太去甚,或疏论廷辩,无所避忌,所以解纾调剂潜消默夺之功居多。否则,衣冠之祸不知何所极也。”
李东阳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辛酸的,是才华横溢的,也是被人误解的。他一生为官清廉,在朝五十年,家中纵使没有大富大贵,理应也有积蓄,但正史中描写李东阳晚年的凄然状态,以卖字画为生,可见为官之正,两袖清风。
古人言,字如其人,放在李东阳身上是很适用的。他的草书与其处事方式比较一致:不激不励而纵敛自如,圆润里时时溢出率意,从容中流露着节制的性情。
《马远水图卷跋尾》局部
瘦劲连绵的行草书李东阳的行草书融有篆隶遗意,用笔瘦劲,儒雅灵动,起伏落差较大,跌宕起伏,自然流露。
行草书是最能体现书家个性及和内心修养的,因此欣赏一个人的书法,莫过于观赏其行草书,因为行草书自由奔放,通过线条的无穷变化,使人能感受到书写者在轻松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所传达出的情感与个性。
李东阳的行草书取法广泛,即学王羲之、张芝、怀素,又学颜鲁公、苏东坡、黄山谷、米南宫,博采众长后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
他的行草书顺锋入笔,行笔速度平缓,起伏、顿挫的幅度不大,动中存有古意,藏锋内敛,圆转流畅,没有丝毫张狂之态。
《怀素自叙帖跋尾》
如《跋怀素自序帖》,李东阳中融入了怀素《小草千字文》的笔法特点,尽可能的去掉了笔画之间的牵连,显得简洁精炼,但又将上下气脉之间沟通连贯。字距和行距都比较疏朗,让整个作品具有平淡清远的意境。
下笔饱满圆熟,提笔使转也比较随意,转折处不过分弯曲,方圆兼容,藏露相间,使笔锋的力度加强,笔画圆润又道劲有力,刚柔相济。
整幅作品的结字松而不散,字的中心空旷,向心力随着线条游离,同时线条道劲有力,给人一种向四周扩张的感觉。而笔画少的字,用笔则有意识的较为粗重,使得字形饱满,点画内敛。疏与密的结合相得益彰,显得意味深长。
《自书诗卷》局部
又如《自书诗卷》,李东阳晚年的得意之作,追求笔力瘦劲清健,道劲雄放,用笔紧峭奇崛, 线条既圆且硬,立体感强烈。提笔使笔尖出锋,按笔则能铺毫,以提锋为主,偶尔用毫,达到了爽利瘦劲的效果。
此卷也是学习怀素空灵疏朗的布局,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较大,基本上是单字的两倍,显得俊秀疏朗。
字形的变化却不大,偶尔会出现一两个超出正常大小的字形,如开头一句中的“水”字,笔画较少却将字形加宽放大,而前后的“着”与“平”字却瘦小进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另有笔画皆少的“人”与“不”字,其中“人”字放得很开,而“不”字却向内紧缩,这种大小松紧的对比也让作品多了些趣味。
《自书诗卷》局部
可见,李东阳的行草书与他的思想是一致的,他的字在结体上追求的是颜真卿的中正宽博,但是一味的平整,会使得作品气韵不流畅,姿态稍显平板,就如为官时他深知独木难支,因此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他的用笔较为迟缓,就像他在处事上揣摩推敲,不激不厉,因而使作品缺乏激昂奔放之感,虽没有什么神来之笔,但有古意,藏锋内敛圆转流畅,从容中流露着节制的性情。
——END